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国学百年流变:从救亡火种到教育偏方

在民国时期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国学必读》里,钱基博是这样描述国学的。多年以后,国学在今天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热潮带来争议,上个月的以国学名义举办的国学班虐童案让“国学”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和国学有关的出版热潮还在继续,既有民国大家旧作新版,如章太炎《国学概论》、《…

在民国时期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国学必读》里,钱基博是这样描述国学的。多年以后,国学在今天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热潮带来争议,上个月的以国学名义举办的国学班虐童案让“国学”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和国学有关的出版热潮还在继续,既有民国大家旧作新版,如章太炎《国学概论》、《回真向俗:章太炎国学讲义》;梁启超的文学名著《国学小史》等,也有当代学者的新作面世,好比《陈来儒学思想录》、刘东的《再造传统》。当国学再一次成为人们视线的聚焦点时,我们有必要回头一望在过去近百年的时光里,国学经过了怎样的流变,今日之国学和昨日之国学又有怎样的差别。



国学、国粹与国糠

在章太炎看来,提倡国粹,并非要“尊信孔教”,推崇儒家,而是让人们“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

其实,早在1902年秋,梁启超曾有意创办《国学报》,写信与黄遵宪商量,“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之所以是“使用”,是因为这一名词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最初是针对中国学问。“日本人在19世纪晚期用‘国学’或‘国粹’已不再针对着中国儒家,而是与西方的学术相抗衡。但中国人借用这两个名词都是为了与‘西学’互相沟通。”在《余英时访谈录》中,学者余英时说。

梁启超提出保存国粹,其“民族国家的意味更为突出”,救亡保种成为这一时期国学的一个主旋律。1904年,国粹保存运动的中坚人物邓实即已强调国学与救亡的联系,认为“国学不明,大义终塞,将有国破种亡之惨”。许之衡也提出“国学即国魂所存”:“保全国学,诚为最重之事矣。”

针对“国粹”的提法,1909年,学者宋恕认为不存在完美无瑕的国学,提出“国糠”一说。后来,中国人自创新名词,即“国故”。“‘国故’一词在价值上是中立的,就是说中国过去的老东西不一定是‘粹’或‘渣’。”余英时说。

存废之争到书单之争

1918年11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对“保存国粹”表达质疑,认为一国独有的事物未必是好东西,不一定值得保存。他讽刺道:“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

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学者们对国学时有论争,简单来说,是传统与反传统的立场的对立。鲁迅反传统,自然有人拥护传统。其中,“书目之争”横跨数年,胡适、梁启超、吴稚晖、梁实秋等人加入论争,最具有代表性。

1923年,胡适为即将赴国外留学的清华学生列出“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以便学生在短时间了解国故常识。他开出的书目分为“工具”、“思想史”、“文学史”三个部分:14种工具书中甚至包括《世界大事年表》、《佛学大辞典》;思想史书目有92种,以先秦诸子、佛经、理学为主,时人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作品也收录其中,还包含胡适本人的著作另类文学《中国哲学史大纲》;文学史书目有78部,其中“历来被视为俚俗低下的元曲、杂剧、传奇、话本、小说也占据了近一半的篇幅”。胡适认为,这一书目不仅私人可用,“还可以供一切中小学校图书馆及地方公共图书馆之用”。

中西通才的涌现与衰微

在晚清民国,即便某一段时间西风强盛,甚至主张“全盘欧化”,也有学者提出“与西学互相沟通”,融合中西文化。可以说,这是百年国学的又一个主旋律。

王国维认为,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即便如此,西学占据主导地位,深刻影响着中国。在西学的冲击下,过去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正一步步退出历史的舞台,从晚清开始,新的学科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标准建立的。中国传统讲求博通之学,培养通才,已无落脚点,影响持续至今。

被异化的“国学热”

1949年至80年代,可以说是“国学冷”时期,国学、学人或被批判,或被边缘化,个中滋味百感交集。上世纪八十年代,空气相对自由开放,“寻根热”应运而生,其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者不乏其人。至九十年代,用国学家楼宇烈的话说,“‘国学热’从夜里悄悄升起”。

余世存重新感受到“国学热”,是在2004年。前一年,被称为“权利之年”,民生、民权被着力强调。到了2004年,突然停顿、转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其中更重要的文化事件是“甲申文化宣言”,9月由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人发起。

对于这一宣言,余世存认为缺乏交流的对象,“是自我表演作态”。他同年写下《老调子不会唱完》一文,“今天看来,那篇文章几乎是一篇预言”。2011年,在回顾“新世纪国学热的发展”时,清华国学院院长陈来则认为,这一宣言“反映了政府、专业学者、学术界、知识界、文化界一种面对全球化挑战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共识’”。

与此同时,更多“国学热”的因子从民间开始聚拢、发力。2005年前后,依托央视《百家讲坛》,通过易中天、于丹、阎崇年等人的讲述,孔子、老子、曹操、清朝十二皇帝,进入人们的视野,相关书籍、影像制品畅销一时,由此引发的“国学热”余波至今未歇。有学者认为,这“契合了现代社会压力下人们突破浮躁社会风气、从古代思想精华中寻求自我心灵平静、平衡生活的心态”。

对于国学的现状与未来,作为清华国学院的副院长,刘东甚为焦虑。他描绘了理想的国学教育:“比如孟子故里,拨多少亿,盖更大的楼堂馆所,有意思吗?要恢复国学,就是要恢复这里的琅琅读书声,恢复整个文化生态,孩子长大知书达理、诚实守信,让当代的孟母们一看,想搬过去。”



(文化责编:宋萌 )
标签:文学名著 另类文学 国学 章太炎 2014年08月14日 15:52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