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举行。本次论坛活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以“文学与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英国、法国、美国、匈牙利等多国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学者等围绕文学名著等文学作品共同探讨文学与翻译的相关问题。
据悉,论坛上半场主要探讨小说的写作、翻译和语言,由华东师范大学法语文学教授袁筱一女士主持,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法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帕斯卡尔•德尔佩什,中国翻译家马振骋,作家叶兆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译者戴从容参与讨论。
论坛下半场则邀请了美国桂冠诗人、翻译家罗伯特•哈斯,美国当代女诗人布伦达•希尔曼,翻译家周克希,诗人王家新、陈黎等,在作家黄运特的主持下,从嘉宾本人的实践和感悟出发,畅谈诗歌的翻译和创作,涉及到网络文学、另类文学等多个侧面。特别是陈黎为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视觉诗《战争交响曲》的英译与影像化,让读者感受到了诗歌与诗歌翻译的新魅力。
论坛最后,罗伯特•哈斯致总结辞,本次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落下帷幕。
艾斯特哈兹•彼得:作品被翻译为世界上所有语言后才能呈现其本来面目
只有当一本书以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形式出现之后,这本书才真正存在,这才是作品的本来面目。可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没有哪个作者懂所有的语言。这个工作,只好交给翻译者完成。
我不支持那种为了让作品好翻译而写作的作者,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职业的背叛。事实上,当我写出了一个非常难的、不可翻译的句子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快乐。当然,这种快乐会在我见到我的作品的译者时消失。
罗伯特•哈斯:译文能保持作品新鲜感
译文能够保持伟大作品的新鲜感。比如庞德翻译李白的作品,就让人感觉越读越新。
帕斯卡尔•德尔佩什:翻译是一种重新创作
翻译有时候是一种重新创作的工作。为法国读者翻译前南斯拉夫作家的作品,就是为了让这些作品能够让法语文化者可懂。
马振骋:忠实原文不等于丢掉了美
文学与音乐、绘画不同,文学作品大多数是以作者的母语写成的,是非常民族化的东西。翻译要讲究“信”,要重视原文,仅有语言美没有用。如果忠实原文,文采不够可以补救。如果不忠实的话,就没有补救的机会了。
忠于原文不等于就丢掉了美,有时候,被翻译的作品可能在译作中获得新的东西。
周克希:我放弃数学因为文学太美
数学也是很美的,但是我从数学转行到翻译,是因为文学的美,超过了数学。不过翻译诗歌很难,想到翻译普鲁斯特的诗意文字比纯粹诗歌的译者少受很多罪,我就欣慰了很多
王家新:翻译是一种内在需要
翻译是处于一种内在的需要,就像庞德所说:“伟大的文学时代也是一个伟大的翻译时代。”汉语具有重构诗歌文本的能力。翻译应当精确,不存在模棱两可。
叶兆言:中国有接受译作的传统
我本人的写作收到了译作的很大影响。中国有接受译作的传统,鲁迅就说自己的每篇小说背后都有一篇外国文学的影子。翻译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