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文学作品中的英国“农民工”

《英国农民工小像》是玛琳娜柳薇卡的小说,柳薇卡凭《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一举成名,两年后出版《英国农民工小像》,2008年获得乔治奥威尔奖。柳薇卡父母都是乌克兰人,所以她的这两本小说都与乌克兰有关。《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用家庭成员的回忆,回溯乌克兰这个民族的多难历史;《英国农民工小像》则…

《英国农民工小像》是玛琳娜·柳薇卡的小说,柳薇卡凭《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一举成名,两年后出版《英国农民工小像》,2008年获得乔治·奥威尔奖。

柳薇卡父母都是乌克兰人,所以她的这两本小说都与乌克兰有关。《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用家庭成员的回忆,回溯乌克兰这个民族的多难历史;《英国农民工小像》则聚焦于远赴英国淘金的乌克兰人的生活。

另一幅生活图景

小说的英文名为“TwoCaravans”,直译为“两辆大篷车”。讲述的是一群来英国的淘金者分别住在两辆房车上,小说故事围绕着这群人的打工经历展开。或许,这就是作者给小说取名“TwoCaravans”的原因。

小说中译名“英国农民工小像”还算贴切,因为小说人物都是来英国打“洋工”的人,包括主要人物爱丽娜、安德利等,都不是英国人,是外来者,从这一身份而言,跟我们所理解的“农民工”还真有那么几分相似。那么,在英国打“洋工”,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中国文学网柳薇卡的笔下,来英国的淘金者的生活似乎并不那么乐观。比如,教授的女儿爱丽娜怀着美好想象从乌克兰来英国打工,但首先就遭遇到黑中介的盘剥,到英国的第一份工作是采草莓,工作劳累,睡的是房车,吃的是白面包,即便这样,工作所得扣掉食宿等费用后也所剩无几。

甚至,她还要遭到黑帮人物的纠缠,差点被绑架。好不容易逃脱后,她跟着乌克兰同乡安德利又到一家餐馆打工,工作环境恶劣不说,还要忍受餐馆客人的性骚扰,被黑帮威胁。

小说中所描写的其他淘金者运气也好不到哪里去,整本书都充斥着对他们黑暗生活的描写,比如贩卖妇女强迫卖淫的黑中介、生产劣质肉鸡的养鸡场、视工人生命如儿戏的屠宰场、混乱的养老院等等。这就是作者柳薇卡在小说中所呈现的外来淘金者的生活,英国的另一幅生活图景。

给我的印象是,小说对外来打工者的表现还远谈不上深刻,作者对这个群体生活的描写还是停留于表面,并不能深入,只能是浮光掠影式的叙述,细节并不丰满。

在小说中,无论是采摘草莓,还是餐厅做服务员,抑或屠宰场的流水线,作者的描写都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对笔下人物的日常生活有细致深入的表现。这也部分反映出作者柳薇卡对这个群体的生活是陌生的,谈不上有特别深刻的了解。

多重叙事推进故事

在小说中,对于外来打工者生活的描写和表现是如何进行的呢?作者柳薇卡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多重视角的叙事;二是类似“公路电影”的结构。

在小说中,住在房车中的人除了来自乌克兰的爱丽娜和安德利,还有波兰人托马什、玛尔塔和约拉,以及从马拉维来的伊曼纽尔等,这几个人物不仅是小说故事的参与者,同时也充当了不同的叙述者。小说故事在多重叙事的交叉中向前推进。

这种多重叙事,一方面是方便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人物可以通过自叙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有利于小说向人物的内部开掘;另外,小说人物和故事也可以在这种多重叙事中呈现得更丰满,比如,某一人物会通过自叙来呈现自己,也会在其他人物的叙述中呈现出另一面;更重要的是,这种多重叙事方便作者推进故事。

可以说,小说中的每一个叙述者都是一根叙事线,多头并进,通过这些叙述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可以全景式呈现英国淘金者的黑暗生活。

在小说中,爱丽娜的叙事线是一条主线,小说对于爱丽娜经历的展开很有意思,在结构上有些类似于“公路电影”。

爱丽娜在草莓场遭黑帮人物绑架,逃脱后跟同为乌克兰人的安德利驾驶着一辆破陆虎车开始了打工之旅,到餐厅做服务员、到养鸡场、到养老院等,随着爱丽娜的旅程,草莓场主的盘剥、餐馆雇用黑工、养鸡场的不人道、中介的黑社会化等都在小说中一一呈现。小说的这种叙事结构很巧妙,也很省力,非常方便作者全景式地呈现外来打工者的生活与遭遇。

观念分歧与冲突

小说最让我感慨的内容是爱丽娜和安德利的爱情,这也是小说的一条暗线。柳薇卡在小说中对两人的爱情描写极其丰盈和细腻。

小说中爱丽娜和安德利身上体现了乌克兰内部的分离和对立,安德利是“顿涅茨克”矿工之子,代表着老乌克兰的思想和立场;教授的女儿、“小资产阶级女学生”爱丽娜则代表着新乌克兰的思想和立场,在乌克兰国内,这两种人几乎水火不容。所以,当在草莓地初次见到安德利时,爱丽娜根本看不上他,“垫底的是安德利,矿工通常都是野蛮人……他断断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安德利也从心底里看不惯爱丽娜这个“橙色的梦想家”。在两人情感发展过程中,作者一再渲染两人所代表的新乌克兰和老乌克兰的分歧,而这种分歧也不断阻碍着两人的关系。

爱丽娜认为是俄罗斯一直在掠夺他们,在另类文学沙皇时代,在共产党时代,在经济整合的名义之下,换汤不换药;而来自顿涅茨克的安德利则满脑子“苏联时代”的观念,认为“掠夺乌克兰的是那帮先富起来的乌克兰人!季莫申科!新乌克兰官员!而不是俄罗斯官员”。一面是情感的依恋,一面是观念的冲突,两人的关系就在这种依恋与分离中不断拉锯。

小说中所描写的这种观念分歧与冲突让人印象深刻。在小说的最后,两个乌克兰人总算走到了一起,小说中安德利的一番话联系起当下顿涅茨克与乌克兰政府军的军事冲突,让人心生更多感慨:“爱丽娜,我们是一个国家的两半,我们必须学会爱对方。”或许,这才是这部小说作者柳薇卡最想说的。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英国“农民工” 另类文学 中国文学网 2014年08月11日 12:05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