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90后”眼中的“50后”写作:自大?好古?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这是一个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然而在我们的社会,这依然是一个名教统治的时代,圈层明显、口号先行的时代。书写是一种权力,命名具有不可估量的象征意义,命名的形式是提口号和贴标签。近年来,“80后”批评家为何难冒头的话…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这是一个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然而在我们的社会,这依然是一个名教统治的时代,圈层明显、口号先行的时代。书写是一种权力,命名具有不可估量的象征意义,命名的形式是提口号和贴标签。近年来,“80后”批评家为何难冒头的话题,一下子成为热点,引发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随后在一批“全国最有影响的批评大家和知名作家”的全力支持下,《“80后”批评家文丛》被隆重推出。虽然出版方一再强调“助推”和“全面反映”等字眼,学界也好评如潮,但也难免让人产生操纵的怀疑。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两场文学研讨会(“阎连科创作研讨会”、“韩少功《日夜书》研讨会”)。大牌云集,“时代”“写法”“身份”是被反复提及的话题。各位前辈的精彩发言,触发了我的思考。会上还推出了“最年轻的批评家”,一直觉得自己还年轻,一不小心就被代表了。于是我也想以“90后”的身份,谈谈对“身份问题”的看法。

我们这代人,曾有教育家这样描述“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90后”的行为方式、身体观、道德观、名誉观甚至沉默,都是完全陌生的。但我认为,虽然作为出生在信息化兴起之时的一代人,比以往任何人都相信网络是我们的标志。在技术发达、市场强势所导致的紧张和忙碌中,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追求消费的快感和快餐式的娱乐意义替代了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诉求,传媒的庸俗冲击了书写的严肃。但我们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声称拒绝崇高,排斥中心;另一方面却通过网络贴近社会发展,关注个人命运。

而“50后”呢?研讨会的两位主角阎连科和韩少功都是“50后”作家,与会发言的评论家主体也是“50后”,开篇提到的批评大家和知名作家也大多是“50后”。“50后”这个群体有一段特别的人生体验,如书中提到的,他们大多数经受过“生存困窘”和“身份缺失”的双重压迫。高考恢复后,他们激动不已,如获新生。在大变革的80年代,他们走进社会并且成为主导,激情燃烧,高唱着“光荣属于80年代新一辈”。“50后”是苦难的一代,也是英雄的一代。

“50后”曾经也写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作品,这个单子可以列得很长。强调时代使命感和书写历史是他们的标志,也是其存在的方式。这是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和理论批评的影响下形成的本能反应。就像“90后”相信网络一样。应该说在他们创作的早期——苦难的书写和历史的反思——是真实有力的。今天,我们回头去读他们写于上个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作品时,依旧会感动。

但“50后”近些年来的作品,不得不说大多太难读了。无论是学术批评还是文学创作,多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追求技巧、渲染问题、满纸充斥着好话、空话和赌气话。就以小说《炸裂志》和《日夜书》为例,二者都被烙上了表现历史、书写时代的印记。作者意图深入社会方方面面与触及人性深度,进而实现大时代书写。但是,在匆匆的历史叙事中,多少存在概念化书写、主观先行的问题,人物在时代和道德的框架里走不出来。时代感是一个幻象,过多地强调时代感容易遮蔽细节。书写脱离世俗,文学被抽象化并且摆上高台,作品必然难以激起读者兴趣。任何作品都有一个潜在的书写对象。作为通俗文体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如果也有预设——限定读者群体是不是不太妥当?有些“50后”的作品读起来并不让人舒服,似乎是专门写给文学奖的评委看的。作家有自我表达的自由,可问题在于,忽视其他群体的个人体验和情感需要,一意孤行地创造自己的风格或者义无反顾地取悦权力话语,其结局必然是缺乏交流的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和自我炒作。以上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诚意。

作为话语的主导者,“50后”大多拒绝“80后”、“90后”的通俗写作。虽然他们也认为“郭敬明‘文学王国里的小太监’,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春树‘性、谎言和没脑袋’”这样的批评太过火——涉嫌人身攻击,但是“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在挑战作家道德底线”这样的判断大致能代表他们的主流意见。与之相应的是,通俗文学的研究一直处于边缘,流行文学、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缺少发言权。我只想说:在当下人眼里,美国电影、日本动漫以及韩剧同经典文学有着同样的地位,有时候甚至胜过经典文学,日常生活和娱乐快感被赋予了重要价值。而一些所谓的名家之作、经典之作,却被大众弃如敝屣。无论学界如何评价韩寒、郭敬明、步非烟、唐家三少等通俗作家和网络写手,单凭他们能靠自己的版税吃饭这点,就值得我们很多人肯定和学习。反观一些成名已久的文人,满嘴跑火车鼓吹“文学已死”一类的惊人论调。很难说这是否与“50后”由受害者蜕变为主导者的身份转变——成为行政干部和知名批评大家——有关?在“受害者”和“主导者”的心理影响下,“50后”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将其历史经验上升为一种价值判断,更有甚者将其拔高为社会标准。然而,对大时代的强调和苦难的书写,以及对于大众文化中的“小时代”的拒绝,这些都构成了对“90后”的一种变相否定。苦难的书写和建构真能击退工业劳动对人的异化和传媒的平庸吗?

时代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操纵、糊弄和媚俗像雾霾一样笼罩在文学世界的天空,如何消弭年代和身份的间隙——促成各代知识分子和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对话——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高高在上或者满不在乎,都不是可取的交流态度。护犊心切是人之常情,然而一个真正的优秀评论家或者作家都是要拿好作品说话的,不是靠体制培养出来的,也不是通过圈子推出来的。在缺乏对话的情况下被贴标签和被代表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最好的局面当然是通过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搭建一座平等对话的桥梁。如若不然,面对“自大与好古”的现代文人,唯有以一句“Who cares!”作为回应了。


(文化责编:彭丹丹 )
标签:最年轻的批评家 优秀评论家 2014年06月29日 09:2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