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余秋雨:中国文化缺公共意识

余秋雨,拥有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等多种头衔。他是“中国十大杰出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影响世界一百年一百位杰出华人”。他真正贴着大地穿行4万公里,走过欧洲96个城市,著作等身。他如同生长在中国千年文化长河沿岸的一棵风景树,审视着、守护着、观望着…

余秋雨,拥有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等多种头衔。他是“中国十大杰出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影响世界一百年一百位杰出华人”。他真正贴着大地穿行4万公里,走过欧洲96个城市,著作等身。他如同生长在中国千年文化长河沿岸的一棵风景树,审视着、守护着、观望着也被观望,目光敏锐而深邃。他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宏阔的视野,别样的智慧穿越中华文脉,滤过层层杂质,以文人之心审视着中国文化。6月18日,余秋雨来到陕西,纵论中国文脉。观点犀利,语出惊人。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

“外国对中国文化的盗版,是由我们的盗版开始的,他们对我们的文化不了解,是和我们自己的不了解有关,我们首先错读了,外国才会错读。”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最新文化资讯更难捉摸。辞海的解释“文化是人类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凡是人类留下的痕迹都是文化”,这样的概念包囊一切,太大,不是我们现在非常焦虑的文化。狭窄的,即文化是意识形态、各种习俗、制度、自然科学和一切技术,譬如唱歌、跳舞、戏剧……但这都不是真正探其精髓的定义。我们要找的是牵动着每一个人心头之痛的文化,这种文化,和职业无关。我们不能分析,不能叙述,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文化很难捉摸,其含义远远大于文化部门和文化职业。他首先是精神价值,然后连在一起是生活方式,因此,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就是中国人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陕西文化是这样,西安文化也是这样。

文化也是一种时间的“积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动态积累的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对于中国而言,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再形象一点来说,就是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和我们自身的不了解有关,我们首先错读了。曾经有个美国教授开玩笑讲:“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快,我们也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所以我们看了一些被翻译成英文的电视剧,看了以后感觉很恐怖了,你们全部在搞宫廷谋术,全部在搞君臣和妃子之间的恶性争斗,你们对一切谋略都非常深入,所以中国很恐怖”。现在中国像一个巨人,来到一个陌生的街市,所有的人都想了解这个巨人的脾性,但他们只知道这个巨人来自很远的地方,他走过几千年,这个巨人体量很大,而他们不知道这个巨人的性格和脾气,于是大家产生了一些恐慌。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播就是准确传达巨人的性格和脾气,而不是误读。外国对中国文化的盗版,是由我们的盗版开始的,他们对我们的文化不了解,是和我们自己的不了解有关,我们首先错读了,外国才会错读。"

北魏孝文帝的伟大

“汉王朝分开以后,被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我们原来以为这个少数民族应该是北方蛮族,这个北方蛮族叫鲜卑族,他们是马背上来的民族,来了以后做了大量的好事”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没有湮灭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4200年前,中国有了文字、金属冶炼、集中居住,这标志着中国跨入人类成熟文明的门槛。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是人类智能的轴心时期。各大文明最智慧的人差不多同时产生,孔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他们都在思考,从量变到质变,是全人类的智慧大爆发。不同的是,希腊的智慧主要是研究人和物、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是研究人和神的关系,而中国则是研究人和人的关系。进入秦汉之后,帝国时代的到来对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加持,秦始皇用长城将农耕文化和游牧民族分开,中国文脉得以保护。公元7世纪到9世纪,长安成为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宋代以后,中国文化的主要力量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从朝廷关注史转变为全民生态史。而到了元代,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等戏剧家的迅速涌现,填补了中国文化没有戏剧的空白。明清时代,专制主义和文字狱的出现造成了文化恐怖,使中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走向衰败。

在中国文脉的延续过程中,有一个人似乎很少被关注,他的名号叫北魏孝文帝。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了很多事情。他给鲜卑族的人讲:“我们虽然征服了汉族,但是在文化上我们是汉族的学生,我们要认真学习汉文化”。为了认真学习汉文化,他定出了一系列措施,废除鲜卑话,废除鲜卑服装,把首都从当时的平城搬到了农耕文明的所在地洛阳。最后还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则,让鲜卑族努力和汉族通婚,通血缘。这些不仅保存了汉文化,而且中华文化比原来还要好。究之原因,诸子百家共同的缺点是不知道中华文明之外还有别的文明,但是北魏孝文帝却知道。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已融合了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这些信息,北魏孝文帝全部接受了。他是马背上的民族,他克服了诸子百家书生气、眼界小的毛病,让汉族、少数民族和当时最辉煌的文明在中华大地上聚合。在这个年轻少数民族帝王的手上,中国文化中诸子百家的东西得以保全并发扬光大,与全世界最精粹的文化内容相融合,加上马背上的雄风,天苍苍野茫茫的气概,中国文脉的气贯长虹与这个年轻的君王不无关系。

君子、礼仪、中庸——文化最后沉淀的是人

“文化最后的沉淀是人,所以孔子跟我们说‘做个君子’”

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是“三道”,即君子之道、礼仪之道和中庸之道。“三道”构成了一种大文化的三足鼎立,这尊文化之鼎,既是中国人精神凝聚的理由,又是中国人在地球上的一个重大建树,更是中华文化的优势根源。

孔子深谙文化之道,他知道文化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文化不是学历,不是概念,文化也不是文言文,不是古诗,文化最后的沉淀是人。所以孔子跟我们说,做个君子。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一个方法最简单,把君子的对立面找出来,进行简单对比。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小人的因子,每个人身上都有,君子的思维每个人身上也有,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永恒的告诫。孔子给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普及了这个理念。儒家设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出发点,而修身的模型,就是君子。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君子和小人的界限成了中国文化的第一界限。只要是中国人,即使失败了也希望失败得像个君子,即使被别人说成是坏人,也不愿意被别人说成小人。中国人你只要说他是君子,哪怕他不识字他也很高兴。君子无上光荣。

君子之道有个麻烦,就是小孩需要培养君子作风的时候,他们还不懂事,君子不能在他成年以后再培养。四岁的小孩,他还不懂得孝道的重要,但是爸爸妈妈说,你每天要给爷爷请安。久而久之变成了生活的习惯,孩子被引入了礼仪之道。我们中国的很多节庆都与礼仪之道有关,比如春节的时候我们要给谁拜年,清明节做什么,重阳节做什么,都是一系列的礼仪普及。这是一种便于固定、实行、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设计者们相信,只要规范在,仪式在,里边所蕴藏着的文化精神也就有可能存活,否则,文化精神只能随风飘散。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把“礼仪”当做社会模式,也使中国文化在几千年间保持着一种可贵的端庄。

中庸之道的“中”是取中间值,“庸”是指取平常态,或者说寻常态。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靠气侯吃饭,这就意味着一切极端靠不住。农民之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极端。这个思维进入到《周易》,进入到中国传统哲学,被孔子概括为中庸,认为这是最高道。中华文明不灭亡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中庸之道,它提供了一种灰色空间,它提供了一种弹性哲学,它没有被极端主义所冲垮,并在一次次巨大的灾难中起了关键的缓冲、阻爆和疗伤作用。

中国文化缺少公共意识、实证意识、有序意识

“不了解家庭和朝廷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毛病。窗外的事,官员不管,知识分子也不管,这个问题谁管?”

“公共空间”是欧洲文化自古至今的一大亮点。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强调,上对得起社稷朝廷,下对得起家庭亲情,所谓忠孝两全。但是,有了忠、孝就“全”了吗?在朝廷和家庭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盲区。中国文人遵守一个座右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里边所说的“窗外”,就是公共空间,他们不予关注。他们有时也讲“天下兴亡”,但主要是指朝廷兴亡。他们不了解家庭和朝廷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没有为中国文化灌输,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毛病。康德说,知识分子的崇高责任,就是“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中国知识分子不敢,胆子小,公共空间不去。要运动的时候,一定是运用情绪。其实公共空间才是最大的文化作品,最大的文化课堂,从集体人格到审美习惯,都在那里培养。

中国文化严重的缺乏实证意识。中国一直没有进入一种科学普及的时代,过去中国朝廷的奏折,多数讲忠和奸,很少有大臣讲国库里面银子有多少,亏空多少,盾有多少,矛有多少,马匹有多少,大家都不在乎数字。这种实证意识的缺乏,使中国文化长期处于只讲是非、不讲真假的泥潭之中。中国文化不具备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和程序。中国人带着很多很多自己的谣言,走向生命的终结,但是走向生命句号的时候,耳朵里边还装了很多别人的谣言。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一个极大的伤害。

中国文化缺少有序意识的现象和逻辑思维比较薄弱有关。社会的一种序列与规矩产生以后,人们总想把它突破。人类最大的规矩就是法制,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法制意识薄弱。拿武侠小说来说,“好汉”总是挑战法律,“江湖”总要远离法律,“良民”总在拦轿告状,“清官”总在先斩后奏。这说明中国历来的民间灵魂大多栖息在法制之外,或者飘零在边缘地带。老百姓喜欢江湖和武侠,什么是江湖?江湖就是远离法律的地方。什么是好汉?好汉就是远离法律的人群。江湖为什么开心?因为江湖上没有法律。

西安需要超越地域

“西安需要更开阔,时间上更开阔,空间上更开阔。要有超越地域的大文化”

西安是一个现代化和历史文化交合的地方。这些汉唐的古迹,给了现代化腾飞的一种历史尊严。而现在的腾飞,又让地底下的这些灵魂获得了最好的安慰,这是一种互相交融的关系。西安既现代又古典,既有历史尊严,又有现代的向往。这样一个地方,文化上有自身的优势,但需要更开阔,时间上更开阔,空间上更开阔。不能只躺在历史的厚重上,不能只看见周秦汉唐,任何祖先的光荣都要由后代创造给它带来一种新的光辉,而不是把他原封不动放着。我们保存遗迹是对祖先的尊重,但是遗迹边上,还要有真正往前走的创造。要面向未来,要面向当代。从陕西和西安出来的人,不要满口都是讲我们古代怎么样,不要成为阿Q,总是说“我的祖上比你们阔多了”,祖上比我们阔的是伊拉克。空间上也是这样,不要过多强调地方文化,不要眼睛总是盯着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长安,要用更大的视野看西安。什么是大文化,大文化是超越地域的文化。中国文化不能总是局限在某一个地域里,如同孔子不是山东的一样,汉代和唐代是陕西的也不对,是地域。要保护遗迹,但是不要有地方观念,有地方观念就没有大文化了。文化不能局限,一局限就没有大思维,要拓宽实践思路和空间思路。


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新鲜资讯,关注太原商标注册代办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中国文化 缺乏公共意识 最新文化资讯 2014年06月26日 10:2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