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散文作家张晓风:懂古文比懂英文还重要

虽然年逾七旬,手拄拐杖,讲话也轻声温和,但若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张晓风果如诗人余光中所道:“柔婉中带刚劲”。这位像风一般洒脱清朗、灵魂充满力量的女子,其文字曾经为无数读者的心灵筑起“像风一样飘远的梦”。近年来她更是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她认为,“我死了之后,这个世界有才…

虽然年逾七旬,手拄拐杖,讲话也轻声温和,但若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张晓风果如诗人余光中所道:“柔婉中带刚劲”。这位像风一般洒脱清朗、灵魂充满力量的女子,其文字曾经为无数读者的心灵筑起“像风一样飘远的梦”。近年来她更是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为文疾呼,她认为,“我死了之后,这个世界有才华的人还会继续写作,然而眼前这块湿地不去争取,就要马上被埋起来了,故推广环保比创作更迫在眉睫,但两者同时也是共存的。”近日,在专程携带父亲之相关黄埔物件参加“惊涛伟岸——黄埔军校90周年致敬展”之前,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在深圳欢乐海岸布展现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张晓风,笔名有晓风、桑科、可叵等。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母亲一起赴台,后毕业于东吴大学。36岁时,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赞其“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余光中曾将其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行道树》、《有些人》、《我喜欢》、《只因为年轻啊》等作品被选入大陆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追求学问,这是最基础的”

张晓风的父亲为黄埔七期,而她的舅舅也同样出身黄埔军校。虽然有着军人家庭背景,但在张晓风看来,其实家庭氛围弥漫着文人气息。“我父亲参与战争,但不是那种带兵的官,他多半做的是参谋工作,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智囊’,所以他还是比较接近文人气质的。”张晓风回忆道,父亲刚去世的时候,她不太敢翻他的东西,因为心情上没有办法承受。“现在父亲已经去世十多年,我再来看他东西的时候,就觉得他其实是蛮文人气的。倘若要说自幼家庭给予我的最大影响,便是‘承担’二字。在一个重大事情来临的时候,要承担,我就从我父亲身上学会这点,所以我就不会去躲避责任。”

8岁时,张晓风随母亲一起赴中国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最后毕业于东吴大学。谈及幼年经历,张晓风还回忆了自己第一次写的作文。“作文题目是《信》,那时候信是很稀少的东西,一般人家是没有的。我记得我家唯一收到的一封信是舅舅写给妈妈的。舅舅是军人,当时年轻耍酷,自己做了一件酷酷的军装,在国共战争中他就给俘虏了,被误认为是一位军衔很高的军官。抓去很长时间,没有音讯,现在信来了,妈妈急得哭。以我当时的识字程度,根本无法把这件事情写清楚,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结果老师瞄了一眼就撕掉了。后来相继转学到柳州,最后从广州上船到台湾,才算真正稳定下来,开始自己的学业。”

最新文化资讯张晓风表示,其父非常注重读书文化。“父亲说,中国无论多么穷,做父母的无论如何一定会让小孩读书,他觉得这就是这个民族最了不起的地方。换言之,追求学问,这是最基础的。”在她看来,童年真正的启蒙是读许多课外书。“由于当时大家都穷,书不多,逮到什么就读什么。到台湾后,快乐的是不再逃难了,不再转学了,可以定下来听故事或看故事了,连收音机里广播的小说也爱听。所以,我想说的是,上课固然重要,可是,身边很多的小事,许多杂七杂八的阅读都各有意义。”

“一寸山河,就是我的一寸肉”

“我自己给我这种台湾人取了个名字,叫‘一代半’。不是第一代,不叫第二代,因为我不是在台湾出生的,而是在浙江金华。我弟弟妹妹则是在台湾生的,他们才是‘第二代”。所以我说我是‘一代半’的台湾人。”在张晓风看来,“一代半”的台湾人跟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有一点点不一样。“因为对故乡有点记忆,我是有乡愁的,但是我的乡愁基本上一半是地理的,一半是历史的。在台湾,比如有很多人会说好怀念某个地方好吃的东西,因为他们是上一代的人,对那些东西都比较记得,可是我其实不太记得那些东西,反而是在读诗词歌赋的时候,书中提到某个地方,这种历史地点就会引起我的联想。”

乡愁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想象里。有了乡愁,就有寻找。“最近我去粤北走了一趟,从唐朝开始,如果所有的广东人要去中原,一定会走这条路,包括六祖慧能当年也走过。所以为了体验这条古时候的路,我就慢慢地爬上丹霞山,其实很辛苦。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宗教的旅程,是哲学的旅程,也是情人的旅程,因为《牡丹亭》里头的男主角柳梦梅就是广东人,他要翻过山到江西,去寻找那一段爱情。”

然而,不同于余光中等台湾作家对“乡愁”的执著迷恋,张晓风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理解。“各人的乡愁表现方法不一样,比如对台湾,我比较注重的是台湾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在乎乡土文学。”

近几年来,张晓风创作比较少,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环保运动中。2010年5月,她为了捍卫一个旧兵工厂湿地,避免无节制地盖大楼,著文疾呼,甚至提出“一寸山河,就是我的一寸肉”,最后还不惜牺牲形象“惊天一跪”。“家国很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在做军人,但我们要有一种集体精神,应该对社会负有责任,虽然去尽那个责任可能是吃亏的,不会获得钱什么好处,可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提倡环保可能会影响开发,没开发就没赚钱,可是如果过度开发的话,有时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那就没办法恢复了。尽管有人会觉得开发无关己事,一片很美丽的沼泽地用水泥盖起了大楼,不见得会直接影响自己,但是从整个生态环境来说,这片沼泽没有了,那片湿地没有了,气温就会上升。地球是大家的,我们不能把子孙的生存环境尽数破坏。出于对人类共同的命运关怀,所以还是要为这个事情去奋斗。”

“懂古文比懂英文还重要”

在张晓风的身上,对家训“承担”精神的践行无处不见。除了作家、环保推广者等身份外,她还有另一个重要头衔,即是“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副召集人。据了解,“抢救国文教育联盟”总召集人是余光中,其联盟宣言是反对台湾地区高中国文的时数由每周五节减为四节,反对文言文的比例由60%减为45%;反对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为其自生自灭的选修。

“大家都以为古代的东西很难,所以就拒绝学习,这是很可惜的。中华文化底蕴悠久而博大,事实上稍微解释一下就能懂的。”张晓风说,“我觉得懂古文比懂英文还重要,因为学了英文后,有人可能大半辈子都不会去用它。”

她认为,呼吁重视国学教育也是一种抢救。“像环境一样,国学这么好的东西,可我们都不重视。虽然现在海外成立了很多孔子学院,但我们有时候连自己文化里头有什么好东西都不知道,又遑论如何教外国人呢!如今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况愈下,国学程度低,其实海峡两岸都面临一样的困境。”

然而,面对大陆当下出现的“国学热”,张晓风同样表现出了担忧。“当然,我们都希望中国文化受到重视,可也有紧随而来的问题出现,就像小孩子要给他们营养,是喂鸡精还是什么?这就涉及具体的方法问题。但我们起码应该认识到,‘国文教育的兴衰,关乎国族文化慧命之存亡’。”


更多最新文化资讯,关注太原工商注册代办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张晓风 迷恋乡愁 最新文化资讯 2014年06月20日 09:2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