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为什么金庸之后香港就没有文学了

香港人六、七十年代赚钱的时候没有文学产出也就罢了,如今富了,加上时政和文化上的冲突如此尖锐和棘手,为什么依然没有产生什么赫赫有名的文学作品?在我成长的六七十年代,香港有自己老旧且根深蒂固的城市特性。那时的香港是文化沙漠,民众不关心政治,所想只是挣钱。如今,人们似乎更热衷于文化博…

香港人六、七十年代赚钱的时候没有文学产出也就罢了,如今富了,加上时政和文化上的冲突如此尖锐和棘手,为什么依然没有产生什么赫赫有名的文学作品?

在我成长的六七十年代,香港有自己老旧且根深蒂固的城市特性。那时的香港是文化沙漠,民众不关心政治,所想只是挣钱。

如今,人们似乎更热衷于文化博文排行而不是关注利益本身。年轻的积极分子们企图占领当局而非在当局工作。莫非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转换为政治活动?

你也许会认为,问题多发的时代,是催生文学想象的肥沃土壤。但不幸的是,当前情况并非如此。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我们在推广发展香港文学上面做得并不好。

近期《金融时报》上刊登了香港亚洲文学社创始人凯利·福尔克纳的一封信,就涉及了这一问题。她指出,政府在推动表演艺术发展的同时,也不自觉地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在香港,用于文学发展的资金投入和关注度都在下降”,她写到,“包括作品译介和本土写作的推动。香港艺术发展局习惯性地将其慷慨全盘倾注给表演艺术。”

文学性的事件或节日很少得到公共基金的支持,对此她列举了香港国际文学节、故事精华游艺术节、PoetryOutLoud、Liars'League和单打读斗(LiteraryDeathMatch)。她是正确的。有意思的是,一些年轻人想要成为新闻工作者,而我认识的一个孩子说他想要成为小说家。

并不是说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学传统,毕竟,香港走出了张爱玲和金庸。我们的城市也激发了在某一时期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优秀文学作品,比如张爱玲《倾城之恋》、戴维·康威尔《荣誉学生》、马丁·布斯《鬼佬》、毛翔青《猴王》、韩素音《瑰宝》。其中《瑰宝》不仅仅是电影《生死恋》中呈现的爱情故事,更像是有关香港难民和临时旅客的真实记录。甚至《喜福会》的故事也结束在启德和深圳。

如果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学,我们的其他也会得以改善。


更多有关香港文学的讨论,关注山西代办特殊资质审批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香港文学 文化沙漠 文化博文排行 2014年06月17日 10:10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