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陈平原讲两岸大学语文 意识形态影响课程设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历史影响,陆台港三地大学中文系发展出截然不同的学术路径。“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就现代文学而言,大陆大力提倡、台湾严加抗拒、香港是逐渐接受。”6月9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陈平原,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以“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20世纪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历史影响,陆台港三地大学中文系发展出截然不同的学术路径。“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就现代文学而言,大陆大力提倡、台湾严加抗拒、香港是逐渐接受。”6月9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陈平原,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以“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台大、港中文的‘文学教育’”为题,讲述两岸三地最具影响力的三所大学的中文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轨迹与特质。

解放前后最新文化资讯,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中文系悄然发生着改变。1948年解放军进城时,北大中文系开设有42门课程,第二年只剩下11门。不仅课程,中文系的师资也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当时,全系讲师以上的教职人员共有28人,而其中原属于北大的教师只有8人,其余则都来自清华、燕京等大学。同时,北大中文系的教育观也在变化。最耐人寻味的改变便是校庆的时间,由建国前的12月17日调整为5月4日。校方当时的解释是:12月是冬天,而5月是春天。不少人对这个解释感到勉强,各种揣测一时甚嚣尘上。其中,有一种揣测是,12月17日恰好是老校长胡适的生日,而胡适在建国后的形象,已经由进步人士转变为美蒋走卒。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了台湾,把日据时期的台北帝国大学改为“国立”台湾大学(以下简称台大)。而台大中文系,正是从1945年国民政府收复台湾之后才建起的。台大中文系的建立使得台大逐渐走出日本殖民教育,不仅改变了台大原有的教学语言、学术传统,更改变了整个意识形态。有趣的是,台大中文系师资力量中的很大一部分源于北大,甚至整个中文系的班底就是出自北京学术圈。直到十几年前,台大中文系的风格依然可以看到老北大的影子。

而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港中文),当时所处的是另一种体制系统——英国体制。港中文的创立对应香港大学,两所大学恰成有趣的对比。1963年,新亚、联合、崇基三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港中文中文系的创建,学的不是香港大学,而是民国时期的大陆高校的中文系。“香港大学的中文系相当于英国大学的汉学系,文学、史学、考古、艺术融为一体。直至今日,外国大学的汉学系也都是如此。”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个世界”的意识形态严格区分。台湾、香港重英美,大陆倾苏俄。1950年代,中国大陆独尊苏联,1960年代以后依然受苏联深刻影响。如此一来,“同样是中文系,三所大学其实都受到冷战格局的影响,这边在谈反帝、那边在说‘反共’。大学的意识形态落实到中文系,却都有自己的方向。”陈平原认为,民国的文学教育体系,在20世纪中期的三个大学中发展成迥然不同的路径。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不难看出它们当时的路径与取值。

北大:民间文学成为主流

北大的情况,和当时大陆其他的大学是一样的。1950年中央教育部出台了规定,“新文学”必须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而且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领导小组。这个新文学课程两年后改为“现代文学”,在当时实际上是服务于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意识形态。且当时大陆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各个中文系的老师必须是党员。

然而,于1950年代刚刚崛起的现代文学教育,在1960年代便备受压抑。除了鲁迅,绝大部分作家都被揪出打倒。“为何现当代文学老师都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喜欢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因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政治背景实在是关系密切。在北大,现当代文学老师远远超过古代文学老师,也足以可见,大陆中文系对现代文学相当关注。”

除了现代文学,北大中文系还开设了文学理论课程。为了贯彻主流的意识形态,1950年代以后,大陆所有中文系都要开设这门课,以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贯彻到文学理论中去。1954年,北大中文系文学理论课开班,授课教师是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毕达可夫。那时,各个大学都要派人来听这个班,回去之后再各自编写教材教给学生。还有一门名为民间文学的课程,也有人称之为俗文学,两者区别在于民间文学只讲口头文学,俗文学还包括书面文学。1950年代以后,民间文学成为主流的中国文学,这也是中国大陆中文系的主要课程特点。

台大:左翼文学不能讲

另一边,台湾当局的政策决定了他们抗拒大陆所提倡的现代文学内涵。尤其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在很大程度上是输在了“宣传”,输在没有控制住1930年代的意识形态。因此,1930年代的左翼文学,在1950年代以后,遭到了台湾学术界的排斥。陈平原认为,“当现代文学在北大中文系起伏不定的时候,台大中文系却波澜不惊”,稳定地处于边缘地位。在1987年解除戒严之前,台湾当局不容许出版左翼文学书刊,也不能提及鲁迅,就只能讲胡适和徐志摩。

尽管对现代文学很是抵触,台湾各大学的中文系却十分尊重传统,重视古典。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大课程为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一国文”课程。“大一国文”是为所有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可以说,真正把国文传统重新建立起来的,是当时的台湾。从一开始,台大校长傅斯年就强烈坚持要守住中国文化的命脉,因此台大中文系的教授几乎都教过“大学语文”。直到今天,大学语文依旧是台大的必修课程,不管什么专业,每位学生一定要修四到六个学时的“大学语文”。

1952年,因仿照苏联体制走专业化道路,大多大陆学校不再开设此类课程。直到“文革”结束,在苏步青、徐中玉、匡亚明等学者的努力下,“大一国文”于1980年恢复开设并更名为“大学语文”。但大学语文课仍然办得不尽如人意,即便是北大、清华,地位也只是选修类课程。

当时,台大还有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叫“戏曲研究”。陈平原认为,中国大陆的戏曲研究有三种路径,一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考证派,二是吴梅为代表的强调曲律的模式,第三则是以齐如山、周贻白等为代表的强调剧场的研究。19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叙事研究的主力在大学中文系,和戏剧学院分开。戏剧学院可能会讲剧场,大学中文系则讲历史考证,走王国维的道路。相较于大陆中文系里戏剧学教授很多没有舞台经验,台湾中文系的戏剧教授很讲究舞台实践,而非纯粹做考证研究。

港中文:逐渐接受现代文学

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两岸三地最有可能跟西方汉学对话的便是香港学术界。在当时,香港大学中文系第一年的课程里,设有翻译课程。这个课程包括中译英、英译中,还包括讲授有关中国文学、历史、地理、考古、美术等领域的英文著作,以及欣赏欧美的英文艺术著作。这些在现在来看,就是西洋汉学。1960年代开始,崇基书院也要求港中文学生学习翻译和欧美研究。文学院考分最高的就是翻译学系。后来,香港其他大学也陆续开设这类课程。

同时,在海峡两岸针锋相对的当时,现代文学在香港的处境十分微妙。一方面其意识形态属于西方,但另一方面地缘、文化等其他方面,香港的课程里面没有完全排除内地的课程模式。“文革”时,大量文人涌入香港,所以香港的政治环境相对台湾要宽松得多。1956年发布的“中国中英文中学语文读物”里,初中三年的范文有87篇,其中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有37篇。既有比较容易接受的徐志摩、朱自清的作品,也有比较敏感的鲁迅作品。要知道鲁迅的书当时在台湾可是禁书。陈平原猜测,批评或许也是一种宣传。在“文革”时期大陆对左翼文学的批判下,台湾和香港激进的人士出于好奇开始关注19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此,1930年代的中国文学在香港得以逐渐进入学界。香港对于现代文学阶段的划分,也和大陆十分一致,“就连课程讲授,也是由李辉英等南来文人来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岸三地,台湾大学在走出日本殖民教育阴影的同时,因害怕共产党的渗透而拒斥五四新文化;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设计明显不同于香港大学,但也对大陆的政治和文化保持高度警惕。”当时,大陆大学的中文系甚少与港台学术界往来,而港台中文系之间的学者走动和学术交流却十分频繁。陈平原教授总结,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政治乱局的尘埃逐渐落定,两岸三地的学术及文化才开始良性互动,“这个时候,最大的公约数是1930年代中国的大学传统。”


更多有关两岸文化资讯,关注太原商标注册代办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意识形态 两岸大学语文 最新文化资讯 2014年06月13日 09:4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