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龙应台:我唯一能用的“武器”就是诚恳

2012年2月,以“黑马”姿态进入马英九行政领导班子的龙应台,在当年的民调满意度调查中高居榜首。余光中曾形容早期的龙应台是一股“龙卷风”,像梁启超那样披着启蒙先锋的战袍,揭示社会病情。但对于她进入政坛的决定,他总抱着担心,担心这股龙卷风,扛不住政坛的夜长梦多。两年过去了,很多人觉得,…

2012年2月,以“黑马”姿态进入马英九行政领导班子的龙应台,在当年的民调满意度调查中高居榜首。

余光中曾形容早期的龙应台是一股“龙卷风”,像梁启超那样披着启蒙先锋的战袍,揭示社会病情。但对于她进入政坛的决定,他总抱着担心,担心这股龙卷风,扛不住政坛的夜长梦多。

两年过去了,很多人觉得,《野火集》里那个彪悍的龙应台“变柔软了”。这一点,龙应台并不否认。一部分的柔软是刻意为之,一部分的柔软却是发自本心。

进入“文化部”的龙卷风也的确尝尝失眠,但风势似乎没有中断的意思。

“头一年,我的感觉是,每天晚上精疲力竭回到家的时候,会问自己'天哪,我来这里干什么?整整头一年半,我每天都在挣扎的状况。一直到慢慢被迫接受,这就是现实。大概是两年来,我觉得这是最艰难的一件事情。”

“如果再晚4年,我不会干。如果这辈子还要用一次大力气,这是最后一次。”

龙应台脱掉鞋子,赤着脚踩在草席上。在西装革履的人群中间,她似乎并没感到什么不自在,她把手背在身后,偶尔像小女孩一样踮起脚,腰间细长的红色皮带若隐若现。身边的官员一副“向长官报告”的姿态跟她聊天,她倒是大剌剌地开着玩笑,眉毛扬得高高的。不施粉黛,一对金属耳环格外醒目。

这是一栋刚修复不久的日式建筑,房梁上的油漆刚刚刷过,铺在地板上的草席带着点夏天的味道。龙应台有些骄傲地告诉在座,这个修缮后的“齐东诗舍”,将用于举办诗歌相关的活动,作为台湾“诗歌复兴的堡垒”。

就任台湾“文化部长”两年,龙应台提了很多个“复兴”,仿佛急着要为那个曾经她呐喊着改变的台湾找回什么。“我知道现在台湾人心里会有挫折感,也有很深的不安。可是这片土壤的人情和温润,是贯穿着整个台湾文化的最珍贵的品质。”就职两周年的交流会,龙应台捧出了两年来的第一篇文章,《温润,是台湾最珍贵的品质》,文章末尾,署着她风格遒劲的签名。

“也许你看见了别的什么,但是我可以跟你分享我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金门九十岁的董天补,坐在小板凳上弯着腰,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在一支灯上描绘花朵。他到市场买雪白的棉布和淡绿色的洋菜,把洋菜炼出的汁涂上棉布,扎上紧绷的竹架,然后把人家的姓氏和堂号描上,再细细画上最代表岁月安好的牡丹花,就是人们结婚或新居落成时希望挂出祈求幸福的子婿灯。洁净的小屋里有吃奶的婴儿睁着萌眼观看,屋外有啼叫的公鸡在昂首散步。董天厌的灯,全台湾仅此一家,‘文化部’将他的技艺列册,提供传习。

五月五日晚上,我看见蔡明亮从欧洲发来的简讯:‘肯定要让您惊吓,这趟长征,我亦一路惊骇,小康在转机(维也纳到布鲁塞尔)就小中风了。首演在提心吊胆下完成,但仍有可观,反应很好。第二次他表现更惊人,今天医生也说他有很大进步。刚助理传来消息,票也卖光,比利时两大法语报也给高度评价,我稍稍放心——此行简直如唐僧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菩萨保佑。’蔡明亮和李康生正在‘文化部’所支持的欧洲巡演途中。”

龙应台依旧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她用并不明亮的嗓音说着在每个角落里她看到的温润台湾,也感慨着两年来倾注心血的文化立法和文化工程,略带唏嘘,但温暖的氛围并未持续太久,被一个声音忽然打破了。

“前两天在出版产业座谈的时候,‘部长’回答一个问题时说,对电子出版的商务模式不太了解。这个消息出来之后,回响相当的热烈。我们的留言区非常热情,大家都说,怎么办,怎么办,我们的‘文化部长’不知道电子出版是什么!这一点是不是可以请‘部长’解释一下?”一位台湾媒体记者举着话筒,有些兴奋。

“哈,我怎么可能不知道电子出版是什么呢?”龙应台的笑意仍挂在脸上,语气肯定地纠正。“那天是意外的有一位朋友提问,说‘你作为作者,为什么自己的书都没有出成电子书?’我的回答是,两年半前,当我仍是作者的时候,有人来和我谈书的电子出版,但我觉得那个模式还不是很成熟。”

话题很快转向了别处。此时的龙应台,周身披着件看不见的铠甲,每一句不经意的谈笑背后,都是准确的信息、缜密的逻辑,和小心翼翼的拿捏。她知道,哪怕说错一个字,第二天的报纸内容都可能是另一番天地。

很多天后最新文化资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和她聊起相关的话题,龙应台先是开了句玩笑,继而苦笑,接着沉默了几秒钟,很认真地说,“这次回来,很多东西都变了。”很多原来是在“主持公道”的人,也变成了拿着弓箭随时准备放的。她原本以为,所有该经历的辛苦,早在多年前做台北文化局长的时候,就经历过了。

“带着头盔”回到台湾

1999年12月的一个凌晨,台北冬夜的雨仍在下。

龙应台坐在台北市议会的大厅一隅,看着细细的雨打在窗玻璃上,嘀嗒作响,感到全身彻骨的寒意。

“局长,你说吧,什么叫做文化?”凌晨三点钟,龙应台站上了质询台,为台北市的文化预算辩护。对面站着的议员刚从外面进来,似乎喝了点酒,满脸通红,大声问道。

对着空荡荡的议事大厅,龙应台一下子变得很感性。抛开预算、项目、艰深的学术定义,在连着数月的质询期末尾,她好像忽然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讲这番话时,龙应台的脑袋仍是半晕眩状态。当天接连十几小时的质询,议员发言多半用怒吼咆哮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扩大音量,震得她耳朵嗡嗡作响。

走下质询台,她抬眼看着窗外,台北的雨仍在下。

很多年后,再回忆时,龙应台坦言,那是她做台北文化局长时最难忘的场景之一。那时的她,一天花15个小时处理政务,被外界形容是“挣扎在台湾官场”。一度被议员质疑“不是台湾人”时,龙应台曾愤怒地高举着右手大喊“我抗议!”在极度的压抑和挫折感下,她也曾半夜打电话给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求救。但无论受到怎样的捶打,龙应台还是学不会打躬作揖的规则。“如果是作家龙应台,早就拂袖而去了!”说到激动,她握着拳头。

2003年,卸任台北文化局长后,龙应台去大学教书,像逃一样地回到了学术的乐土。后来她搬去了香港,在香港大学任教期间,除了写字和教书,偶尔会和儿子坐在家里的阳台上,端杯酒,看着傍晚的大海,说说话。另一个海岛上曾经历的那几年恍如隔世。

2009年,龙应台出版了《大江大海1949》,继《野火集》后再掀两岸阅读风潮。

五年后,这本书仍摆在台湾各大书店畅销书榜的前列时,龙应台却在为即将参加的“立法院”质询胃痛,仿佛多年前台北市议会经历的那一幕又回来了。她要去做台湾“文化部长”任职两周年的施政报告。

“为了做一个应对质询的报告,我的同仁忙得鸡飞狗跳。可能对面的人动一动小指头,我们这边的公务员,就要忙得跟狗一样。”龙应台忍不住表达“委屈”。

对于委屈,龙应台是有准备的。“人生有些决定就在一刹那。”2012年,回台湾接掌“文化部”,任台湾首位“文化部长”时,龙应台没和任何人商量。

那年她60岁。“如果再晚4年,我不会干。如果这辈子还要用一次大力气,这是最后一次。”

一个龙应台,两千多人的“文化部”,千头万绪。

非议不少,期待也不少。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长王荣文曾说,“马英九强调文化,龙应台是值得期待的人选。”而包括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等文化界人士也普遍抱着正面的期许。“文化元年基金会”筹备处成员之一的张铁志指出,龙应台当“文化部长”是好事,这体现了马英九想要在文化政策上有所作为。但同时,作为一个关注文化政策的公民团体,“文化元年基金会”筹备处也会持续检验龙应台的施政表现。

龙应台说,当时外界很希望看到她“马上出成果”。

于是龙应台告别了在香港沙湾径25号“闲云野鹤”的7年,“带着头盔”回到了台湾,如打地桩一样地从头做起。

“天哪,我来这里干什么?”

第一天上班,龙应台一个人在办公室打扫,慢慢有人走进来,她一个一个地认识,“刚开始会觉得,好像面对一群可爱的‘乌合之众’。他们都是来自完全不同部门的人,自己都不知道‘文化部’要干什么,既没有共同的目标,也没有共同的工作方法,彼此间也没有默契。”

台湾“文化部”,是2012年5月从“文建会”“新闻局”“研考会”“教育部”等四大块业务部门正式合并而成的。不仅业务变成原先的四倍,内部人员彼此也不太熟悉。对于刚上任的龙应台来说,如何整合“老树与杂草”,让“文化部”的地下管线接起来,并非易事。

像在大学任教期间组织“思沙龙”一样,龙应台每隔两三个月,就把各部门的负责人招呼到家里来Party。从六点多一起吃晚餐,到晚上十一二点,交流想法。建立一个“共识营”,一起讨论下半年的目标、困难。

可压力不仅来自内部的整合。

龙应台发现,作为“部长”,她不仅要面对比市“议员”质询火力更强的“立法委员”,还要随时接受来自媒体和外界如放大镜一般的检视。

“可否请‘部长’谈谈影音政策?”刚上任时,有媒体追问。“我还没听到那里,请给我一点时间,好吗?”龙应台带着歉意,“流行音乐部分原本不在我这里。”她坦言,2003年离任台北市文化局长后,连这方面的报纸都很少看。

只做功课还远远不够。2013年,有民意代表质疑,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2012年出境43天,花了将近4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83万),但海外“台湾书院”的执行率却只有32%,状况并不好。该代表随即表示,认为“龙应台是把‘文化部’当成自己的基金会,出访是为了替自己累积声望。”

面对质疑,龙应台觉得无奈,“所谓43天是分成4次率团考察,而且连搭机来回时间都算了进去”。她也不讳言,有些计划的执行率的确偏低,主要也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要在海外租屋作为“台湾书院”,就必须通过上网公开招标的方式,但这在执行上有困难,同时也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会那么快地反映到“执行率”里。

“头一年,我的感觉是,每天晚上精疲力竭回到家的时候,会问自己‘天哪,我来这里干什么?’这感觉蛮黑暗的。直到第二年的时候,每天晚上也是精疲力尽回到家,我开始会觉得‘嗯,今天又做到了一点事情’。”龙应台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部长”最初的感觉,好像是自己站在沙滩上,脚还没站稳,一个浪头就打下来,还没准备好,第二个浪头接着打下来了。

在纷繁的检视和质疑里,龙应台偶尔也会为指责和误会而忿忿。“文化部”即将迁址到台北新庄“副都心”时,“龙部长”一人坐拥三间办公室的报道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台联”党团副总召黄文玲更是出来呛声,“龙应台不食人间烟火,1个人需要3间办公室,根本就是龙太后!”

台湾“立法委员”为此在质询会上质问“行政院长”江宜桦时,江解释,“一个‘部长’原则上只能有一间办公室。”而面对“狡兔三窟”说,龙应台也不得不在“立法院”和媒体面前一再澄清,“我是‘笨兔’,只有一间办公室。”

对于不信任,龙应台有些无奈。“如今媒体的生态已经变成,它拿着弓箭对着你,不管你每天做什么,它是要找地方可以去放箭,而且是四面包围的状况。也就是说,它是带着不信任去看你的,所以这个让我整整有一年时间,觉得蛮沮丧的。”

龙应台坦言,她不习惯在一个不被信任的环境里工作。“我以为我没有什么私利的考虑,只是做一个公仆,你为什么不信任我?这是整整头一年半,我每天都在挣扎的状况。一直到慢慢被迫接受,这就是现实。并且接受以这个为前提来工作。大概是两年来,我觉得这是最艰难的一件事情。”

这种艰难,甚至有一个阶段让龙应台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有时候我难免会思索,我这样一个人,如果要对台湾、对华人世界有任何贡献的话,这是不是我最好的位置?因为写作是我的本位,到底写作是对的事情,还是现在做的是对的事情。”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我唯一能用的“武器”就是诚恳

“××,你们可不可以尽快拿出一个科学的统计方法,不要再这样和稀泥了?”5月20日,“文化部”内部的下年度预算会议上,龙应台的目光越过一堆堆的预算申报、分析材料,投向坐在斜对面的司长。

在这个被“文化部”称作圆桌会议的预算会上,龙应台和总计处代表各坐圆桌的一端,两个局、七个司的负责人要轮流来汇报、解释预算。而6月份整个“部”的预算案就要提交,并接受“立法院”的质询,时间紧迫。

“可不可以确保在一个星期内把这个会议召开完毕,给我一个确切的数字?”面对下一位来汇报预算的司长,龙应台的语气依然不容置疑。

工作时的龙应台一丝不苟,甚至有些咄咄逼人。她会有一连串的追问,似乎一定要把对方掌握的所有有效信息都“榨干”。而一旦工作结束,她会马上用灿烂的笑脸迎接你,“怎么样,还好吧?”

身边的人透露,“跟‘龙部长’一起工作很不容易,因为很累。但也因此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台湾公共电视董事会选举,就是龙应台无数次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做成了的其中一桩事。

2006年,台湾成立了公共广电集团,旗下包括不播放商业广告的公视、可播放商业广告的华视、为客家族群服务的客视、为原住民族群服务的原视,以及为岛外华人服务的宏观卫视等。

政府拨款50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4亿元)成立的公共电视,此后每年都获得约9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9亿元)的资金支持。根据规划,公共电视是为台湾观众提供的一个立场中立、兼顾文化、益智、教育、娱乐各方面的高质量电视台。然而,原本以不受政治影响立场建立的公共电视,却逐渐成了政治角力的场所。政党轮替期间,蓝绿阵营都试图掌控公视董事会。

“这实在是有违初衷。公视董事会改选之前历经近两年的纷扰,无法解决。因为第五届董监事会无法产生,第四届董监事会只负责看守,不能促成任何略具发展性的规划,整个机构两年来就在原地踏步,混日子。圈内人一提起公共电视,都会摇头叹息说,‘那个地方最难搞。’”台湾民意调查基金会秘书长马康庄表示。

2012年,公视的主管机构由“新闻局”转移到新成立的“文化部”。龙应台甫一上任,就接手了公视董事会选举这块“烫手的山芋”。早在2010年就届满的原董事会并不打算离开,而新董事会的改选过程又一再遭到蓝绿势力的掣肘,迟迟无法组成。在接受“立委”质询时,龙应台曾气愤表示公视争议是“台湾最大的世界丑闻”。那时候,公视面临着六个诉讼,被国际组织“自由之家”列为台岛新闻自由倒退的负面案例。

“我唯一拥有的‘武器’,就是我的诚恳。由“立法院”推举的公视董事会评审会成员充满了政治猜忌。所以我只能找所谓社会公正人士,有身份有地位、有社会信任的人,来做我的候选人,结果还是被一个充满猜忌的评审团羞辱。因此是,一批又一批的社会清流,同意被我请进来做‘炮灰团’,一次一次被否定掉。但我还是坚持。”龙应台回忆,那段推进董事会选举的日子,她不是没想过放弃。“有时候想说,就算了吧。”甚至一度说出“废除公视”的气话的龙应台,几个月后还是重头来过。

“龙应台说的肯定是气话,她会坚守公视的存在。”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教授彭怀恩说,“台湾有太多的商业电视台、太多的八卦新闻、太多的膻色腥的新闻。台湾需要公视。”

最终,在董事会“难产”的第934天,2013年6月26日,历经5度审查的台湾公视第五届董事会终于诞生。“我想,诚恳还是有用的,我没有私心。因为没有私心,所以最后那个充满猜忌的评审团也不好意思了,在社会压力下,经过了四五十个‘炮灰团’,最后董事会成功选出来了。”

那天龙应台特别念了一封初二女生的来信,期许公视有一个“干净的、全新的起点”。为了公视董事会,龙应台没少在媒体面前忧虑、含泪,而这次她终于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

龙应台说,公视董事会选举让她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诚恳和沟通的重要性。

7年前就反思过自己“知识分子的傲慢”

很多人觉得,《野火集》里那个彪悍的龙应台,这两年“变柔软了”。这一点,龙应台并不否认。

2007年,在发表文章《孟子与小科员》中,龙应台就反思过自己“知识分子的傲慢”。

在“文化部长”任职记者会上,龙应台回忆起之前为官期间常与台北市议会针锋相对的情景,就表示自己“已有深刻反省”。“十年前做不好的是自己态度要调整,希望这次可以做到。”

公视董事会选举,正像是对她反思成果的检验。“龙应台再回来,信仰的底蕴没变。真正的挑战落在她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包括如何应对‘立法院’的质询,以及如何磨合各种异议。”台湾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主任阮庆岳表示。

一部分的柔软是刻意为之,一部分的柔软却是发自本心。

龙应台去苗栗探访天然染织工坊,来到苗栗泰安乡大安溪上游的象鼻部落,看到泰雅妇女在田地里把苎麻采收后抽出天然纤维,就跟着往地里一坐,边学抽丝边聊天。

跟在龙应台身边的人,常可以看到类似“泥土化”的一面。2012年4月,龙应台到竹东访查台湾画家萧如松艺术园区。看到园区种的各种果树,龙应台兴奋地爬到土芭乐树上摘了一颗,在衣服上擦了两下就吃起来,身边的幕僚和官员一时看呆。有媒体也有些不解,“龙应台这是唱的哪一出?”

“她是个很自在的人,不会因为媒体,或者其他人士在场就改变行为。”大学时曾任龙应台清大“思沙龙”第一届总监的萧定雄回忆,龙应台上课时偶尔也会把鞋子脱了,光着脚板继续和学生讨论。

上任“文化部长”不久,龙应台正式提出“泥土化、国际化、产值化、云端化”的四大政策方向,并发表了题为“从村落出发,从国际回来”的演讲。她努力打造社区书店、复兴草根社区、鼓励传统手艺传袭、鼓励“文学回乡”。

“我其实是从台湾南部的农村中成长起来的小孩儿,我总是觉得你如果要扬帆而走四海,总要从一个村落作为起点,这个村落是你走遍了全天下,都是你心中最结实的东西,如同脚踩的泥土,那个其实就是传统文化。”出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的龙应台,像一个诚恳的农夫,耕种着台湾文化的土壤。

野火还在吗?

龙应台的《百年思索》里,曾记录了这么一段话:

“你把她找来,是因为她有独立的精神。如果她一进入官僚体系就失去这份精神,也就抵消了你找她来的意义,你同意吗?”

“如果她失去了独立的精神,那么她输了,我也输了。”

对话发生在15年前的龙应台和马英九之间。像是为了一场谁也不愿输的赌博,15年来,马英九始终给龙应台留着足够的独立空间。

“换一个人在马英九的位置,有可能他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说,‘哎,我的辅选团队的某某人有个什么剧团,你给他个什么资源。因为他对我的选举有利。’或者是说,‘这个人跟我的政治利益有关,你的场地借给他用一用。’这是大部分政治人物都会做的事情,马英九一次都没有。马先生从来没有试图通过影响我这一块,来服务他的政治目标,从来没有。”龙应台对《中国新闻周刊》形容,马英九就像台湾政坛的“稀有动物”,而这种有所不为,让她有理由坚持自己的独立。包括努力推动一些原本不被看好的项目。

最初有创办艺术银行的想法,龙应台并没有获得太多支持,不少圈内的艺术家甚至质疑,为什么让阳春白雪的艺术染上“铜臭”?而身处艺术市场的画廊、经纪人则担心,“文化部”这是来和我们抢生意?

龙应台尝试着把这个概念介绍给更多的人,逐渐建立和完善甄选标准和典章制度,吸引台湾本土的艺术家把作品卖给艺术银行,再由艺术银行出租给公共空间。

马英九是第一批客户之一。在他办公室的走廊上,挂着大大小小近20件艺术品,都是从艺术银行租来的。慢慢的,台湾的机场、火车站、医院和酒店等公共空间开始看到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租金不高,为给民众一个认识本土艺术家的机会。

为了推动艺术银行的正常经营,龙应台专门邀请澳大利亚艺术银行的专家,来台湾给工作人员上课。也许是因为多年海外生活的经验,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龙应台总是不遗余力。

近几年,由于多次参加交流活动,龙应台一度被民进党“立委”抨击。但她依然故我。

“我确实在这两年中,很有意地跟同仁‘磨’。用文化的海内外来往,来培养他们的观念和视角,应该说是从头教起。他们会觉得很辛苦,但我也相信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学过的。”

余光中形容早期的龙应台是一股“龙卷风”,像梁启超那样披着启蒙先锋的战袍,揭示社会病情。但对于她进入政坛的决定,他总抱着担心,担心这股龙卷风,扛不住政坛的夜长梦多。

进入“文化部”的龙卷风的确常常失眠,但风势似乎并没有中断的意思。

台湾部分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学生冲进“立法院”并占领议场23天,龙应台以政务官的身份要求年轻人退出议场,呼吁请“立委”上工。她的态度遭遇不少舆论反弹,讥讽龙应台“野火不在”。

“台湾虽然已经在1987年解严,但很深的部分还没有解严。人们仍拿着威权时代的同一把尺看现在的当局。如果台湾人心底彻底解严,对当局的态度不会是一味的反抗。而是会多一点信任、鼓励、并懂得慎思和明辨。”龙应台反思,如果台湾的前途都由“街头”决定,是很可怕的景象。

2012年2月,以“黑马”姿态进入马英九行政领导班子的龙应台,在当年的民调满意度调查中高居榜首。两年后,台湾指标民调公司再做调查,龙应台的施政满意度也呈现下降、不满意度升高的趋势。

龙应台似乎并不太在意,大方地给自己的同仁打了100分。一直在“补数位化课程”的她,不久前段用WhatsApp(类似微信的世界通用聊天软件)给工作群发了条信息,“亲爱的同仁,我是政务官有天会离开,你们是事务官,一切都要谨慎再谨慎。”

龙应台说她喜欢美国诗人佛罗斯特的一首诗,“我们永远是站在三叉路口选一条路走,不可能走回头路,不可能回到原点。既然不可能回到原点,那就不存在后悔的事。差别只是,每条路的风景都不一样。”采访完,从她远离市中心的办公室眺望台北,这个城市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灯亮起了。


更多有关龙应台的资讯,关注太原公司注册代办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文化部长龙应台 《野火集》 最新文化资讯 2014年06月12日 09:27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