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徐复观:从“外来语”看日本知识分子的性格

本文摘自《徐复观全集》第一卷《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拿一件具体的事情来推断某一整个现象,很容易流于“以偏概全”的危险。尤其是现代的知识,本是多歧的,所以现代的知识分子,也一定是多歧的。通过“外来语”这一个事象以推断日本知识分子的性格,上面所说的危险性将更大。不过,在同一时间…

本文摘自《徐复观全集》第一卷《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

拿一件具体的事情来推断某一整个现象,很容易流于“以偏概全”的危险。尤其是现代的知识,本是多歧的,所以现代的知识分子,也一定是多歧的。通过“外来语”这一个事象以推断日本知识分子的性格,上面所说的危险性将更大。

不过,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许多共同生活因素之内,无形中,常有为人所意识不到的共同伏流,贯穿于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之中;而这种共同伏流,也常会通过公约数最大的事象而表现出来。外来语,正是日本文化活动中公约数最大的事象。从外来语看日本知识分子的性格,或许也能浮出日本知识分子性格的一面。

所谓外来语,这里所指的是以本国文字去拼外国语的音所形成的语言。譬如香港的“士多”、“的士”,这即是外来语。外来语的发生,一是来自新鲜事物的出现,有出于本国语文所能表达的范围之外;一是某种新观念之介入,很难用本国语文的意义表达它原有的意义,或者因勉强地表达而使人发生误解。因此,外来语的发生,是人类文化交流的自然结果,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由交流而丰富、进步的象征。现在没有不包含外来语的民族语言,就是这种道理。

不过,人类对于文化的吸收,也和对于食物吸收的情形一样。吸收食物,必须经过一番消化作用,使食物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有营养的价值。所谓“消化”,是把吸收进来的东西,重新加以“消解”“变化”,在取其精而遗其粗的过程中,加以新的构造。文化的吸收消化,也常表现在新名词的构成上面。譬如说,中国原来没有“汽车”,汽车这样新鲜东西进来了,没有原来的名词可用;若用英文的原名称,又感到太陌生了,大众不易接受,于是把原有的“汽”字和“车”字合在一起而成为“汽车”,这即是经过了一番消化、构造,而成立的新名词。日本称为“自动车”,情形也是一样。至于bus,可以用“巴士”的外来语,也可用“公共汽车”的新名词;两者的本身,都无是非得失之可言。不过香港人称“巴士”的多于台北;台北称“巴士”的人多于台湾其他城市;乡下人则只称“公共汽车”而不称“巴士”,这里却说明了对外国风习感染性的大小。Democracy,在五四时代多称为“德谟克拉西”;现在则多只称为“民主”。这一些无形的演变,也说明在新名词上由吸收而消化的自然过程。这一过程,对外来语又发生了一种制约性,不至使它有过分的膨胀泛滥的现象。“民主”这一名词,在西周初年已经有了,意思是“君为民之主”,与现在的含义恰恰相反。但新名词的创造,总不出于拼凑、并用、联想等构造、消化作用,一经约定俗成,大家也就安之若素了。

《海国图志》启蒙日本接受西洋文化

日本接受西洋文化,还在中国之后;魏源的《海国图志》,曾对日本发生了启蒙作用。但日本接受西洋文化的速度,却远在中国之上;他们的假名,较用中国字拼外来语的音,又远为便利;因此,日本所流行的外来语,远较中国为多,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过,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外来语虽然一天多一天,但把外来语消化为本国语的新名词,实际也即是消化为汉语的新名词,却占很大的比例。汉语,对日本人而言,也应算作外来语;但因日本原来没有文字,不得不以汉文作他们文字的主体,所以汉文也等于是日文。战后十多年来,不仅把外来语消化为汉语新名词的工作,无形间已完全停止;即使在日常生活间,日本已有极为流行的文字语言,日本人也常弃置不用,在报纸、杂志、广告,乃至公共社交场所,大家都喜欢用外来语。用日本的假名拼外国音,固然较用汉文音远为方便,但有的拼音依然是无法一致的;所以假名拼出的外来语,既不是日本语,也不是外国语,只是一种不三不四的中介语。现代日本的知识分子,宁弃已经约定俗成的自己流行语于不用,非用这种不三不四的外来语不可。所以,现在日本的外来语到底有多少,没有人能够统计,更没有一部完全的辞典,而只能笼统地说,有数万字之多。因为它是在无限制地增加,任何详细的外来语辞典,都不能够满足看报章杂志的需要,但较详细的外来语辞典的销路,并不及极简单的外来语辞典销路之大;这说明日本人对于无穷无尽的外来语,实际也多采以不了了之的态度。这种现象,应如何加以说明呢?

日本知识分子患有“直肠症”

首先我们要了解,把吸收的食物加以消化,必须具备有胃液胆液等类的消化能力。要把外来语消化构造为自己的语言,也需要有一种文化的消化能力。日本对西方文化的消化能力,是由德川幕府时代的儒教所蓄积起来的;这种蓄积,到了大正时代,已经开始消耗净尽,在战时中几乎回到了精神的野蛮状态。现时的日本,似乎已没有文化的消化力了。若用生理作比喻,我们在文化上是患着便秘症,而日本在文化上则害的是直肠症。所谓直肠症,是吃什么,便拉什么的病症。表面上看,日本对新鲜事物感受之快,对世界出版物翻译之快,介绍之快,恐怕在世界上是少可比拟的;但除了技术性的东西以外,日本人似乎永远只是一个日本人;在他们生命的内层,并不会因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而真正增加了什么。日本处于东西接触最为便利的形势,对东西文化,由融合而产生更高的新文化的工作,应当有所贡献;一部分日本人,也曾这样地想。但事实上,日本有思想文化上的经纪人、摊贩者,而没有思想文化上的工厂。有位日本的老学人曾和我说:“文化有三种形态:一是固有的,如中国;二是合成的,如日本的明治时代;三是殖民地的,如印尼、菲律宾。我们日本战后的文化是殖民地的文化,现在慢慢地在转好一点。”我不愿说日本是殖民地的文化,而只感到日本的知识分子,一直是患着直肠症。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上,开始是喜欢照外国音拼假名,不消费点构造的脑筋和联想的作用;再进而反以这为摩登时髦,表示自己认识外国字;而实际只是吃什么,便拉什么的直肠症的最直接的表现。

文字太少,太固定,会因表现力不足而陷文化于贫窘。语言太多,太流动,也会因表现力过剩而陷文化于混乱。顺着当前日本外来语增加的趋向,到底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似乎是值得考虑的。

日本知识分子充满商人气质

日本知识分子在文化上所犯的直肠症,若稍稍寻找它的病源,我以为日本的经济,虽然早达到了工业资本的阶段,但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却充满了商人的气质。

商人气质最突出的表现,一是“事大主义”,即我们所说的“向高帽子作揖”;一是“赶热主义”,即是“只烧热灶”,决“不烧冷灶”。这二者都是互相关连的。

日本在战时以侵占中国的疯狂心理,作了些研究中国文化的工作。这种工作,因动机之不纯,而不会有学术上的结果,是不待多说的。战后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则大为冷淡。但各大学里几乎都成立了“鲁迅研究会”;鲁迅的地位,已代替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地位。日本过去何以会彻底接受中国的文化?因为中国是“大”;现在鲁迅的地位在日本知识分子的心目中,何以有这样的高?因为中共提倡鲁迅,而中共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依然是“大”。假使中共突然发动清算鲁迅而返转身来捧胡风,日本人可能立刻把鲁迅研究会改为胡风研究会。日本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约略是如此。从另一角度看,日本人对于汉字的看法,本来早有出入;但近来废除汉字之声更高,汉字的使用更少,与外来语泛滥的情形,恰成一反比例。这除了原有的论点以外,却加上中共要废除汉字的因素。日本的汉字应不应该废,我没有讲话的资格与必要;但日本若废除汉字,则它有现成的假名可用,与中共的拉丁化,并不相干;但日本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却赶快跑到北京去向中共学习拉丁化。这种学习的动机,实际只是“事大主义”的实践。日本假定要废除汉字,可以举出若干理由;但在某大报所发表某教论理学的教授,主张废除汉字的文章里,却把明治时代和现时所翻译的同一段文章作比较,发现明治时代所译的比现时所译的多出七个汉字;而现时的译文,比明治时的译文,要清楚得多,就拿这作为应废除汉字的理由。但若把明治时译文的汉字去掉七个,而只留下假名,或者把现时译文的假名旁边,加上七个汉字,结果还是一样;因为就他所举的译文例证来讲,清楚不清楚,是文句组织上的巧拙问题,与所用汉字的多少,根本没有关系。难道说日本教论理学的人,也和中国标榜论理学的人一样,连这点起码常识也没有?此无他,真正的理由,只是事大主义。

至于文化上的“赶热主义”,比上面所说的事大主义,应当多些积极的作用。因为事大主义,完全是出于政治性的势利眼;而世界上假定有某种新文化倾向成为热门时,总有他所以如此的文化上的原故,是值得去迅速介绍、了解的。但若只顾着赶热,而没有冷下来作主体性的思考的时候,这种“赶热”,便等于台湾这几年来社会上对女明星的一窝风。在飞机场、在电影院门口,一窝风去捧女明星的人,女明星永远和他无涉。两眼只顾东张西望、观风色、抢镜头的文化工作者,一切文化,也只落得掠身而过。好似在飞机场上挤了一身臭汗,望了女明星一眼,夜晚依然要回到四个半榻榻米上蒙头独睡。

权力欲不等同于声望和能力

商人的气质,和商人的现实主义,有互相循环的关系。商人的现实主义,是把一切利益集结到金钱;而金钱的利益,又只凝缩到当下的一刻。只从当下一刻的金钱利益去看整个的社会、人生,乃至宇宙,这便是商人气质的由来;而商人气质,也正是为了实现商人的现实主义。日本的知识分子,对实际问题的看法,也正是这样。

在五年以前,我曾在本报上发表过一篇《论李承晚》的文章,指出这种把自己无穷的权力欲,错认作是自己无穷的能力和声望的东方式的老人,对于东方以及他自己,会招到悲惨的结果;现在真是不幸而言中。但我们对于南韩当前的事变,总是不知其然而然地出之以悲悯之情。但日本的报章杂志,却一致出之以幸灾乐祸的心理,和站在旁边看笑话的态度。并且李承晚垮后,在过渡政府中,有六个曾在日本受过教育的人员,日本人即欣欣然有喜色,认为南韩今后会向与日本残余的殖民利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不特此也,号称国民政府友人的许多日本朋友,几乎一致大言不惭地认为现时台湾的同胞,非常怀念日本的统治,觉得现在的政府赶不上日本的总督府。言下之意,台湾还有一天会回到日本殖民主义的怀抱。但是日本许多人提到蒋中正时,还说几句客气话,而对岸政府却骂得狗血喷头;难道说这些日本人真认为日本的统治者赶不上台湾,而要归到蒋中正的治下吗?国民党的措施,诚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但是难道说台湾的人民,要求回到日本的殖民时代,政治上不能当一个科员,经济上没有一个银行,没有一个工厂,文化上只有一个中学,只能学点起码技术,而不许学点政治、法律、教育吗?日本的知识分子,对南韩、对台湾,纵然没有真正由良心发出的歉意,难道说对问题的观察,也会这样浅薄吗?此无他,商人的现实主义,掩蔽了他们应有的智慧。

不过,他们为了追求现实利益,也有另一面的手法,这种手法,不妨用东亚影展来作一例子。他们为了要获得香港和南洋一带的电影市场,于是在东亚影展中,不拿出自己第一第二流的片子,不拿出自己第一第二流的明星,以便把荣誉平均分配给和香港、南洋电影市场有密切关连的两家电影公司;一面使他们皆大欢喜,尽量帮它开辟市场;一面使他们自我陶醉,不求进步,受到时间与社会的淘汰,这种策略是很技巧的;但一经拆穿后,日本在国际上,还会结交到一个真正的朋友吗?

民主政治未在日本知识分子生根

我以“老学生”的心情来到日本,在日本所学取的,乃至使我佩服、惭愧的人和事,真是不少。但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分担一份时代艰苦使命的立场来看,日本的知识分子,在可以有所作为的当中,却受到了自己基本性格的限制,这不是日本前途之福的。譬如许多人说,日本战后的自由是太多了;不过我认为,自由应当是暴力的克星;但日本的议会致治,实际含有暴力政治的重大因素,随时可以被右翼的人取消,随时可以被左翼的人取消,并且也临时取消了许多次,所以民主政治,并没有在日本知识分子生下根,这一点便可酿无穷之祸。

为甚么会如此?因为日本知识分子,似乎失掉了文化的消化力量,所以外面是七宝楼台,而内心恐怕是一无所有。社会的进步,大概应归功于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向前追、向前跑的人,这种人以“鹰隼击高秋”的精神,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新鲜事物,发展了与工商业有密切关系的技术;一种是在人潮中停下脚来,抬起头看,低下头想的人,这种人在他向高处看,向深处想的当中,摆脱了眼前的、局部的利害的束缚,亦即摆脱了“大小”“冷热”的束缚,而浮出了人类大利大害的慧眼与责任心,以形成充实人生、社会的思想文化。前一种人是识时势的俊杰;后一种人是反省时势,扭转时势的圣贤。日本的知识分子,愿意当俊杰的人太多,愿意当圣贤的人太少,这便令下焉者走上随声附和,上焉者会走上夸父追日之途的。当然,认真地讲,还不仅是日本知识分子的问题,而是整个自由世界知识分子的大问题。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徐复观 日本知识分子 最新文化资讯 2014年06月08日 09:36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