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创世第七天也要休息,所以文化君精心挑选三部与著名作家生平相关的电影分享给读者,每天看一部,了解一名作家,回味一段传奇。周日时睡个懒觉,梦里或许能像《午夜巴黎》中演绎的那样,穿越到大师云集的时代。
《时时刻刻》(TheHours)
相关作家:伍尔芙
剧情简介:弗吉妮娅·伍尔芙,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达洛卫夫人》。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
劳拉·布朗,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达洛卫夫人》令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主妇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想法。
克拉丽萨·沃甘,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达洛卫夫人式的生活。她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自己的绝望。
不同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都有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从未停息,时时刻刻。
作家介绍: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
评析:影片是根据美国新锐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的同名小说改编,出版后当即获得了当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翌年又获得“普立策小说奖”。尼科尔·基德曼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伍尔芙,她用诸微小的肢体语言将伍尔芙的敏感、神经质、脆弱和孤傲的心灵表现得惟妙惟肖。电影聚焦人物内心,构成了一部电影版的20世纪女性精神史。
《卡夫卡》(Kafka)
相关作家:卡夫卡
剧情简介: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人物,本片以他年轻时的一段离奇遭遇为线索,带出了一部相当别致的政治惊悚片。当时,卡夫卡是保险公司的一名小职员,虽已出版《蜕变》而获得好评,却仍孤僻内向不跟同事来往。一天,唯一跟他来往密切的同事离奇落水死亡,其未婚妻无法接受警方给出的自杀说法,找到卡夫卡帮忙追查真相。卡夫卡因此被卷入阴谋漩涡的中心,这令他发现了可怕的真相。
作家介绍: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评析:《卡夫卡》以作家本人为男主角,并做出了升华的哲学式探究,使得整部作品更像是对卡夫卡的致敬。电影的高潮,是在卡夫卡和首脑人的争辩中道出了电影的主题:“一群人比一个人更容易控制,一群人有一个共同点,一个人永远处于怀疑状态,那正是你要试图解除的”“一个人类不同于另一个人类,但你永远不会解摸到一个人类的灵魂,通过一个透视镜”。
《最后一站》(TheLastStation)
相关作家:托尔斯泰
剧情简介:年轻的瓦伦汀应聘成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秘书和助手,目睹了晚年的文豪和妻子索菲娅之间爱恨交织的深刻情感。托尔斯泰不满索菲娅奢侈的生活习惯,索菲娅则看不惯托尔斯泰和“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的合作。他分别为索菲娅和切科夫写日记,记录托翁晚年生活,同时也和托翁崇拜者玛莎产生了感情。疲惫的托尔斯泰最终选择离家出走,弥留车站,而索菲娅和切科夫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止息……
作家介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等。他以自己手中的笔为武器,叩问时代也叩问人性,一生都在求索一条出路。
评析:作为名人传记电影,《最后一站》并没有把主视角放在托翁身上,而是以一个青年人的旁观视角讲述托翁与他的妻子及女儿们的纠纷,他的思想转变,他与家人的背叛与隐瞒,整部电影的重心偏向爱情与家庭琐事,也包括围绕着托翁的其他人的爱情故事。它某种程度上还原了托翁“人”的一面,并且也使得托翁夫人索菲娅更富有人情味,让人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