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鲁迅的外语观:学习“外语”是为了阅读经典

全国高考将在2017年执行高考新方案,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再度引发关于外语学习观的全民大讨论。回溯几十年前,当时盛行的是鲁迅的“外语观”——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经典,不是一知半解,而是真正读懂。这一观念在近年则逐渐被边缘化,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资本。…

全国高考将在2017年执行高考新方案,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再度引发关于外语学习观的全民大讨论。回溯几十年前,当时盛行的是鲁迅的“外语观”——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经典,不是一知半解,而是真正读懂。这一观念在近年则逐渐被边缘化,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资本。在美国这厢,绝大多数人却似乎理所当然地以为,世界上人们说的都应该是英语,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往往会反映在对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差的抱怨上。要问什么是“后殖民”文化现象,估计这可以算一种。

2013年11月21日,《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嘉德”(theChinaGuardian)以一百多万美金(六百五十多万人民币)拍卖了鲁迅1934年写给陶亢德一封信的手书。这封题为“致陶亢德”信的全文,可见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

上网,发现国内对鲁迅这封200多字的信被如此高价拍卖,也一片唏嘘。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条消息,马上会想,不知鲁迅本人对此会作何反应。有了钱,富裕了,表情也不再麻木了,还要“启蒙”吗?若要的话,不知鲁迅会怎么说?当然这是另话。

提及此信被拍卖,主要还是因为信的内容:鲁迅回应陶亢德关于是否该学日语的问题。从信上看,鲁迅的建议基于他本人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为了阅读经典,不是一知半解,而是真正读懂。因为深知“精通”不易,鲁迅建议陶学一门“西语”;他认为,相对日本而言,欧洲有更多更重要的经典;既然学好这些语言都要花大工夫,那么不如花在一门欧洲语言上。

鲁迅的“外语观”,在二十世纪中国,其实一直比较主流。即使在由政治主导的1950年代的英语转俄语,以及后来的俄语转英语过程中,学习这些语言的人们,对自己最大的要求除了能听能说,更是要能读“原著”,并且要能读懂读好。学好外语是学好文史哲的一种延伸,好的翻译家同时就是好的学问家。

“改革开放”之初上大学读英语专业,那时,鲁迅的“外语观”仍然主流。我们的老师,英语水平比较高,教书特别负责任,集体钻研教学法,一门心思为学生着想。记得三年级时,系里给我们的“口语课”配了两位英国老师,BritishCouncil的,专门教“外国人”英语。可是,几堂课过后,我们集体去见系主任,要求换成中国老师。原因是,货真价实的老外,却让我们感觉什么都没学到;我们是成年人,无法接受让我们像孩子似地说废话。我们很多人的目标,仍然是要看懂英语文学经典“原著”。

但是,到了1980年代中期,尤其进入90年代以后,鲁迅的“外语观”及其实践似乎被迅速边缘化。

跟过去三十多年里什么都“转型”一样,学外语(尤其是英语)在中国出现了从小众(专业化)向大众化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人学英语。学的人多了,民间就有“高手”出现,比如近年来网络上的志愿翻译者,很多字幕翻得准确到位,有水平(尽管翻译的不再是西方经典而是大众文化产品);《观察者网》登出的不少译文也翻得很好。相对而言,有些在书店里看到的西方理论书籍的翻译,却经常读来不知所云。

同样相对而言,鸦片战争一百七十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居然常常听到美国精英们感叹美国人不爱学外语,不了解世界,自我中心,夜郎自大。确实,与世界很多其它地区相比,美国大众“学外语”的热情一般不高;哪些外语热门往往随国家对外政策变化而变化的;至于其它文化的经典,除了大学人文学科教授,基本无人问津。

当然,美国是移民国家,不少新移民会说一门“外语”(尽管他们的后代往往只会说不识字,属于该语言的文盲)。因此,精英们的感叹姑且听之。更何况,当今中国人的英语究竟学得怎样?是简单一桩学外语的事吗?

首先,鲁迅关于读懂经典的“外语观”早已“转型”,被外语工具化的功能主义所代替。学外语似乎越来越与学问意义上的文史哲无关(与文史哲本身贬值性的“转型”直接有关)。

其次,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资本。正是在这样的变化中,出现了各种学英语的“奇观”:从为低幼儿开办的各类英语班,到中小学生的各类英语辅导班,到大学生的各种英语考级,再到大学生为出国把大量时间花在准备托福或GRE考试上,以及各种应运而生的英语补习班;外加研究生,无论什么专业,都要考外语(英语为主);还有教授升职,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出国(主要去美国)“访学”一年。总之,英语成为升学,升职称,找工作的工具,同时便给大大小小的“聪明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商机。记得很多年前,夏天回国探亲,就有朋友不理解地问“怎么不开桌头”?每每去上海图书馆,在电脑房里,也经常看到有人在那里“猎头”,只要看着觉得是白人,就过去,结巴地用英语问,愿意教英语吗。估计可以分成。

“疯狂英语”,“淘金”之路。一门语言在一个近14亿人口的国度里如此演义,不知后人会如何书写。与此同时,在美国这厢,绝大多数人却似乎理所当然地以为,世界上人们说的都应该是英语。在大学院校里,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往往会反映在对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差的抱怨上。




    猜您在寻找太原一般纳税人代办的相关信息,小编及时向您推荐,请点击“太原一般纳税人代办”,每天更多惊喜等待您,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者想法可以在文章底部直接留言,快与我们互动吧!


(文化责编:彭丹丹 )
标签:鲁迅的外语观 外语学习观 2014年05月21日 11:05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