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新诗拯救者周梦蝶:以诗征服生命的悲哀

5月1日下午,中国台湾诗人周梦蝶因多重器官衰竭,在台湾病逝,享年94岁。1921年,周梦蝶出生于河南淅川县。1948年底渡海迁台,离开大陆时已育二男一女。1996年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在台湾文坛,周梦蝶有如苦行僧,他从军中写诗开始,1957年退役,1959年起在台北市武昌街一段七号“明星咖啡屋”门口摆书…

5月1日下午,中国台湾诗人周梦蝶因多重器官衰竭,在台湾病逝,享年94岁。1921年,周梦蝶出生于河南淅川县。1948年底渡海迁台,离开大陆时已育二男一女。1996年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在台湾文坛,周梦蝶有如苦行僧,他从军中写诗开始,1957年退役,1959年起在台北市武昌街一段七号“明星咖啡屋”门口摆书摊20年,孤独写诗半个世纪,38岁出版生平第一本诗集《孤独国》。他在《孤独国》首页写道:“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学者陈芳明认为,周梦蝶的诗歌延伸了中国禅诗的精神,将“意在言外”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诗集《孤独国》与《还魂草》,已是台湾现代诗的经典。

“周公”

台湾文化人将周梦蝶称为“周公”,这实在是一个很亲切幽默、并不唐突的称谓。历史上的周公,是中国文化史上创格的人物。所以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把梦不见“周公”,视为自己精神衰退的象征。遥想那个救乱克殷、制礼作乐的古人周公,何其气象开张、精力弥满;而3000年后、瘦到不足80斤的“周公”,以一个退伍老兵的身份,在台北武昌街鬻书自活,弱似一根细小的芦苇,随时可以被时代的烈风吹折。然而,诗人仍是以类同于制礼、作乐的信念,平和怛恻、不疾不徐地,书写属于自己的圣经。其《九行》写道:“你底影子是弓,你以自己拉响自己。拉得很满,很满。”是的,影子可以是弓,那么,你不要怀疑一个守着书摊、形影相吊的静默老者,可能就是我们时代的圣人。

新诗拯救者

在新诗中,周公称得上是另类。中国的百年新诗史,多数时间乃是一种集体思潮狂飙突进的弥漫。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新诗更多应用于运动的张扬、翻身的赞叹、领袖的崇拜;即使在朦胧诗及其后的时代,仍然承担着种种抱怨、反讽及不确定感的时代情绪。而中国古典诗歌的好处,岂是在于观点、情绪的唠叨?真实的诗道,难道不正在于将声音的书写,微妙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使人生际遇的片断,凝在精妙的形式里呼之欲出。一枚蛋挞的好处,在于它们的香气与体积,恰入其分地蜷于圆形锡纸里,可以轻巧地托于掌心,而摊蛋饼则近于粗俗。

坏的新诗人,不是从语言之美出发,他们毋宁是文字的改革者、政治的预言家和忧心忡忡的公知—是乱摊蛋饼的人。依我看,周梦蝶对于新诗的意义,恰如张若虚之于宫体诗。闻一多曾以夸饰的语气写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宫体诗中一个破天荒的大转变,是以更有力的宫体诗拯救了宫体诗。我们是否可以说,周公梦蝶是新诗中的圣人,他是以更精致、更自律的新诗,拯救了新诗,使之不至于沦陷在一个破坏力与创造力皆过剩的、恣意妄为的世界。民国的娴雅与清新因此得以复活,在周公的诗里说出一些温柔的、似乎无意义的句子:“然而樱桃依然红著,芭蕉依然忧郁著—第几次呢?我在红与忧郁之间徘徊著。”(《徘徊》精彩文摘

一门手艺

纪录片《化城再来人》里,我们看到周公怎样写作—这真是一种庄严的手艺。盛水、磨墨。呷笔、濡墨。对纸张的端详、剪裁。精严的正楷,精严到每一笔每一捺。写错了的字,比着尺子一线涂去。这难道不是极不经济的写作方式?然而,周公正是以极古典乃至于笨拙繁琐的方式,来对待写作:似在每个词汇的拣择与运用里,去嗅其中的香气,并和诸多神明相对越。周公的诗歌不仅仅是你所目击的成品,更是儿童般学习书写、遵从仪式的过程。

《风耳楼逸稿》里有一首《无题》,透露了神明对周公的耳语:“这是我给你的幸福里的幸福,一滴一滴慢慢慢慢儿啜饮,且莫在一夜里一口气把它吞尽。”这里,周公连续用了四个“慢”字,将你延入他所领略的上帝恩赐的秩序里去。这的确是制礼作乐的“时之圣”的创作。因为他并不扭曲世界的面目,并不吓唬你、指导你,却给你展示了人类固有的另一种气象与威仪。在武昌街,在明星咖啡馆,乃至在新店溪边的医院,有这样一个人,背对万丈红尘,不可思议地温吞书写,以之为人世间的修行,使世界有了重重绽放的精致:“谁能使已成熟的稻穗不低垂,谁能使鸡鸭不八卦,使草不千里,而啄木鸟的手,不打贾岛月下的门?”(《九行二首》)

思无邪

周公何其幸运。因他不必是艾青、臧克家,亦不必是余光中、南怀瑾。总之,他不必去承担与解释一个百年来的、纠结于意义和概念上的中国。这个中国,已被形形色色的哲学、主义、观念、演说所包围,或污染。周公的写作生涯,似与种种观念交涉而不沉陷。他是修行而不求超越,冥想而不期证道。亦如一个不求结果的恋爱者,常葆有一种敏感与羞怯的神情,并不将自己推纳一种固有的格局中。

是的,他曾向余光中学新诗,曾向南怀瑾学禅,然其诗与信并不沾染学者与说教者的气味,别有一种灵动朴质的信念:“不信先有李白而后有黄河之水。不信菊花只为渊明一人开?风从思无邪那边,步亦步趋亦趋的吹过来。”这种神情,也是中国现当代诗歌里少有的不慌不忙的神情。在苏轼与姜白石的词与信札里,我们很可以感受这种风范。白石道人在其诗集自叙中说:“余之诗,余之诗耳。穷居而野处,用是陶写寂寞则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钓能诗声,不惟不可,亦不敢。”周公则在致友人信中这样写道:“愿黑夜,你永远不要醒转:好让我在你的影里埋藏我的羞惭。”(《葫芦帖:谢章甫》)

书信

说到书信。周公的书信着实好看。看看三卷的周梦蝶诗文集便知道,他将更多时间与心思,用在了拉拉杂杂的友人书信上。而信里的絮叨,仍是第一流诗意的语言。写不够,还要附言缕述之。我一向以为中国的诗歌,最坚实和深沉的母本便是尺牍:写给亲朋僚友的、呈给皇帝的、或是和古人神交。所谓“有所为而作”。并不存在一种专业的、面向“读者市场”与“国际诗歌界”的诗歌写作。

至于从不与人通信的诗人,我实在不太能想象这一型人的存在。现代社会的公知据说已不太和人写信,只动不动在微博上把对手与陌生人拉黑—这或者是网络世界越来越少诗意的原因之一。录一段周公的《答王绿华》:“三年不见,你确是变了不少。第一,脸庞儿变圆了;腰身也较往时悄悄放大了小半圈,正如谁说的:在清纤与清腴之间。此外,我从来没有见你笑得如此妖娆如此溜,如此有亮度,有弧度,有湿度,有黏度;且善用鼻音,尤其在想笑不敢笑,要忍又忍不住的时候。”大概周公的日子是清寂的,而在书信中,便有格外丰沛细腻的,对人间世的锐敏观察和深情讲述。

最有周公风格的诗歌片断,或当属《善哉十行》的末三句:“若欲相见,只须于悄无人处呼名,乃至只须于心头一跳一热,微微微微微微一热一跳一热。”这难道不是一个世间最执着、最耐心的书信爱好者的独白吗?诗家用情若此,才够资格来写不讲韵律的新诗。


更多台湾精彩文化,关注太原企业服务网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新诗拯救者 台湾诗人周梦蝶 精彩文摘 2014年05月08日 14:2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