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至今,每逢五四,《人民日报》都会以刊发社论的方式纪念这一重要的民主爱国运动,并且会安排重要版面刊载重要活动、纪念文章等。恰逢五四运动95周年,我们以1949到2009年的60年按照二十年一个节点来切入,梳理人民日报社论中的“‘五四’言说”。
一、前二十年:五四话语建构与个人崇拜兴起
1、1949:五四运动与知识分子的道路
1949年的《人民日报》开创性的拿出了六个整版来书写“五四”,高规格纪念五四也可以看做共和国成立仪式的诸多预演之一。
陈伯达撰写《五四运动与知识分子的道路》,在大军南下势如破竹的战报中,夹杂这篇文章,非同一般。高屋建瓴地梳理了五四之后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五四运动最伟大的成果,是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由此就出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伟大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由此就出现了以毛泽东思想为集中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太原分类信息网中谆谆教导知识分子:
全国知识分子们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去获得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继续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教育。
通读全文,所有的论述都是对毛泽东观点的阐释。在同期报纸的第四版“五四运动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收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语录三段,《反对党八股》语录一段,综合为《毛泽东同志论“五四运动”》。
同期专刊里还有俞平伯、臧克家、叶圣陶、宋云彬、王亚平等知识分子的文章,也有柏生对知识分子的访谈。其中,比较值得玩味的一句话是俞平伯的文字:
好比在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开了一张支票,当时看来很像空头支票,却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给兑了现。
2、1954:响应毛主席号召
1954年的社论比较平实,总结了过去五年间,广大青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民主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之后,有了长足的进步,呼吁大家“在动员和教育全国青年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最后号召全国青年:响应毛主席的“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锻炼身体,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政治水平,加强劳动观念,自觉地遵守纪律,更好地为生产服务、为祖国服务!
3、1959:发扬光荣传统,建设伟大祖国
1959年,全国上下两件大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二是西藏刚刚平定的动乱和民主改革。
当天的人民日报,头条是《首都盛大集会纪念“五四”四十周年》,引题是:“四十年前,我们的国家处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山河破碎的黑暗时期,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正像初升的太阳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下面是:“郭沫若、康生、胡耀邦等讲话号召发扬革命传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三万多人振臂高呼: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与之配合的社论《发扬光荣传统,建设伟大祖国》,着重强调的是: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定西藏叛乱是中国的内政,绝对不容许任何外国人的干涉。全国青年应当继承和发扬反对帝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彻底平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粉碎帝国主义和印度反动派干涉我国内政、支持叛乱分子、破坏我国统一的阴谋。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编者注:指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实施的第二年,“超英赶美”的大跃进正高歌猛进。论述西藏问题之后即是相关论述:
今年,也是伟大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是“苦战三年”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十周年,全国人民正在总路线的万丈光芒照耀下,以雄健的步伐,冲天的干劲,加速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
4、1964年,知识青年投身农村的广阔天地
四清运动正如火如荼,知识青年也在党的指引下一批批地投身农业战线。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践,是陶冶知识青年革命品质的熔炉。知识青年同劳动群众一起参加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天长日久,就能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培养起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期社论开篇即提到了毛泽东,“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又是毛泽东同志写的《五四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两篇文章发表二十五周年的日子。”
5.1969:毛主席指出的方向是青年运动唯一正确的方向
这一年是“五四运动”50周年文化博文排行。文化大革命进行到1969年,最初的极左狂热开始退潮,全国进入了大乱之后的所谓大治,社会秩序开始恢复。居庙堂之高的人们,似乎对刚刚过去的红卫兵运动心存不安。同为青年参与的社会运动,如何处理五四与大串联的关系,略显尴尬。
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毛泽东发表于三十年前的旧文《青年运动方向》。第三版是社论《五四运动五十年》,行文直接回到五四起点的1919:
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号召之下发生的。这个运动,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在中国历史上,划出了一个完全新的时代。
知识分子已被当做臭老九打翻在地:“知识分子一定要下定决心,长期地、老老实实地拜工农兵为师,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坚定地在这条正确道路上走下去。”
如何接受“再教育”?社论指出:“只有毛主席指出的方向,才是青年运动唯一正确的方向。”
二、中二十年:社会剧变的前夜
6、1974年,全国上下“批林批孔”
文化大革命进行到第八年,毛泽东发动文革之初设想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希望落空,经济社会发展停滞,刚刚经历了林彪事件,全国上下“批林批孔”。当天的社论盯准了这件大事: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反孔与尊孔的斗争,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阶级内容和政治内容,但都是当时阶级斗争、党派斗争的一种形式,是政治思想领域两条路线的斗争。尊孔复古,总是代表着倒退和复辟的没落阶级的利益。
当天人民日报还刊载了各地青年学习文件批林批孔的活动新闻,比如《认真看书学习积极批林批孔坚决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宝坻县广大知识青年,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还在显要位置发布了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文革风云人物万桂红的署名文章《革命青年迎着风浪前进》,除了表决心阐述语录之外,就是谩骂和讥讽,比如“孔老二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周公了,但他的‘克己复礼’并未清除。林彪想当‘皇帝’,效法孔老二搞‘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
7、1979年,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
文革结束三年,邓小平复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全国开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一派欣欣向荣意气风发的新局面。
五四当天的《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新华社电《继承光荣革命传统,誓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推向前进——纪念“五四”六十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报道了华国锋、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纪念大会并全文刊出了华国锋的长篇讲话。其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五四运动的参加者许德珩同志”发表了《在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批判自己的老师胡适如何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人民日报5月5日发表社论《解放思想,走自己的道路》,文章开头说,“正当我们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上来,提倡解放思想,发扬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时候,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具有特殊的意义。”
社论的重点在批判林彪、“四人帮”如何死守马列只言片语,盲目排斥一切外国的东西:“‘崇洋媚外’、‘洋奴哲学’的帽子满天飞,闭眼不看世界的变化,关起门来自吹自擂,他们的倒行逆施,使得我们的国家和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拉大了,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
并提醒广大青年,“我们现在有条件向各国学习,我们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既不迷信自己,也不迷信外国。迷信自己和迷信外国,都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
8、1984年,是改革开放起步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报刊行文间的领袖崇拜开始退潮直至消失。五四当天的人民日报社论对未来做了美好憧憬,“我国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正在向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总目标奋勇前进,力争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圆满完成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
当然,也对改革的难度做了预估,并且为青年们打气,“改革的路是不平坦的,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参加改革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青年要坚信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英勇顽强的战斗。”形势大好,青年们倍受鼓舞。
9、1989年:推进现代化事业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1989年5月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的报道《首都青年集会纪念五四》,以及领导讲话《在建设和改革的新时代进一步发扬五四精神》。再配合社论《发扬五四精神,推进改革和现代化事业》,“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考虑到各种条件和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什么事情都办不好。”强调“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后二十年:新世纪与新时代
10、1994年: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
1992年重启改革,社会上下燃起了新的希望,也开始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进行展望。1994年的社论题为《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一切关心祖国命运的人们,尤其是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的青少年一代,都面临着一个以什么样的姿态迈向新世纪的问题。”社论关切青少年的成长,“这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在下一世纪的前途。”
11、1999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80周年的五四纪念,显得相对低调。五四当天社论,再次将爱国放在了突出地位,并且强调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大觉醒。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传统,把五四精神注入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使之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前面五十年的该类文章,1999年社论的行文方式、语气语调和措辞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可以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大幕已悄悄开启。
12、2004年: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998年之后的中国,市场经济的秩序有了较为清晰的确立。对比2004年和2009年的社论行文,我们可以看到人民日报在五四节点的社论,作为一项制度设计和社会现实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距离。在文章中,“爱国、五四精神、新文化运动、青少年成长、历史使命、改革”等颇具意识形态色彩的词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矢志追求并为之顽强奋斗的宏伟理想。现在,实现这一宏伟理想的光明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让伟大的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我们深信,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当代青年必定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