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金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我在会上提了三点个人判断: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第二,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思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架构的重要内容;第三,未来中国的政治意识架构必定是在互动的格局中实现。这个互动是双向的,是中西互动的,不是简单地学习西方,而是西方思想进入中国、影响中国,中国因此发生变化、产生新现象,从而成为政治思潮中心和影响中心。
当代很多西方学者直接介入太原分类信息网,同时中国的学者也直接进入一些当代思潮中,这不是简单的中西格局,而是一个对话式互动。如果这种互动格局成立,像吴先生说的,民主仁学也是走这条创新的现实道路。但是民主仁学究竟是要走道义掌权之路,还是走效果完备之路?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有种说法认为中国的政治意识学要在互动中产生,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我认为既不要放弃中国传统,也不要排斥西方。中国现在是“三后时代”,即后共产主义、后儒学、后权威主义。“三后时代”期间我们能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中国传统的东西我们动不了,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动不了,我们能动的是中西互动。怎么动?如何配置?民主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刚才吴先生说,民主文化博文排行是一种价值,是形而上的,而我比较倾向于干春松的观点。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民主,你对民主都有误解。为什么?因为在西方人眼中,民主从来就不是最好的制度设计,但它是目前可用的、相对好的选项。我们不妨把历史往前挪一点,在古希腊时期,第一本政治学著作里谈及正态和变态,但里面没有说民主就是好的。在希腊三贤——伯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眼中,民主从来不是最好的选项。到了罗马,民主成了共和的组成部分,当时所谓的共和包括君主制和民主制。到了中世纪,压根就没有民主,都是神的天下。到了中世纪末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产生了代表。近代民主学说里还是有人继续坚持希腊直接式的民主,就是卢梭,后来被洛克接替。
但洛克这派的理论也没有在现实中实现。近代民主理论中有两个对立学派,但无一达成了实践。近代的英、法、美、德四场革命之后,人们依然不认为民主是最好的选项。美国存在所谓的“反民主”,是因为它已经实现了民主。他们的民主理论认为,在民主中要警惕来自于平民民主、大众民主的暴政倾向。他们是吃饱了以后才说要吃素,但他们之前是吃荤的。美国那些反对民主的人,是出于对民主的一种戒忌。
有位法国人出版了一本书,做了两个预言:第一,当时的法国是君主制,而他说未来的趋势是平等的趋势,会出现民主大潮;第二,他指出平民式的民主是未来民主的蓝本,结果现实真的如其预言而行。但他也提出,如果未来真的是平民民主的话,也需要注意,因为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令人又爱又恨的民主。其实民主的名声一直不是很好,直至现在也有人认为民主是基于专制独裁的一种制度设计。正如法治追求的是自由一样,民主在我们眼中只具有工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