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林愈静: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做一个正常的读者

最新文化资讯 前几天马尔克斯去世,看到许多人在网络上发言,其中一大部分是没有读过马尔克斯作品的人,做人活到老马这种水平,就算你没看过他的书,都知道“许多年后……”这种一笔写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镜头的平行时空式开头多么厉害。就算连这都不知道,都会知道他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也可聊作谈资…

最新文化资讯 前几天马尔克斯去世,看到许多人在网络上发言,其中一大部分是没有读过马尔克斯作品的人,做人活到老马这种水平,就算你没看过他的书,都知道“许多年后……”这种一笔写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镜头的平行时空式开头多么厉害。就算连这都不知道,都会知道他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也可聊作谈资。




有人因为没读过马尔克斯作品而焦虑,也有人自大的炫耀式坚称“没读过,没读懂”,不愿跟风。焦虑的背后,是对信息爆炸而自己可能很无知的恐慌,而自大背后,还能看到那收藏很深的自卑与焦虑。信息爆炸时代,无人能够幸免,每个人都曾为如山崩海啸般汹涌而至的信息而深深地焦虑。信息多到自己找上门来,阅读变得破碎杂乱,常常让人不知所措而产生新的焦虑:我的确花了很多时间阅读,怎么还觉得自己跟不上形势?

如何通过阅读缓解自己的信息焦虑?

其实事实往往很简单,只是大家选择视而不见,如果我说网络上的信息99%是垃圾,你愿意相信吗?其实这就是一个大家视而不见的事实,在网络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营销出来的畅销书99%都是垃圾,完全可以无视,你肯定也不愿意相信。其实开卷并非总是有益。

王小峰写过一篇blog叫《珍爱生命,远离网络》,大致意思是一个年轻人,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时,没有思考能力时,最好不要接受太多的信息,尤其是不要看那么多“观点”先行的文章,那只会让自己更乱。而如今这个年代,最泛滥的是观点,阿猫阿狗也有话语权的时代,大家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表态——你看马尔克斯死了,没读过他的人都要冒出来表一下态:我没读过,怎么着?

在你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时,这些观点对你而言就是垃圾,吃了也不会消化。

缓解甚至消除信息焦虑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在信息包围中把精品纳入自己的知识大厦,对垃圾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你的大厦越来越稳固,对你而言“未知”越来越少,焦虑自然就会消失。

而建立自己知识结构的道路,从来就只有一条:阅读经典。

现在网络上所谓的意见领袖,除了韩寒这样长的帅会开车的,大部分都是大叔辈的老男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是从信息匮乏时代走过来的,因为信息匮乏,所以对于来之不易的信息(往往都是经典著作)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谈论,最后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现在则是一个劲儿地往前赶去接受新知识,完全没有时间消化、理解和吸收。

当然那种匮乏是另一个极端,匮乏时代无中生有,难。没想到这个泛滥年代,做做减法,少上点儿网,多读点儿书,居然也这么难,你看那么多的强制断网App就知道,这事儿和减肥一样也是需要强大意志力的。我们可以向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仍然很淡定的读书人学习。

读经典原著享受钻研乐趣

梁文道把他帮《读书好》杂志访问过的读书人访谈做了一本书叫做《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读书人》,大家可以看看。这十五个读书人,职业各异,大学教授,媒体老板,报社编辑,出版人,艺术家,作家,电影导演——从他们产出的作品和工作量上可以看出他们看上去都比普通人忙。但仍然抽出很多时间阅读——而不是上网。

像管理整个香港、台湾和海外壹传媒集团的黎智英,每天都至少抽四个小时读书,而这个没上过学的媒体大亨的阅读习惯是:读经典原著,这些年,他把哈耶克和卡尔·波普尔的著作原文读了五六遍——这甚至是该领域研究者都做不到的.他在读这些书时下的功夫是大家想像不到的,“一开始有一半都是生词”,或者“读第二遍还是不明白”,但他却很享受这种钻研的乐趣,“如果太容易懂的书,我为什么还要读呢”。

他形容说,别人喜欢读的多,读的快,“好像买cutflowers,而我会看同一作者的所有著作,还要读数次,期望将他所有的学问、知识、想法都接收了,“becomethegardeninmybackyard,insteadofjustcutflowers”。我要吸收这个人的想法、逻辑和学问,让它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这样才有用。横竖我看书又不是为了考试。”

其实这个backyardgarden就是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每一个阅读的人而言,这都很重要,纵向的历史,横向的地理,以及贯穿其中的文化艺术演变过程,这是最基本的三维。更多元素,更丰富,更好。如果一个读者,对历史事实一知半解,看到观点是不懂得判断的,最多是简单的标签和站队,是一种很肤浅表面的情绪发泄,而不是知识表达与吸收。

别以为你学过历史课,学过地理课就可以。我个人经验里,仅仅中国近代史从1949到1990发生了些什么,都是读了很多纪实才慢慢清晰的。如果连土改,四清,反右和文革究竟谁先谁后都没搞清楚,就先别跟着大队反思文化大革命,老老实实读几本书,弄清楚这个时间线先。很多时候,当你弄清历史事实,观点与是非自然就不言自明了。完全不用为那些汗牛充栋的“研究专著”,那些各执一词的对骂而焦虑。

如果你肯花半天时间,从头到尾看一遍托马斯·潘恩写的小册子《常识》,关于国家,人民,政府什么的争论就都是浮云了。这本小册子里几乎每一句话都是金句,每一句抽出来都可以写一篇文章,像“社会产生于我们的需求,政府产生于我们的恶行”一句话,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读完这本书,再去看网上各种意见领袖那些轰轰烈烈的争论都是如此言不及义,充满冗余信息。

这十五个读书人,无论是何职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多的去阅读、重读经典。读书目标非常明确,而不是跟风读所谓“畅销书”。最后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知识的输出者,信息世界的贡献者。而大部分人,只是胡乱地索取,无望地焦虑。

访问者梁文道本人也是手不释卷的读书人,这个访谈集,其实可以叫做“十六个有想法的读书人”,我们可以在访谈中看到梁和他们的思想的共鸣与碰撞。读书看上去是人人都能做的事,然而梁文道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正常的读者》,这篇文章中他比较了西方媒体评论人和本地评论人的差异,发现很多在别人看来“正常”的素质,在本地已经是“高超”。做个正常的读者其实并不简单,多年的阅读,只不过成长为一个正常的读者而已。

当然,今天谈到知识结构,谈的比较多的当然是比较严肃的书籍。可能读起来是没那么快乐的,但那种钻研的乐趣,也比读通俗作品有更持久的快意,当然对大部分人而言,阅读的快乐有一大部分来自阅读各种小说,可小说中也有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分。读小说同样需要知识结构的建立。否则,就不会有开头我所说的,有人讲看不懂马尔克斯,而我们随便一打听就知道有很多中国人毕生也没读完《红楼梦》,马尔克斯和《红楼梦》都是经典,不能领略其高妙实在太可惜,我在不同时期通读过三次《红楼梦》,打算在下一篇文章里,根据自己体验,谈谈读小说。

不管怎么说,马尔克斯去世,一块大师多米诺骨牌倒下了。无论以前你听没听过他,不妨坐下来翻开《百年孤独》第一页开始读下去吧,不管是否读得懂。就当作业也好,修行也好,读完它。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逆潮流而动,仍然从容不迫,出品高质量,长文章的《读库》杂志的主编张立宪说过一句玩笑话:把自己说的那么厉害,有本事读完一本书吗?

更多精彩

太原商事服务网 http://ty.kaihuangzhe.com/



(文化责编:赵雅敏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