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
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21世纪的普通男人和女人,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北外外国文学文化博文排行研究所教授姜红认为,莎士比亚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既属于那个时代,但又是永恒的、跨越时代的,从情节或者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
“莎士比亚不仅仅是莎士比亚,他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历史,必须得了解莎士比亚,历史的推演成就今天,所以我们想了解我们的今天也必须读莎士比亚。比如我们读弗洛伊德,如果缺少莎士比亚的符号,我们就少数了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注: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其受到莎士比亚影响很多。其“精神分析方法”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作品中人物都做了别出心裁的研究。)
翻译造诣对莎士比亚传播至关重要
自20世纪初以来,翻译一直是莎士比亚戏剧进入中国的主要途径。如何将莎士比亚文化精髓充分表达?如何用中文更有内涵表达?资深编辑、翻译家苏福忠在活动上提出,好的英文造诣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以及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以著名翻译家朱生豪、梁实秋和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为例,盘点我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巨擘。
苏福忠认为朱生豪的译文是最接近莎士比亚创作的,“朱生豪译本的最大特点是文句典雅,译笔流畅,好像是高山飞瀑,一泻千里,读之琅琅上口,绝无佶屈聱牙之弊。“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消耗的是他22岁到32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对此,苏福忠不无唏嘘。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不论是梁实秋还是朱生豪,其在莎剧译介上的成就皆有目共睹,但在不少人看来,他们的译本也还存在着不足,最为要者,是它们都采用了“降格以求”的散文体。
对此,北外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陈国华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翻译存在很多改进空间,“一方面,戏剧翻译要有戏剧翻译的特点性,要把戏剧性翻译出来;另外一方面,中国古代戏剧包括现代戏剧,语言上有很大改进的空间,不仅仅是用词,也包括文本、结构等。”
与其说莎士比亚“伟大”不如讲其“有用”
莎士比亚研究专家、留英博士沈林认为,“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谈及为什么莎士比亚在很多国家受尊敬?沈林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翻译译文的出现,“如盗版光盘催生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道理一样,翻译文学创造了西洋现当代文学。这些不仅是文学界如此,音乐界也是这样,比如贝多芬的作品。”莎士比亚作品给很多著名诗人、画家带来灵感,这些诗人、画家的作品能帮助莎士比亚流传至今,所以我们今天纪念莎士比亚,也是纪念莎士比亚催生出的整个文学传统,读莎士比亚的好处是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东西。
“读莎士比亚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有特别大的好处”,相当读了一部欧洲文学趣味、文体流变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到很丰富的东西。人们对莎士比亚的评论有褒有贬。很多人尊重他,比如德国大作家都非常尊重莎士比亚,认为莎士比亚催生了德国戏剧;也有不喜欢莎士比亚的,如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觉得莎士比亚缺乏道德感,他甚至还专门写了《论莎士比亚和戏剧》的长篇论文,全面、系统地批驳了早已为人们认可接受的莎士比亚,使其“体无完肤”。用后来评论家的说法:“制造出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
“所以只要我们觉得莎士比亚有用,莎士比亚就会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什么时候莎士比亚没有用,大家会自己地忘掉他。”沈林如是说。
更多精彩
太原商标注册代办 http://www.518zhu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