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臣民”成为“公民”是有希望的
张鸣文化博文排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刚才吴思说,我们现在是“人民群众”,要比“臣民”好。“臣民”的另一个概念是“子民”,即皇帝从名义上把你当成子辈来看,如果子辈胡来的话,他会拿个尺度衡量你。皇帝特别想在思想上对臣民进行奴役,但他做不到,没法让臣民完全学习他的思想,包括秦始皇嬴政那么牛的人也不能完全做到。
我们正在超越“臣民”,但想要接近“公民”标准还有难度。从历史趋势上看,中国肯定要转型,不管多难非转不可。网络时代,这个转型的速度在加速,因为信息的确太多元了。张勋复辟失败和信息渠道有很大关系,他完全失去了媒体对他的信任,而那时媒体很有力量。虽然今天人们获取和发布信息的渠道和以前都大不一样,但媒体还是很有力量,以致可能受到一些管制。媒体需要人养着,所以它就得找活路,它就必然要加快真实信息的发布过程。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信息更替速度快了以后,时代变化必然加快。吴思刚才讲到,近代为什么这么多变化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就是因为信息传播渠道不一样了。所以我认为超越“臣民”、成为“公民”的希望是有的,我对此比较乐观。
蒋介石强调“校长”头衔,要的是传统君主的感觉
民国时期人们内心的帝制情结到确实很强,这是不容置疑的。至今也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古时相比只不过是有些变异而已。蒋介石就特别强调这种观念,他不仅要当统治者,要做国家之“君”,还要做国家之“亲”,还要做之“师”,要“君、亲、师”三合一。这也是过去皇帝特别想做的。蒋介石做不到,于是他就特别强调“校长”这个头衔。蒋介石实际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但和学术上的保守主义者不太一样,他强调的是传统君主的感觉,想把君主的感觉找回来。虽然嘴上在说破除封建专制,但实际是在强化等级服从。
文革时期,有些人甚至对爹娘下毒手,在帝制时代是不允许这么干的,帝制时代不允许一个对父母有忤逆行为的人在体系中存在。虽然皇帝特别想说,我是皇帝,你们要像爱戴父亲一样爱戴我,但他不会这么做,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伦理体系就崩溃了。古时的皇帝明白这一点,而今天的我们恰恰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里最核心的东西给摧垮了,所以我们今天的帝制意识其实已经是变异的意识,一边崇拜权力、崇拜君王,一边又能对自己的父母下毒手,这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我不太同意当今儒者们对于传统的复归,因为实际上传统的伦理已经被污染、被扭曲了,你想再把它拉回来非常难。
通过行政官僚体系无法建立强国
我多次讲过民国的选择,实际上辛亥革命时,多数士大夫向知识分子转化,这个转化一旦开始,实际上能够发出声音的人大部分都接受了现实。没有人为逝去的王朝自杀,包括后来复辟的人,他们都接受了这个现实。包括像梁启超等,本来主张君主立宪,但一旦民国形成,他们倒也非常欣然地接受了,因为他们认为既然民国已经成立了,就不能推翻。虽然民国后来表现不好,但主要是政治上。民国虽然有军阀割据,但还是有对本地有建设的人,比如阎锡山、刘文辉、刘湘、张作霖等(1920年之前,张作霖在东北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那个时期的军阀对民主制度基本原则是尊重的,五四运动没有被镇压,-报界还发表文章批评政府、批评总理、批评总统。批评孔祥熙、批评宋子文等,总理级别的说批评就批评。当时的大学和中学都允许自己办,北洋时期连党化教育都没有,国民党时期有点党化,但没有党委,有学生会但是没有团委,有了这个自由度,文化就好很多。1949年以后的文化大师,其实都是民国的产物,没有一个是1949年以后出来的。教育也一样,变成行政化的模式就没希望了。
当年的成绩还包括民主资产阶级的成长。当时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在关税不能自主的情况下,还能创出自己的品牌冲向世界,非常不容易。当年的很多行业,从文学、艺术、电影界,到医学、企业界,民国都涌现出很多人才。但如今的我们却不知道人才到哪里去了,要么去了别的国家,要么就不说话。我们要想建立一个强国,不是通过行政官僚体系就能建立起来的。
更多精彩
太原商事服务网 http://ty.kaihuangz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