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王小妮:诗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必被关注

中国文化忽略了个体的生命问: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您的诗却关注着人们易于忽略的事态,关注着那些慢的、小的和隐秘的食物。您的这种耐心、善意而略具反讽的风格是怎么样形成的?王小妮: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包括切入角度,讲述节奏,内心的美学依据,它应该注满了很多自然的个人成…



中国文化忽略了个体的生命

问: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您的诗却关注着人们易于忽略的事态,关注着那些慢的、小的和隐秘的食物。您的这种耐心、善意而略具反讽的风格是怎么样形成的?

王小妮: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包括切入角度,讲述节奏,内心的美学依据,它应该注满了很多自然的个人成分,大概不是有意设计和追求的结果。

我们的最新文化资讯长久地只注目大事件只仰望大角色,现在又眼球飞快流转,几乎总能搜寻到最刺激的短目标,矿难,塌楼,地陷,飞机没了,而所有这些背后都是有非常具体的人。个体的卑微存在总像秋风必然吹走枯枝败叶,信息太多,往往“翻篇”太快,忽略的正是每一个生命。该俯身听听狂风骤雨下叶子们低微的声音,现在,这个尤其重要。

不断冒出来的新词激活了日常生活,语言才有生命力

问:诗歌的当代性是否意味着从语言、情节设计、意象与情感展示、生命意识等方面都要与当下的环境相迎合?如果是这样,如何去迎合爆炸的信息、生猛的网络造词等现象?这些对诗歌的发展会起正面的意义,还是相反?

王小妮:什么是诗的当代性,要准确认定这个定义,恐怕需要具体的语境。

恐怕没有人在动笔前先给自己划出这么多限制,逐一想到“语言、情节设计、意象与情感展示、生命意识等”。想到些什么,把它写下来,最接近心里刚一闪现的那个感受。

什么也不迎合,只跟随自己。这个自己是个整体,不是由什么拼合的,比如“情感展示,生命意识”。

很简单,我理解的诗是一件私人的事,一个爱好。这使得它先天有了避开一切外在干扰的“特权”。首先,诗更属于写作者本身的内心而不是任何别的,不管这个“别的”多强势多高声多被追捧。

日常生活当然是另一种“节奏”和“生态”,它的戏剧和荒诞性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力。所有这些,日常或突发,对每个人内心的影响都不同,所以有人能忍受在北京当北漂,有人不能,有人能忍受上下班挤地铁两小时,有人不能。

你似乎把“生猛造词”看成负面,事实上,可能恰恰是不断冒出来的新词激活了日常生活,语言才有生命力。从“新词”到“诗歌发展的正面意义”,这之间的距离相当遥远。诗歌最自然的成长发展,是富有个性的多向度的。

事物有单纯的正面意义吗?

不要把人说成人们,他们永远是一个个

问:我们都知道您的作品涉及到诗歌、小说、散文、随笔,而且您本人毕业后还做过电影文学编辑,如此丰富的文学题材接触,对您个人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王小妮:任何题材其实都是人为的规定,本身都是写字。一个真心喜欢烹饪的人很少会只做面食,只做甜点吧。

问:《一直向北》、《方圆四十里》等作品都描写过知青的生活,您的诗歌中也经常会出现朦胧的、真切的故乡印迹,这跟您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

王小妮:知青和故乡是两个概念,知青就是远离故乡。曾经有一首“古老”的诗,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就是拉着知青的火车开出北京的那一刻。知青的概念,首先是离开城市里的家,去遥远未知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生长的城市,二,插队的乡村。

几十年的拆城,使我出生的城市早变了样子,曾经成片的有殖民色彩的俄式日式建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消失得最快,而那座城的毁坏源头是从上世纪40年代末的围城开始的,饥饿的人们只要找到一点能吃的,可能随意拆掉木门木窗点火加工食物。我母亲是围城亲历者。文革中被烧毁的建筑在武斗结束第二天我去现场看过,现在只能在老照片上找到它前身的痕迹。我曾经住在一座教堂后面,是文革中期,后来,全家下放,又下乡做知青,上大学以后,再经过那一带,教堂消失了,最近才知道,它始建于1922年,在上世纪70年代末拆毁,类似故事很多。所以我的故乡没有了。

去农村插队让我对植物,对土地和土地里的出产,对种植农作物的人有更多关注,这在我的两本《上课记》里应该能感觉到。

问:您的随笔集《上课记》刚一出版即产生轰动,这股“热”是您预想到的吗?您创作这本书,以及后来还写了2,本来意图是什么?

王小妮:我的最大动力和满足从来都在写的当时,其它只属于额外附加部分。两本《上课记》越写到后来,越偏向于记录。很多在校大学生平日的困扰和想法极少被关注,这个群体经常被社会忽略和随意解读

问:上山下乡的时代记忆让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宣泄在您的诗歌里是看不到的,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一种倾听者、旁观者的姿态,您总是描述普通生活,却能在其中洞察深刻的哲理。这让人不禁要问,为何你经历了知青的时代,却写出了和知青诗人截然不同的诗歌?

王小妮:新闻里,一般性的评论里所谓一代人,我觉得是没有的,都是各自不同的个人,各有各的体验,各有不同的讲述方式。我始终有这个警觉:不要把人说成人们,他们永远是一个个,不是黑压压一大群。

抽离了活动的人才会产生观点

问:您怎么看待先锋派和未来主义的当下诉求?

王小妮:我不习惯于任何界定归类和命名,人们对这样“不寻常”的现实不可能毫无感触,除非他是植物人。

写诗的人的不同是用分行的句子把一部分感受写出来,歌手想唱出来,出租车司机抓住一个乘客就滔滔不绝,聚餐时候的争论交锋,诗人做的和他们类似,他们有什么主义吗?我觉得不是,呵呵。

艺术上的归类命名,经常是后来人做的,真正的艺术一定懵懂发生在命名之前。

问:外国诗人夸梅和约翰认为诗歌不应该负担历史的痛楚、浑厚、无奈等,而应是诗人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您赞同谁的观点?为何?

王小妮:一般不注意观点,抽离了活的具体的动人的东西以后,观点才出现。

上面你引述的两个,认同后面的,但必须强调,一个人的情感自然不是空的,是不断装载清除着很多东西的,是盛满的又是动态的。

西方和我们距离很远,即使有人觉得自己崛起了

问:当年插队做知青,您是否接触了西方诗歌?甘德也说,翻译工作让中西当代诗歌互相影响,您看到这种影响了吗?这种影响更影响了谁?

王小妮:插队的时候很少接触文字和纸张,一张干净的纸就是奢侈品,包括写满字的纸也是很好的卷烟材料。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汉字是屋子里糊墙的报纸,连续的雨天,不能干农活,躺着,快速找到糊墙纸上的某一行字在什么位置,曾经是一大娱乐。

上面还不是让人惊异的,2012年一个90后大学生告诉我“上了中学,忽然知道了,原来‘外国’不是一个国名,而是很多的国。以前一直以为‘外国’就是中国以外的另一个国。虽然乡村小学也挂有地图,但是没仔细看过,听说过美国和英国,但是从来没想过美国英国和那个‘外国’是什么关系。”

西方和我们距离很远,即使有人觉得自己崛起了。

关于语言,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新文化运动后的现代汉语受到不同语言的影响,不止西方,还有日本。文言文的主流地位被彻底撼动,而事实上,在文言文以外,口语和方言在中国的民间从来都没有退出,反而一直被更多的人使用,生命力旺盛着呢。二,现在,我更在意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失去和无可呈现,所以,看翻译作品很少,特别是翻译过来的诗。

翻译可能影响了中国的诗人,倒是很少知道影响了外国诗人。

诗任何时候都不必被关注

问:阿莱士(斯诺文尼亚诗人)、CD赖特(美国诗人)、唐晓渡(中国诗评家)等都认为,当今社会鲜有人读诗。您也曾说“诗在那个年代只是精神过度贫乏时候的填充物”,那么是否该把这样的现象看做是诗歌的“衰变”?这是自然的现象,还是我们不努力的后果?当代诗人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王小妮:诗任何时候都不必是主流的被关注的,这样更正常。

诗人最不需要的就是努力,挖井可以努力,写诗不可努力。既然努力都不需要,承担责任就更是额外的了。

问:您作为19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这么描述诗歌创作:“生活的主体全无诗意,诗意只发生在瞬间。此前采访杨炼先生时,他说他的写作既非即兴演绎,也不是准备良久,而是在灵感造访后百般雕琢。能否请您评价自己的“瞬间诗意”呢?

王小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看你的引述,这是两个写诗的人描述了写作的不同时段。我强调的是缘起。没有瞬间你琢磨什么?没有琢磨,怎么可能一眨眼就把一首诗完成。

我不觉得诗可以教,在有限的诗歌课里,重点在鉴赏

问:您说我们的文化不够重视个体,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当代的一些文学创作正在转变眼光,开始关注个体对整个环境的影响。在我们的诗歌领域,是否也存在这种变化?是有必要的吗?

王小妮:依旧有很多人有写诗的爱好,如果真的有个“诗歌领域”,它必然很潜在很边缘,所以没人有能力来总结归纳它。但这可能是最正常的,个体由此得到安静和另一种尊重,每个人都是整个的一部分,而不是被整体所覆盖

问:您曾从事诗歌教育,现在还关注吗?您觉得当代诗歌是否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去传承?诗歌有多重视一个人的天赋?

王小妮:我在高校的八年所做的只是最普通的大学老师的日常工作,授课内容全由教学部门安排,没有个人的选择,不能说从事过“诗歌教育”。我不觉得诗可以教,在有限的诗歌课里,重点在鉴赏。

写诗应该在感知和语言上有格外的敏感

问:诗歌是否可以成为诗人生活的镜子,并被公众所了解,去谈论?

王小妮:诗不是生活,像天上可以有日月,不可能总挂着一道闪电。

每个写诗的人都不同,各有各的取向,我不会费心去留心公众,也不想被公众关注。

更多精彩

太原免费发布分类信息网 http://ty.kaihuangzhe.com/



(文化责编:赵雅敏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