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阿城自称“文学失足青年”:小说就是讲故事

提到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棋王》、《树王》和《孩子王》三部曲的精彩文摘,他的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没有引起商业上的轰动,但在当时也算独树一帜了。就在人们期待着阿城能拿出更多作品时,他从文学圈里消失了,一直到现在。阿城认为文学没什么了不起的,小说就是讲故事,这个本事人们都能掌…

提到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棋王》、《树王》和《孩子王》三部曲的精彩文摘,他的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没有引起商业上的轰动,但在当时也算独树一帜了。就在人们期待着阿城能拿出更多作品时,他从文学圈里消失了,一直到现在。




阿城认为文学没什么了不起的,小说就是讲故事,这个本事人们都能掌握,只是讲得好不好的问题。所以,阿城心里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过作家。更没想靠小说扬名立万。可是他的无心插柳却给他身上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阿城是一个迷倒过不少文学青年的小说家。至今,不了解他的人和他聊天总会聊到文学,阿城也不知道解释过多少次,他不是作家,对文学也没什么功利心。现在,他躲在郊外一个颇具艺术气息的院子里,琢磨着他喜欢的事情。

话虽这么说,但是阿城的电脑里还是存着一些小说书稿。“我现在不想拿出来发表,因为不是时候。现在拿出来发表,肯定被删改得乱七八糟的,反正它在我电脑里待着,也跑不掉。”

阿城写小说,大概是偶然来了闲情雅致,才会把他脑子里的故事写出来。阿城真正感兴趣的是美术、历史、宗教、哲学、电影……“准确地说,我是个文学失足青年,不知怎么咕咚一下就崴这坑里了。”

阿城也说不太清楚为什么自己会崴到文学这个坑里。“起码我的写作习惯,一直到现在都还有,我不会判断读者。那个时候都是互相写写东西传看,没有书,写完传着看,所以你很明确知道这是写给朋友的,是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怎么想,不知道,到现在其实还是盲点。但是现在你看很多作家,他很知道读者要什么,或者对什么感兴趣,这个是正常状态,我们那是非正常状态,这个缺陷就是你不知道读者会怎么样。所以那时候小说发表之后,你会期待什么?没有这个经验期待,最后像出事了一样,围上了一圈人。”

谈到他过去“失足”文学的成功经历,阿城说:“现在看下来,还是语言不一样,我的小说不是这个体制的语言,所以它有新鲜感。在当时的朋友圈子里,这个没有新鲜感,但这也是对读者不会判断的结果。我听有人说过,说我这路子不知道是怎么个来路,只是那么一个路子,它跟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左翼文学这些不一样。另外一点,那个时候为什么文学那么热?是因为没有别的消遣,现在娱乐方式很多,人们为什么要扎在文学上?不可能。现在谁的小说如果成功了,那是真成功了,那是真的喜欢扎在这个上面的人来看。我们那个时候不是,坐长途火车、等个人,消磨个时间,不就是看看小说嘛。”

在阿城成为文坛新星的时候,他离开中国去了美国,一待就是十几年。阿城说:“在美国做事情不用动脑筋,你刷墙的时候不用动脑筋,那留着脑力回来,回来还可以摸摸弄弄。另外美国对我的吸引是图书馆服务,那个图书馆的服务系统真是为人民服务,你去借书,如果这个图书馆没有,它会把这个书的信息向整个美国图书馆系统去发出,然后这个书会从那个图书馆寄到你门口。你看完了之后扔到附近图书馆的箱子里,他们收起来,又放回去了。如果美国这个系统没有这本书,它会向全世界跟它有关系的西方国家发出信息,看有没有这本书,然后它也是会这么寄来,你看完后再扔到箱子里,由它负责还回去。所以在美国,几乎你没有借不到的书,更不要说经典,包括中国书。我看中国书,比较细致比较全的其实是在美国。打打工回来,看看书,我的生活指标要求也不高,我也不需要有个房子,或者有个多好的车,跟我在乡下插队的生活比,这已经是非常好的生活了。”

时隔多年,阿城终于要出本书了,这本书叫《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之所以会写这么一本书,是因为在2005年,刘小东和喻红请他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给学生讲课。2009年,美院造型学院聘请阿城做客座教授,每学期讲5个星期,主讲造型史和色彩。

阿城对中国古代造型史的研究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借着在美院讲课的机会,他把过去研究的成果用逗趣的方式讲了出来。阿城讲课从来不备讲义,这些对他来说已烂熟于心。美院的学生对阿城把文学、历史、宗教、哲学和造型艺术糅在一起讲,听起来有些费劲,因为在中国的美术教学中,还从来没有老师这样讲美术史。不过阿城讲课深入浅出,典故段子、幽默包袱穿插其中,有时候讲的离题万里,枝蔓丛生。来蹭听的老师对阿城的讲课很有兴趣。后来,这些讲课的录音整理成了这本书。

阿城对图像特别敏感,他说自己长了一双“照相眼”。“上中学时,我的几何特别好,一到三角函数我就完蛋了。”他从“照相眼”扯到了男女大脑的差异,阿城说自己大脑有一部分可能是女性脑,对颜色特别敏感。“女性为什么爱挑衣服,一进去商场两三个小时不出来,把老公等的啊,就是衣服的颜色样式吸引她。男人跑在一起聊些抽象的东西,这个女人也觉得很奇怪。女性脑是多点同时兴奋,男人不能听女人聊天……所以美院和美院附中美学教育有一个错误,就是让女孩子也去画素描结构,这不是她们的长处,那是男性脑的长处。女性脑就应该从颜色开始起,不要管素描,从颜色开始走就对了。所以像刘小东这种人,他对色彩感觉好,其实他有一部分女性脑。我估计我也有一部分女性脑,但是大部分是男性脑。”

阿城从人脑性别差异又说到了教育问题:“人的纯男性脑和纯女性脑非常少,那纯女性脑大概是生下来还只会爬的时候她就会够那个洋娃娃,这就是比较纯的女性脑,而且纯女性脑的人愿意抬头,她要看人的表情,女人看人表情看得特别准,她有图像细微差别的这个敏感度,所以她会察言观色,而且语言也发育得比较早。男孩子可能3岁还说不利索呢,这并不是说他大脑发育不好,而是说他这部分不如女孩子。如果重新设计一个教育系统的话,要按两个脑来教育,那就是事半功倍,否则的话就是让另一个半脑很久得不到开发。上个世纪人类研究大脑科学突飞猛进,解决了非常多人类存在的问题。那这个领域如果是谁领先的话,谁就会对人类行为掌握得最准确。”

因为美院有老师讲造型,阿城便从中国古代的造型史入手,在他看来,考古发掘出的先秦时代的文物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造型,这些造型的含义有的已经很清楚了,有的还不清楚,阿城希望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能总结出一些结果或者理出一些头绪。他觉得自己不是那种学术专家型的人,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疏漏,但这不妨从一个另类角度去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阿城通过研究发现,河图的原型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和商代青铜器盘的图案中;洛书的九宫图,它的异形符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中;天极即北极星,它的形象也保存在苗族服饰图案中。

阿城希望自己的讲座能给美院的学生开阔一些视野。“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下去写生的机会,你多带点脑,下去看的时候,不是说要把他用的锄头画得特别像,而是这锄头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可能当时对绘画没有作用,但是你脑袋思路打开了,不知道将来会做出什么来。我们现在最大的浪费是脑袋打不开。现在所有的美院系统都变成中专了,不是大学。大学是开脑筋的时候,在80年代,‘央美’还不是这样,愿意说些和绘画无关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现在不断地专业化,美院就变成中专了。其实上个美院附中这样的学校就够了,你就能画得很好,你就画画卖钱好了,为什么还要上大学?不需要,大学就是开脑筋,开了脑筋和没开脑筋的人到社会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央美’现在非常明显地降落到中专的水平了。”

对这本新书,阿城说他书里的内容不是研究出来的,他不属于学者型的人,而是凭着兴趣和好奇心写出来的。“我希望我的东西引起的最起码是好奇心,而不是我要做什么了。我不是在一个研究状态上写的,所以书里会有很多漏洞,会引起一些争议。因为书里面的一些东西是有突破性的,比如天极,包括世界的汉学界,中国的文史界,没有人触及过这个。我从青铜器和苗族服饰上把它证明出来,形成了一个纲,而且有逻辑性和可证性。很多人会说,是这样吗?还有一个就是,在这里面还有一个领域,咱没看到,这个东西也可以证明。我觉得是建设性和良性的互动,而不是毁坏性的。我记得李学勤说过,他说我们现在做考古的人没有懂美术的,如果有这些人参与的话会好很多。我基本上算是个对美术非常有兴趣的人,搞美术的人眼睛不一样,会把那些图形的关系解出来。”

对于天极这个概念,阿城解释说:“秦始皇为什么称自己是皇帝?三皇是远古祖先变成神了,五帝是近古祖先变成神了。我嬴政要直接是神,我要活着的时候就是神,所以叫皇帝,而且是始皇帝。在他之前,中国永远是活着的人不能称神,因为你们都是祭祀神的。秦始皇做到了活着的时候就是神,我不祭祀谁,这个是有利于专制的。所以,皇、帝两个字合起来,影响中国的文化和我们对皇帝的看法。他成了皇帝之后,你看他一天到晚旅游,他为什么要巡视四方?因为这个北斗星,同时还是天极神的车。秦始皇没事就坐车巡视四方,东西南北这么转。他玩的就是这个,我是谁?我是天极,我皇帝是这个神,因此我就要巡视四方,这跟天象是一致的。同时他设置郡县制,我们以为是行政,其实不是,根源是他按照星宿重新画九州,他完全是按照天上星宿的位置来制定的,也不管那里适不适合建立城市。比如大同,这地方附近没有水,不太适合建城市,但是这一定要建,后来成了北魏的早期都城。他把整个大地变成天的样子,他就是活神。到了清代,这个东西结束了。但这个做活神的思想一直承接下来了。”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黄河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后来北京大学教授、考古学家苏秉琦通过考古研究得出结论,中华民族是多种文明组成的。阿城在这个基础上对东亚文明做了一个大胆猜测:稻作文明和粟作文明的演变是中华民族历史最大的分水岭。阿城说:“为什么环东亚的一圈中国、朝鲜、日本都吃大米?末次冰川时期,当时中国大陆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连接着广阔的陆地。之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造成了世界范围的大洪水,《圣经》中的大洪水和中国的洪水传说,应该说的都是这一次洪水。起码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陆地区域生活了。后来的稻作文明应该是先在这个区域的温暖多雨的气候带出现,会有一个稻作文明圈。这个文明圈最后有了较宽泛又统一的极星和天象崇拜,成为这个文明圈的原始宗教,再向亚洲北方扩展。到了新石器时代,冰川逐渐融化,海面逐步上升,稻作文明节节退缩,一直退到现在的海岸线以内。大洪水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退缩意味着原来的资源丧失,必须夺取新的资源,而新的资源必然是侵吞原来在高原,也就是现在的平原的粟作文明的领域,最后形成决战,这也就是上古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神话原型。蚩尤为稻作文明的首领,北侵夺取资源失败了,之后被相对落后的粟作文明妖魔化,又尊为战神。再之后,蚩尤在神话的演化中被炎帝取代,成为炎黄之争。末期冰河期的大陆架是连接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可以是很容易互相影响的。我的意思是可以进一步推测它们可能在末期冰河时代,就是宗教一致的,只是海面上升之后才隔开了各自再发展。到了商代,稻作文明占三分之二,粟作文明占三分之一,它是两种文明的结合体,但是天象系统是稻作文明的系统。”

阿城讲课时从河图洛书谈起,通过图像符号一步一步解开中国历史的文明密码。“我上小学时我的老师说关于河图洛书的解释都是瞎说,是封建迷信,这件事就一直变成一个悬案。后来考古学家冯时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他解决了天文学考古学。河图洛书的这个环节,我没有建树。是冯时建树的,我只是为冯时的观点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证明是这么回事。它很简单,河图,那个河其实就是银河,东方苍龙起来,苍龙盘的这个就是河图。冯时没有找这个,我给他找出青铜器,还有苗族很早就有这个东西,它一直就没断。

洛书就是冯时说的八角形,这八角形我在云南的时候经常碰到,就不知道它是什么。冯时在这个上面证明,非常的严格又巧妙。河图洛书没有什么神秘的,就是天象和东西南北中这样一个概念。”

更多精彩

太原商事服务网 http://ty.kaihuangzhe.com/



(文化责编:赵雅敏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