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王小波不是某种情绪的代言人

17年来,王小波身后可算极尽哀荣。在中国的文学史上,17年是一个颇具含义的概念。在1949年之后的第一个17年,全面确立了政治凌驾于文学,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1997到2014这17年,伴随着王小波之死,自由主义经验写作开始得到大众层面的认知。对比两个17年,一个是政治全面渗透…

17年来,王小波身后可算极尽哀荣。在中国的文学史上,17年是一个颇具含义的概念。在1949年之后的第一个17年,全面确立了政治凌驾于文学,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1997到2014这17年,伴随着王小波之死,自由主义经验写作开始得到大众层面的认知。

对比两个17年,一个是政治全面渗透文学创作,宏大叙事主导文坛的过程,一个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文学创作的政治功能不断缩减,文学严肃性被个人主义写作不断消解的过程。

但是环顾这17年,他一生所倡的自由主义理念在当下的处境并不顺畅,一方面是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派知识分子对他在思想史上的争夺,一方面是网络青年对王小波的认同日益明显的“向下拉齐”的痕迹,犬儒主义大有流行之势。今日来祭奠王小波,我们有必要从以上概念中重新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审视。




王小波也是革命下的蛋

问:您在最新文化资讯中对王小波早期的成长环境做了细致的梳理,在您看来,这种环境对他以后的写作生活具体起到了那几个方面的作用?

房伟:构成作家的艺术和精神世界的因素很多,早年成长环境非常重要。因此,曾有过所有文学写作都是“成长”文学的说法。如果说,王小波的早年成长环境有什么特殊之处,那么,就在于他从一个主流文学话语塑造的成长空间,发展出了“另类”的独特艺术情境。

我在《王小波传》中,对从成方街到铁狮子胡同到人大林园楼、教育部大木仓胡同等具体的王小波的成长环境,有很多资料的采集分析,而着眼点也正是在于“革命北京—后革命北京”。

从年龄上讲,王小波是标准的50后,出生于新中国,少年经历了文革的铁血狂想,青年时代遭遇了上山下乡的苦涩回忆,成年后,则历经恢复高考、出国热,然后回国当学者、作家,这些经历和同时代作家相比,并不具有特别的“经验传奇性”。但认真考察王小波的成长语境与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从“革命北京”到“后革命北京”是王小波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成长特征。

这两个因素,在王小波笔下,都是“反思”性质的。对比新时期以来的作家,同样是在该时空环境中长大,相对大一点的作家,如40年代末期出生的刘心武、张承志,或小一点的作家,如50年代后期出生的王朔,王小波对“革命北京—后革命北京”的持续关注和反思,是一以贯之的,几乎是他所有作品的主导性氛围。

对于革命与后革命意义而言,《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等作品,写了革命形态与人性的复杂关系;《似水流年》《三十而立》等作品,则写出了革命的理念转变为后革命的形态之后,个体自由的困境问题;《红拂夜奔》《万寿寺》《白银时代》等作品,看似是一种历史的戏仿和未来的幻想,然而,却存在一种鲁迅式的“杂文历史小说”的写作精神,它的目光牢牢指向当下,在一个更超脱、自由的层面,将“革命与后革命”的故事,变成了历史和未来的“寓言”。

同时,“北京”是指他成长的特殊地理环境,既是革命的中心,也是后革命的故事焦点,这让他的作品有了一种地理主体性的激情,但又有别于王朔式的“俗人调侃”。他的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北京,《黄金时代》的云南边陲的破鞋与流氓的激情往事,也有一个北京的现在时态的地理参照,《万寿寺》更拿现实中北京万寿寺,一个失忆的历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故事,与想象的薛嵩的湘西凤凰寨,形成鲜明对比。

《红拂夜奔》《寻找无双》中的长安与洛阳,也给我们一种灿烂至极的“首都式”中心想象,可以说,正是“革命北京”与“后革命北京”,既构成了王小波的成长语境,也由此生发出了他独特的艺术思维与批判精神。

与王小波相比,当下自由主义太多精英化

问:在王小波离世17年后来评价他,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在对自由主义理念的写作中,能否将其评价为创造自由主义理念写作范型的文学家?

房伟:这里,其实存在一个话语塑造的问题。自由主义成为一个当代中国的思想史或文化史上的“问题”,离不开我们对于20世纪九十年代这个特殊语境的认定和分析。

我个人认为,王小波的自由主义式的思想,其成就还主要在文学领域,而非思想史领域,也就是说,他的自由主义表达,还是用文学的感性形式,而且,与九十年代思想圈内的自由主义表述,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至少王小波的表达,是更为朴素的,也是更为常识化的,而九十年代的很多自由主义思想家,却大多太过于精英化。

可以说,王小波是一个具“开创”作用的作家。他在九十年代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情况下,将一些被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压抑”的元素释放出来了,比如说,自由、智慧、理性、个体性等。

这些元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中,其存在服从于“革命”或“民族国家”、“现代化”等宏大概念——正像“革命加恋爱”小说,恋爱从来都是被革命牺牲的献祭品,而《黄金时代》《革命时代的爱情》中,恋爱却构成了对革命的反讽和对抗。

而我们同样可以说,正是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之后,在对人的欲望的合法性的肯定,在“强调发展”的语境下,王小波的文学,才有了发生发展的土壤。

当然,是否可以把王小波的创作叫做“自由主义写作范型”,也值得商榷。因为王小波和当代文学也不是完全隔绝的,尽管,他的创作受西方影响很深,但很多东西,又和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完全孤立地来谈“自由主义”,也有一定偏颇。

青年当然要偏激

问:王小波去世后,青年群体在纪念他的时候表现为激情狂热,梁鸿老师将其称为“并非巴赫金式的狂欢化,而是王朔意义上的激愤”,在您看来,这种情绪对于小波推崇的理念在中国的推行有哪些正面作用?会否消解其理念的某些积极部分?

房伟:作为一个70后作者,一个“曾经”的青年,我对你说的“青年群体的狂热”深有感触。这也是我写作这本《王小波传》的初衷。我19岁那年,大学毕业,正赶上朱镕基时代大学生最后一批包分配,因为没有关系和门路,原则上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就在老家当地的肉联厂里当了几年工人。

在阴暗潮湿的宿舍里,当我带着一身血污和疲惫,在昏黄的灯光下第一次阅读王小波,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作为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屌丝青年,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国企的青年大学毕业生,我当时就想,这么好的一个作家,应该让更多的青年人知道他的作品!后来我读研、读博,以至于到现在,王小波都是我持续关注并研究的作家。

多年以后,当我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曾见到很多作家朋友,特别是中老年作家朋友,对王小波在青年中的影响,感到迷惑与不可理解。这里面一个巨大的隔阂就是,我们新时期以来塑造的纯文学话语方式,与九十年代之后的青年们的生活与思想的情况,已经相去甚远。

新时期文学有着“现代化巨型叙事”的传统,那些青春激情与叛逆的故事,都有着民族国家式的英雄塑造,例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梁晓声的《这一片神奇的土地》等,至今读来,也是非常感人的;另一个方面,所谓“个人话语”,在80年代末期出现,却相对表现出对技术层面的迷恋,及先锋式的贵族化审美激情。

这主要表现在先锋小说、九十年代的欲望叙事等,似乎谈到“个人话语”,就是非常时髦的纯艺术玩意儿。而“个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价值普世性,对当下生存现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在那些作品中却很少能找到。

因此,在九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深化大改革”模式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学作品,却在逐渐远离青年们的真实生活。而那时青年们生活的一大背景,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就是我们不再是“天之骄子”,我们中的大部分,或毕业就进入公司,或在国企改革中被甩入社会,为生活而努力挣扎着。

我们不会再有八十年代青年们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主义和使命感。至少对于我来说,当我在车间挥汗如雨地砍猪肉,经常连续几个月拿不上一分钱工资,这样的情况下,你再让我认同“分享艰难”式的庄严使命感,“一地鸡毛”式的公务员的灰败生存感,或先锋小说的技术表演,就有很大隔阂,既没有共鸣,也很难形成“价值的标高”。

而青年之所以叫做青年,因为他比中老年人,有更多的激情和反抗精神,也有更多地对“正能量”的激烈认同。而我们纯文学化的“个人话语”,则在“价值塑造”上明显不足,大多是解构性的,或极端概念叙事,阎连科的《炸裂志》,用极端的解构去描述新时期中国历史,其实正反映了“纯文学话语”发育到今天非常大的弊端。

而王小波之所以被青年们认同,一个很大的原因,在我看来,他从革命到后革命的转型中,为青年们描绘出了一个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自由的“价值信仰境界”。这种价值信仰,不是高调的,而是一种低调的、常识性质的。

它让青年们在精神上有了价值建构感,也有强烈的现实情感共鸣。进入新世纪,青年们则被分为了“高富帅”和“屌丝”。在巨大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情感压力下,在房子、车子、孩子的三座大山下,王小波式的个人主义,其自由、智慧、反抗权力、创造力、性爱,这些正面的东西,对青年们而言,同样很有吸引力了。

当然,这种青年们的情绪,也有负面作用,那就是很多青年仅将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当做某种情绪宣泄的渠道,而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例如,对王小波的神话。这也是我在《王小波传》中的一个写作初衷,就是通过史料和真实的情境还原,为青年们展现出一个“常人形态”下的王小波。

这和王小波的优秀才华并不矛盾,相反,可能让大家更为清晰地了解他的现实选择。例如,“王小波的辞职”被塑造成的一个反体制神话,而王小波之死,也被塑造成一个穷困潦倒式的,曹雪芹式的“殉道者”。其实,如果我们考察九十年代初期王小波的具体生活情境,经济收入和文坛与他的互动,对这些问题,也许就会有更为理性的,也更为成熟的看法,而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些人或某些媒体的简单定位。

“走狗式”的热炒难免疲软

问:从这17年的情况来看,青年群体对王小波祭奠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有没有明显的变化?是犬儒多了还是自由理念秉持者多了?

房伟:这些祭奠,其实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纪念王小波宣泄情绪,另一种则是将那份感动和珍惜,收藏入内心,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美学取向。王小波先生去世的这17年,也是他被不断神话的过程,几乎隔几年就会有一个新闻事件,如王小波裸体雕塑等。

但17年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我当时喜欢王小波的时候是青年,现在就是中年人了。如果只停留在“走狗式”的热炒,就很有可能会疲软下去,悲观下去。因为,王小波虽然成为了一个关注热点,但王小波式的思想,王小波式的写作,在当今文坛,依然是“少数派”。

为了写作《王小波传》,我曾经采访过“王小波走狗”系列图书和活动的发起者,却发现很多人的文坛境遇很差,有的则已转行干别的,比如写武侠小说,有的则不再喜欢王小波了。当然,这也很正常,人的年龄和环境变化了,心态自然也就变了,你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喜欢王小波。

但是,我坚信的一点是,王小波所秉承和坚持的文学理想和文学形态,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来说,依然有巨大的“标示”作用,研究他的生平和创作,将之纳入学理范畴,有利于作家的经典化,也有利于王小波的理念被更多的,一代代的中国青年所接受,塑造他们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形态。

不要把王小波简化为某种情绪的代言人

问:伴随着对王小波的祭奠和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对于体制和传统文学创作的对立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假设王小波活到今天的话,会怎样看待?

房伟:这种对立既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又是一种“被塑造”出来的话语。这里有中国文学发育的自然呼声,也有媒体话语权的问题,非常复杂。但我不赞成一味地对立。因为盲目的对立,会让我们人为地树立“话语的藩篱”,夸大某些事实,歪曲某些真相,并将王小波的研究和传承,停留在情绪化的水平阶段。

比如说,相对而言,王小波活着的时候,文坛对他的认可度并不是非常高,但王小波之所以在1992年—1997年几年间迅速崛起,离不开很多著名作家、编辑和文化人的推崇、鼓励,例如,作家刘心武,批评家陈晓明、张颐武,《三联生活周刊》的朱伟,《花城》的编辑文能,中山大学的艾晓明教授、导演张元等。

而王小波一生都在推崇“宽容”:真正的宽容,并不是一味地将体制内的都看作犬儒,体制外的都是斗士,而是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以公正宽恕的善良之心,以坚忍不拔的自我坚守,以智慧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外界的人和事,也以此来对待自己。

也可以说,真正的宽容,并不是要求你和我一样,而且不管你如何去做,我都坚持我自己的原则,同时能够在我的原则范围内,不干涉别人的选择。王小波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人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就是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文化不一样,所以就该区别对待。这是掩饰我们思想中的一些“不体面”的东西。因为人都是一样的。”而按照王小波的说法,一味地将王小波与体制和文坛对立,也是一些“不体面”的想法,因为这样会把王小波简化为某种情绪的代言人,从而掩饰自己内心的软弱无力和自由理念的匮乏。我想,王小波先生如果活在今天,也不会对这种简单的对立盲目赞同。

秦晖“误读”了王小波

问:秦晖在评价王小波的文学成就之时,指出其对现实的批判似乎有“慢一拍”的遗憾,您是否认同这一看法?

房伟:我个人觉得,这里还似乎有着某种“误读”。王小波的作品,其意义和价值,并仅仅是地针对现实的批判,也是树立一种价值标高,审美理想,为中国当代文学树立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另一种不同的风景。

他对现实的影响,是慢慢地渗透到人的生活和情感中来的,这也就是说,作为70后的中年人,我没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但看着《黄金时代》也非常感动震撼,因为小说揭示的问题,现在也存在。

虽然现实问题改变了,从文革年代的人性压抑,到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下的人性彷徨,再到新世纪盛世中国景观下的两极分化,但自由、智慧、个体的生命尊严,依然都是这些问题之下的“潜在问题”。因此,王小波既反映了现实,又是超越了现实的。

17年了,人间再无王小波

问:在各方纪念中,有观点认为体制对纪念活动持沉默实际上是许可的态度,这是否代表着体制对这位生前一直处于文坛边缘的作家的接纳?对比17年前后的文坛,对王小波类的“写作天才”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房伟:文学在发展,体制也是在变化的,对王小波纪念活动的默认,也并不代表着一定就会接纳。一个作家要被经典化,他会有两道障碍,一道是社会环境,另一道是文学环境。虽然目前中国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很多尖锐的矛盾和问题,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而社会的宽容度和开放程度,比之九十年代,也有很大的进步。

而说到文学环境,王小波实际已经被文坛所认可了,比如很多版本的文学史,对王小波都有相当比重的关注,但他尚未被经典化。这里的情况非常复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王小波的研究还是非常不足的。比如,要将一个作家经典化,就一定要将他的传记经典化,比如,我们想起现代文学大家鲁迅、沈从文,就会想起王晓明先生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凌宇先生的《沈从文传》等,但说到当代作家,大多是评传,包括诗人海子,作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我们很少有人愿意去做枯燥的资料工作和传记研究,而更愿意跟着潮流做批评,这其实是有问题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17年前,“王小波式”的写作,依然有着相当的发表难度和认可难度。可惜的是,王小波死得太早,他的文学形态,并未在当代文坛形成“文学思潮式”的冲击力。我们目前的主流文坛,还是延续九十年代的主旋律文学与纯文学话语的二元格局,尽管网络文学的兴起,也对主流文坛形成了冲击,但这种冲击主要还是经济层面的,在价值层面,网络文学还不足以对主流文坛形成有力挑战。

更多精彩

太原专利申报 http://www.518zhuc.com/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王小波情绪 革命主义 自由主义 2014年04月12日 08:50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