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慎对历史虚无 尊重民族认同感

一个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情绪,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中均有表现。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其二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

一个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情绪,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中均有表现。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其二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种人物传记、文献资料、史书典籍等等,均属此类。这种“被叙述的历史”,经过史家在一定历史观和价值观支配下的选择、提取、过滤、描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但必须注意一点,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制下的“有限主观性”。换言之,主观因素的介入在“被叙述的历史”中尽管不可避免,但也并非可以毫无限制,不能被过度放大,必须以依附和尊重历史本体为前提,最大程度地逼近客观历史本体。丧失这一点,“被叙述的”就已经不再是历史,而完全沦为了个体化的臆造和想象。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文学追随者,对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彻底怀疑和否定,认为历史不过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历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语言的虚构”。其偏误在于,第一,他们混淆了历史本体和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把历史文本等同于历史本体,用历史文本的主观性取代历史本体的客观性;第二,片面放大了历史文本主观性的合理限度,无视历史本体客观性对历史文本主观性的制约,只讲“历史的文本性”,规避“文本的历史性”。其结果,就是将客观性从历史叙事中完全驱逐出去,只剩下肆意妄为的虚构和想象。

正是在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蛊惑下,主观化倾向在文学的历史书写中发展为不可遏止的浊流,最终酿成对历史的致命伤害。所谓的历史题材创作,有些丝毫见不到历史的踪影,笔之所及,天马行空,纵横穿越。历史上本来没有的事,可以随意杜撰出来,确有的事,可以任意改写、涂抹、移植。用主观概念切割历史,用虚拟想象来表达他自己的历史倾向,甚至政治倾向。

有些作家惯于以文学允许虚构为托词,逃避历史客观性对文学叙事的规约。文学创作的确允许虚构,但是,“虚构”和“虚无”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行为,“虚构”不等于“虚无”,更不能成为文学消解历史的理由。从性质上说,虚构和想象都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逼真、形象地表现历史,捍卫历史本身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比如,《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三国志》相比,其中不乏虚构成分,但我们看到,无论如何虚构,它都没有超越客观历史的边界,主要事件与《三国志》相同,就连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上发挥完成的。虚构的介入,不但没有虚无历史,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那段历史,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生动文本。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才世代相传,成为经典。

文学“虚无”历史,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历史以脱离现实而存在,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无关,将历史视作可以随意消费的娱乐资源,肆意调侃、戏说、恶搞;或者将它当作表达自己特殊意图的工具,可以根据主观意图任意改写、涂抹。这种行为的危害就是,它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它构成了这个国家或民族最鲜明而深沉的精神底色。它的生成和发展,始终与历史扭结在一起,同质同构。对历史的尊重,也就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价值和信仰的尊重。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任何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历史存在中发现价值,在形象化的阐释中重新做出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本质上是“虚无”价值,是否定和解构在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时下创作界最流行的,是从所谓“还原历史”“人性发现论”出发,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重塑。其极端者,甚至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打造成正面角色,寻找所谓的人性,给予无原则的同情。在这里,对汉奸形象的颠覆只是表象,真正颠覆的,是这个形象符号所承载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怯懦、光荣与耻辱的价值判断。声称寻找历史演进和历史行为的真实内在逻辑,但他们所找到的,无非是突破民族理性底线的所谓“普适人性”。

一个民族作为稳定的共同体而存在,维系它的核心是内在的价值认同。文学“虚无”历史,以相对主义的态度从文化源头和根脉处进行拆解,剔除了彰显历史趋向、代表文明进步的文化价值。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体现的政治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是经过历史积淀和检验所形成的结论,这些结论构成了具有稳定性的价值坐标。一旦这座价值坐标被铲除夷平,也就没有了野蛮与文明、落后与进步的分野。历史付出巨大代价,经过漫长求索,才得到的基本的是非之辨、善恶之分、美丑之心,也统统混淆了界限、失去了意义。历史留下的价值遗产,成了随意践踏的瓦砾。它只能导致文化价值进一步碎片化,造成种种精神乱象,影响民族文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人们的精神世界无所附丽,形成巨大的价值空白。文学“虚无”历史,终将解构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历史是文学的丰富矿藏,为文学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和广阔书写空间。它自身固有的传奇性和内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让文学家一直对它钟爱有加。古今中外,也的确产生了一大批历史题材的经典名著。但是,以历史为表现对象,并不能先天地提升作品的品位和质量。相反,对文学而言,历史是一把双刃剑。表现得当,可以为作品增加厚重感,使之成为壮美的史诗;表现失当,则会让作品陷入轻佻、浅薄,丧失文学应有的力量。这里的决定因素就是作家的历史观,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历史。只有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深刻、清醒、客观、理性地认识历史、表现历史,文学才能在历史的书写中,展现出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

更多精彩 


一个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情绪,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中均有表现。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其二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种人物传记、文献资料、史书典籍等等,均属此类。这种“被叙述的历史”,经过史家在一定历史观和价值观支配下的选择、提取、过滤、描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但必须注意一点,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制下的“有限主观性”。换言之,主观因素的介入在“被叙述的历史”中尽管不可避免,但也并非可以毫无限制,不能被过度放大,必须以依附和尊重历史本体为前提,最大程度地逼近客观历史本体。丧失这一点,“被叙述的”就已经不再是历史,而完全沦为了个体化的臆造和想象。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文学追随者,对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彻底怀疑和否定,认为历史不过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历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语言的虚构”。其偏误在于,第一,他们混淆了历史本体和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把历史文本等同于历史本体,用历史文本的主观性取代历史本体的客观性;第二,片面放大了历史文本主观性的合理限度,无视历史本体客观性对历史文本主观性的制约,只讲“历史的文本性”,规避“文本的历史性”。其结果,就是将客观性从历史叙事中完全驱逐出去,只剩下肆意妄为的虚构和想象。

正是在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蛊惑下,主观化倾向在文学的历史书写中发展为不可遏止的浊流,最终酿成对历史的致命伤害。所谓的历史题材创作,有些丝毫见不到历史的踪影,笔之所及,天马行空,纵横穿越。历史上本来没有的事,可以随意杜撰出来,确有的事,可以任意改写、涂抹、移植。用主观概念切割历史,用虚拟想象来表达他自己的历史倾向,甚至政治倾向。

有些作家惯于以文学允许虚构为托词,逃避历史客观性对文学叙事的规约。文学创作的确允许虚构,但是,“虚构”和“虚无”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行为,“虚构”不等于“虚无”,更不能成为文学消解历史的理由。从性质上说,虚构和想象都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逼真、形象地表现历史,捍卫历史本身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比如,《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三国志》相比,其中不乏虚构成分,但我们看到,无论如何虚构,它都没有超越客观历史的边界,主要事件与《三国志》相同,就连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上发挥完成的。虚构的介入,不但没有虚无历史,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那段历史,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生动文本。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才世代相传,成为经典。

文学“虚无”历史,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历史以脱离现实而存在,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无关,将历史视作可以随意消费的娱乐资源,肆意调侃、戏说、恶搞;或者将它当作表达自己特殊意图的工具,可以根据主观意图任意改写、涂抹。这种行为的危害就是,它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它构成了这个国家或民族最鲜明而深沉的精神底色。它的生成和发展,始终与历史扭结在一起,同质同构。对历史的尊重,也就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价值和信仰的尊重。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任何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历史存在中发现价值,在形象化的阐释中重新做出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本质上是“虚无”价值,是否定和解构在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时下创作界最流行的,是从所谓“还原历史”“人性发现论”出发,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重塑。其极端者,甚至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打造成正面角色,寻找所谓的人性,给予无原则的同情。在这里,对汉奸形象的颠覆只是表象,真正颠覆的,是这个形象符号所承载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怯懦、光荣与耻辱的价值判断。声称寻找历史演进和历史行为的真实内在逻辑,但他们所找到的,无非是突破民族理性底线的所谓“普适人性”。

一个民族作为稳定的共同体而存在,维系它的核心是内在的价值认同。文学“虚无”历史,以相对主义的态度从文化源头和根脉处进行拆解,剔除了彰显历史趋向、代表文明进步的文化价值。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体现的政治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是经过历史积淀和检验所形成的结论,这些结论构成了具有稳定性的价值坐标。一旦这座价值坐标被铲除夷平,也就没有了野蛮与文明、落后与进步的分野。历史付出巨大代价,经过漫长求索,才得到的基本的是非之辨、善恶之分、美丑之心,也统统混淆了界限、失去了意义。历史留下的价值遗产,成了随意践踏的瓦砾。它只能导致文化价值进一步碎片化,造成种种精神乱象,影响民族文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人们的精神世界无所附丽,形成巨大的价值空白。文学“虚无”历史,终将解构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历史是文学的丰富矿藏,为文学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和广阔书写空间。它自身固有的传奇性和内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让文学家一直对它钟爱有加。古今中外,也的确产生了一大批历史题材的经典名著。但是,以历史为表现对象,并不能先天地提升作品的品位和质量。相反,对文学而言,历史是一把双刃剑。表现得当,可以为作品增加厚重感,使之成为壮美的史诗;表现失当,则会让作品陷入轻佻、浅薄,丧失文学应有的力量。这里的决定因素就是作家的历史观,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历史。只有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深刻、清醒、客观、理性地认识历史、表现历史,文学才能在历史的书写中,展现出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


一个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情绪,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中均有表现。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其二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种人物传记、文献资料、史书典籍等等,均属此类。这种“被叙述的历史”,经过史家在一定历史观和价值观支配下的选择、提取、过滤、描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但必须注意一点,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制下的“有限主观性”。换言之,主观因素的介入在“被叙述的历史”中尽管不可避免,但也并非可以毫无限制,不能被过度放大,必须以依附和尊重历史本体为前提,最大程度地逼近客观历史本体。丧失这一点,“被叙述的”就已经不再是历史,而完全沦为了个体化的臆造和想象。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文学追随者,对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彻底怀疑和否定,认为历史不过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历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诗学,是一种“语言的虚构”。其偏误在于,第一,他们混淆了历史本体和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把历史文本等同于历史本体,用历史文本的主观性取代历史本体的客观性;第二,片面放大了历史文本主观性的合理限度,无视历史本体客观性对历史文本主观性的制约,只讲“历史的文本性”,规避“文本的历史性”。其结果,就是将客观性从历史叙事中完全驱逐出去,只剩下肆意妄为的虚构和想象。

正是在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蛊惑下,主观化倾向在文学的历史书写中发展为不可遏止的浊流,最终酿成对历史的致命伤害。所谓的历史题材创作,有些丝毫见不到历史的踪影,笔之所及,天马行空,纵横穿越。历史上本来没有的事,可以随意杜撰出来,确有的事,可以任意改写、涂抹、移植。用主观概念切割历史,用虚拟想象来表达他自己的历史倾向,甚至政治倾向。

有些作家惯于以文学允许虚构为托词,逃避历史客观性对文学叙事的规约。文学创作的确允许虚构,但是,“虚构”和“虚无”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行为,“虚构”不等于“虚无”,更不能成为文学消解历史的理由。从性质上说,虚构和想象都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逼真、形象地表现历史,捍卫历史本身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比如,《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三国志》相比,其中不乏虚构成分,但我们看到,无论如何虚构,它都没有超越客观历史的边界,主要事件与《三国志》相同,就连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上发挥完成的。虚构的介入,不但没有虚无历史,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那段历史,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生动文本。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才世代相传,成为经典。

文学“虚无”历史,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历史以脱离现实而存在,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无关,将历史视作可以随意消费的娱乐资源,肆意调侃、戏说、恶搞;或者将它当作表达自己特殊意图的工具,可以根据主观意图任意改写、涂抹。这种行为的危害就是,它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它构成了这个国家或民族最鲜明而深沉的精神底色。它的生成和发展,始终与历史扭结在一起,同质同构。对历史的尊重,也就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价值和信仰的尊重。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任何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历史存在中发现价值,在形象化的阐释中重新做出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本质上是“虚无”价值,是否定和解构在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时下创作界最流行的,是从所谓“还原历史”“人性发现论”出发,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重塑。其极端者,甚至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打造成正面角色,寻找所谓的人性,给予无原则的同情。在这里,对汉奸形象的颠覆只是表象,真正颠覆的,是这个形象符号所承载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怯懦、光荣与耻辱的价值判断。声称寻找历史演进和历史行为的真实内在逻辑,但他们所找到的,无非是突破民族理性底线的所谓“普适人性”。

一个民族作为稳定的共同体而存在,维系它的核心是内在的价值认同。文学“虚无”历史,以相对主义的态度从文化源头和根脉处进行拆解,剔除了彰显历史趋向、代表文明进步的文化价值。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体现的政治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是经过历史积淀和检验所形成的结论,这些结论构成了具有稳定性的价值坐标。一旦这座价值坐标被铲除夷平,也就没有了野蛮与文明、落后与进步的分野。历史付出巨大代价,经过漫长求索,才得到的基本的是非之辨、善恶之分、美丑之心,也统统混淆了界限、失去了意义。历史留下的价值遗产,成了随意践踏的瓦砾。它只能导致文化价值进一步碎片化,造成种种精神乱象,影响民族文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人们的精神世界无所附丽,形成巨大的价值空白。文学“虚无”历史,终将解构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历史是文学的丰富矿藏,为文学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和广阔书写空间。它自身固有的传奇性和内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让文学家一直对它钟爱有加。古今中外,也的确产生了一大批历史题材的经典名著。但是,以历史为表现对象,并不能先天地提升作品的品位和质量。相反,对文学而言,历史是一把双刃剑。表现得当,可以为作品增加厚重感,使之成为壮美的史诗;表现失当,则会让作品陷入轻佻、浅薄,丧失文学应有的力量。这里的决定因素就是作家的历史观,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历史。只有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深刻、清醒、客观、理性地认识历史、表现历史,文学才能在历史的书写中,展现出独特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

更多精彩 最新文化资讯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历史虚无 民族精神 文学创作 2014年04月09日 17:42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