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诗人李瑛:时代、生活和诗把我变成了孩子

谈创作道路:“生活营养了我,不能不写下来”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李瑛70余年坚持诗歌创作的动力是什么?诗人的回答十分简短却掷地有声:“生活营养了我,不能不写下来。”循着一首首常读常新的诗篇,李瑛探索诗美的艰辛足迹和心灵轨迹铺展开来。1943年,只有十六七岁的李瑛,寥寥数笔便写就了…

谈创作道路:“生活营养了我,不能不写下来”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李瑛70余年坚持诗歌创作的动力是什么?诗人的回答十分简短却掷地有声:“生活营养了我,不能不写下来。”循着一首首常读常新的诗篇,李瑛探索诗美的艰辛足迹和心灵轨迹铺展开来。

1943年,只有十六七岁的李瑛,寥寥数笔便写就了具有象征品格和现代写意手法的诗作《播谷鸟的故事》,可见其对生活感受的深邃和诗的敏锐;1945年,李瑛考入北大中文系,师承冯至、朱光潜、沈从文等名师大家,在校期间博览群书,为日后的诗歌创作做足了储备;1949年,他大学毕业后参军,跟随第四野战军一路南下;1951年1月,李瑛作为总政工作组成员赴朝鲜战场,期间写下了《血火朝鲜》《战场上的节日》等作品;1958年春天,李瑛深入到福建前线部队,和战士们生活了8个月,他回忆那段时光:“在那里,过去曾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变得具体起来,特别是我和战友们一起担负着祖国的信任,经历着共同的欢乐和悲伤”;1959年到1962年,李瑛开始深入到祖国各地,北国长城、内蒙牧场、天山雪线、东南海岸、南方边陲都遍布了他的足迹,他以拿枪的姿态执笔,用诗来歌唱站岗、巡逻、紧急集合的战士的生活……

“我这一辈子,虽然没有太多在火线直接作战的经历,但也赶上了解放战争的尾巴,又到了严酷惨烈的抗美援朝战场,以及之后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我跟战士们一块儿生活,身临战场,看着他们倒在枪林弹雨之中……这些震撼人心的事情逼迫你不得不用笔写下来。”说起这些往事时,眼角泛起泪光的李瑛释然地说:“我这一辈子的生命是充实的。”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我们身边轰轰烈烈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比丰富、无比生动活泼、自然质朴的东西,在时间和人们生活的褶皱里隐藏着那么多闪光的深刻美好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诗。”李瑛告诉记者,“见到过一个饱经磨难的古老民族奋起推翻旧世界的悲壮场面,看到过火线上战士即将投入殊死厮杀的动人心魄的豪情,我怎能不思考:在大时代里,个人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是怎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70余年的创作生涯,李瑛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和思考,他总说自己由于本职工作的繁重,业余很少有完整的时间写小说、写剧本,只能写些字数较少的诗,抄写起来也比较方便,但他那一句“我这一辈子就是一首诗”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谈诗学主张:“诗人属于时代,诗歌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和生活”

李瑛始终坚持“诗人属于时代”的诗歌美学,他提出“诗是时代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诗人属于他的民族、他的国家和他的人民”,意在强调诗人庄严、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他深谙文学创作,就是要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时代;他珍惜诗人这份荣誉,所以他主张诗歌要贴近时代、忠于生活,而选择做诗人就应该做一个哲学、文学、美学兼修的学者型诗人。

在采访中,李瑛十分强调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我曾处在血与火的年代,它直接作用于我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成熟。有无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它不能不激起你要来反映这个火热的年代。”李瑛的作品总能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生动记录社会生活的壮丽图景,但他的诗作不是一般化地反映生活表象,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地洞见和把握时代进步的先声,因而能够直达繁复生活的本质。

在李瑛的标准里,优秀的诗歌一是要有思想的深度,“我不认为诗歌是用来‘玩’的、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写一些个人琐屑的小感伤和小欢乐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这恐怕是不能有益于广大读者和这个世界的。”二是要有时代气息,他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怀有崇高的理想,一个诗人应该时刻关心时代的变化,真正伟大的作品,应该与时代、与人民群众的脉搏是相通的。”三是要“美”,李瑛敬畏诗歌,他极为重视诗歌的美学意识和美学品格,他认为诗一定要表现美,追求生动的意象、精巧的构思、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他把诗人比作是以创造“美”为自己职业的人,即诗人应该是“美”的创造者。

谈到当下诗歌创作,李瑛则寄希望于年轻的诗人朋友,要多读书,多思考,以严谨的态度、大胆的探索创作出更多能够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提升读者思想感情的诗歌。

离休之后的李瑛,谢绝了太多的社会活动和浮泛的应酬,以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和思考。如今虽已年近九旬,但他近期的诗作让人深深感到他仍才思敏捷,激情不减,他的心灵是开放的,视野是开阔的,这真是一个奇迹。

谈新作特色:“时代、生活和诗把我变成了孩子”

“只说在以各自不同的生活/让春天充满梦和渴望/为创造一个共同的美的世界/把蓬勃的未来交给希望。”翻开诗集的第一篇便是《春天》,诗人似有意而为之。李瑛的诗是他的生命之歌,诗行里激荡着青春式的呐喊和对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渴望。细细品读“春水小集”“红樱桃小集”“白鹭小集”“野草小集”等7章,无不洋溢着一如既往的理想和浪漫色彩,延续着一股积极向上、富于活力的力量。

在诗集《比一滴水更年轻》的《序》中,李瑛这样写道:“这就是我多年来所做的探索。”他在探索什么?多年的创作经历,让诗人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哲学、文学和美学领域。他的诗常常以细微的事物观察来透视时代和人生,虽是“小我”的姿态,却有“大我”的情怀。正如他所说:“一件作品若能跳出‘自我’,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而复归于人生世界的整体,着眼于追求超功利的境界,追求审美理想和某种深刻的哲思、自由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达到情与景交汇、意与境相融的美学境界,才是上乘。”李瑛认为,每件作品的意境,都来自于作者的思想、性情、襟抱,人生境界的高低,最终决定其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

从这本诗集不难读出李瑛的探索,一水一石,隐含天地间生命的顽强和静穆;一草一木,历数时空往复的流转,阅尽风雨中的飘零与生机。每首诗都能传达出一种思想的内涵,并营造了一种特有的韵味。在构思和艺术处理上,他借鉴西方多种流派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东方美学的境界之中;语言上天然、节制、简洁、生动。大与小、虚与实、浓与淡、秀与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彰显了李瑛更为看重诗作深刻的艺术表现力与容量、率真与灵动以及韵律与节奏的和谐之美。

“当手杖/成为我世界的一部分/我却比一滴水更年轻/因为这个时代/因为我的祖国。”感召于时代沸腾的生活和日新月异的现实,李瑛始终处于无比的憧憬、激动和感奋中。不只这一首诗,诗集中的所有诗都在讲述着李瑛《比一滴水更年轻》的心境,“想起年轻时我渴望的一切,今天都已变成现实,我更坚信未来在我们手中必将有更多奇迹发生。”李瑛说,“时代、生活和诗把我变成了孩子,我便把这首诗的题名作了这本诗集的名字。”

结束了和记者的对话,李瑛移步书房。他在自己刚刚出版的新作《比一滴水更年轻》的扉页上,写下:“读诗可以使你生活得聪明而勇敢。”不像一粒沙那么古老,但比一滴水更年轻,楼下的白玉兰似乎也开得更旺盛了。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李瑛 诗歌创作 2014年04月03日 09:2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