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阎连科:在俗世中做人 尽量不做世俗人

没有尊严的活着自古至今,在中国,对于有的人来说,穿衣、走路、吃饭、喝茶,哪怕吐痰后用的卫生纸,都必须体现出他高贵的尊严来。他们和当年托尔斯泰笔下众多的人物们,大体在生活上如出一辙。但对于另外一种人,住房、工作、就业、婚姻、生死,这么尖锐、悠长的命运大事,却是随意的、无奈的,不能…



没有尊严的活着

自古至今,在中国,对于有的人来说,穿衣、走路、吃饭、喝茶,哪怕吐痰后用的卫生纸,都必须体现出他高贵的尊严来。他们和当年托尔斯泰笔下众多的人物们,大体在生活上如出一辙。但对于另外一种人,住房、工作、就业、婚姻、生死,这么尖锐、悠长的命运大事,却是随意的、无奈的,不能含有尊严的,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们,契诃夫笔下的公务员,巴尔扎克笔下那种为金钱着迷的巴黎市民们。

人,总是要在没有尊严的生活中为活着的尊严而努力,这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基本心愿。这些普通、基本的心愿,一个累加一个,就构成了人类的理想。《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个驼背畸人卡西莫多,他活得那么卑微,却那么又有做人的尊严,因此这个人物震撼、感动了众多世界的读者和观众。

在人类社会中,就有尊严地活着和没有尊严地活着这个问题,在十九世纪的文学中,似乎比二十世纪的文学探讨得更为深刻和丰富。二十世纪文学,更多的探讨了个体存在之本身。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十九世纪人活着的尊严探讨的深化;另一方面,因为这个问题到二十世纪的文学中,变得过分抽象与哲学化,慢慢的,离读者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了。比如卡夫卡笔下的约瑟夫·K;加谬笔下的局外人和很多更注重小说形式意识的作家之创作,甚至到后来,会因此产生一些“观念小说。”作家为了观念、理念、甚或概念而创作。如个体存在这一点,中国文学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有过有意义的尝试和实践。之后文学就又回到了人和人的具体生活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种哲学观念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中国作家都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中国人的生活是具体的、日常的、物质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主要建立在具体的物质基础上。

“饱食思淫欲”,这是中国古人对中国人生活原则的高度概括,吃饱之后,想的是男女之事,男女之情,而不是“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抽象哲学。中国人、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那么注重“个人”与“精神”,而他们更在意、追求的是物质——如金钱、美食、女人等等。这就决定了千百年来我们生活的物质性而非人的尊严性。

没有尊严的活着——这是中国百姓的一个生存现实。因此,我们的文学作品,也就大都是以各种文学样式呈现着中国人的没有尊严的生活,而非人的那种有尊严的生活。生活是这个样子,文学的呈现也是这个样子。中国式的现实主义,总是说文学形象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这一点,作家们终于齐心协力与这种文学的口号,做了共同的抵抗。就现实而言,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每个人都在没有尊严的活着,穷人和富人,权贵和百姓,都生活在缺少人的尊严的现实中。穷人与百姓,在为油盐醤醋活着时,是什么人的权利都不要去谈的。所谓人权,就是吃饱后的口水。而那些今天在中国商业时代富了起来的人,开豪车、住别墅,用秘书(常常那个女秘书或者女司机,就是和他关系暧昧的人),活得山高水长,有头有脸,可他却见了一个科长、处长或局长,都必须恭敬三分、矮人三分,乃至于点头哈腰。为什么?因为你的钱是通过权力挣来的。是权力奉赠你的人生之大礼。在今天中国社会中,商业、工业不和权力相结合,那就没有赢利、资本和资本的再积累。

今天的中国,法律不是人的尊严之根本,而是权力是一切人的尊严之根本,之保证。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就等同于过一种有权力的生活。为什么对权力的崇拜和批判,会成为几乎所有中国作家——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有名的、无名的,即所有、所有作家的共同的主题?问题就在这儿。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作家,可以像中国作家这样在写作中痴迷于对权力的认识和描写。没有一个没有写过权力的作家,这就是当今中国文学的一个现状。为什么会有如此密集、普遍的描写权力在文学中之于人的爱和恨?就是权力成了今天中国所有人尊严的保障和杀器。这也包括那些有权力的人。中国最真理的笑话是:“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我见过一个市长,他去了一趟省里,回来很感慨地说:“妈的,我活得连百姓都不如,省长骂我就像骂孙子。”还遇到一个某省的省级干部,到北京为了工作去送礼,等在一个更高级的干部家门口,和门口那警卫员点头哈腰,套近乎说话,就像一个农民见了县长样,无非是想知道更高级的干部在不在家,几点回家。当门卫对他训斥之后,他回到宾馆把带来的昂贵重礼摔在地毯上,骂着说:“妈的,我怎么这么没出息,连他妈一个农民都不如!”可他哪里知道,农民去找村长和乡长,也是要和他一样受尽屈辱的。当然,这样说不等于那些高官的高官就在权力面前更有尊严了。权力是一个循环链,当那些高官见了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人见了美国总统,美国总统见了那些可以左右他选票和声誉的人,都有着在他看来有伤他尊严的人和事。无非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权力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权力就等于一切。在这个国家的体制里,当权力成为人的尊严的根本保障和杀器时,权力就成了所有人尊严的陷阱和火坑。

一句话,没有谁可以在现实面前有尊严地活着和生活。这就是今天中国的现实和事实,唯一和必然。过一种没有尊严的生活在中国不仅是普遍的、绝大多数的,而且是命定的、无可逃避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因此,这就又扯出了下一个问题来。

认同世俗的生活

当一个人没有做人的权利、又希望在世俗生活中获得那么一点点活着的尊严时,他必定会认同世俗的生活,心甘情愿地去过一种世俗的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在昭然天下的现实中,认同世俗的生活,对于知识分子和许多作家来说,这是一种自觉而必然的选择。

首先,知识分子和作家们,他们认为世界本身是世俗的,占百分之九十人口的中国农民几乎是俗不可耐的。他们无知、短视、自私、而又充满可笑的欲望。鲁迅说:可笑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他在说谁呢?他在说整个中国的农民和当时社会的芸芸众生们。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谁比鲁迅更深刻,也没有谁比鲁迅更尖刻,对普通人或说没有读过书或读书不多的人,鲁迅是那么不予理解和宽容,从骨子里就认定他们是世俗的、庸俗的、俗不可耐又无药救治的。这个认识成为一种观念的传统,被知识分子继承下来了,他们相信农民天生就是世俗的,低俗的。

那么,对于商家与权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方面我们的先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做官,要过“黄金屋”般的有钱而富贵的日子;另一方面,又从骨子里清高、气节,睥睨这样的生活和人生。但无论怎样,他们认定官商本也是庸俗的、世俗的,可又是大家人人向往的。当工、农、商都成为世俗中人时,那就剩下“学”——知识分子了。因此,世界本就是庸俗的,知识分子也自然应该认同这种俗,于是就认同世俗生活了。告诉你们一件想不到的事,我所认识一个中国名教授,口才、文采都很好,站在讲台上,几乎所有的女孩都会喜欢他,可走下讲台后,几乎所有的女孩都怕他——因为走下讲台,他喜欢所有的女孩、女学生。这位名教授,知识分子,走遍中国南北,每到一处都是白天讲学,夜间去洗脚屋、按摩室里找小姐。在和小姐欢乐的过程中,他又总是非常真诚地要劝小姐们好好读书、重新做人——做一个有意义和纯洁的人。当然,在和小姐分手告别时,他也总是想要小姐少收他些钱,小姐不同意他苦口婆心的劝解可以因为高尚而抵去嫖资时,他又骂婊子就是婊子,终归是世界上最为下贱的人。像这样分裂、滑稽的教授读书人,在知识分子中并不是个案和少数,而是相当多。有相当普遍性。我说他们是世俗生活中的欢乐派和说教派,是世俗生活中最典型的俗者和知识分子。

今天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我们怎么还能期望那些工农兵?

话题回到写作上来。作家作为知识分子中的成员,对世俗的认同,本又觉得就是应该的,如同诗人、画家、艺术家,他们在女性面前的浪荡,会被他们自己和许多人认为这是上帝赋予艺术家的权利。不浪荡还叫什么艺术家?而作家认同世俗的生活,这也是上帝赋予作家的权利,因为在中国文学中,小说自古就是瓦栏勾市之物,故事为市井百姓之说。认为文学的来源——即世俗的生活。既然小说为瓦栏勾市之物,为世俗生活之品,那么,它的创作者,又如何可以不熟悉世俗的生活呢?如何可以不认同世俗的生活呢?如何可以不参与世俗的生活呢?如何可以自己不去世俗呢?

现在,中国作家抄写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了一个文学事件。世界上凡是关心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人,大都关心这件事情。尽管这个话题谁都觉得说得太多了,说得俗烂了,但随着莫言的获奖,这个话题又再次热起来。我对此的理解,这也就是作家们在对世俗生活的认同、参与之后的一次漫不经心,如同农民们认为一切的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不仅会把落在土地中的粮粒捡起来,也会不假思索地把落在肮脏灰土中的粮粒捡起来。我们当然要尊重那些清醒拒绝抄写的人,但我们似乎也要理解那些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抄写的人——因为我们过的是没有尊严的生活!我们想要有做人的尊严,就要认同世俗的生活。认同世俗的生活,就必须认同权利、接近和靠近权利,并最终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权利和荣誉,这就是中国作家的一种选择和无奈。

总在说别人,来说说我自己吧。

我没有抄写毛在延安那篇著名的讲话,但这并不等于你阎就比别人有更高的气节和觉悟,并不等于你不认同于世俗的生活。别人都是世俗中的尘灰和柴草,而你是世俗中的鲜花和灵芝,是郑板桥画的可值天价的气节竹。不是这样。完全不是这样!我也是世俗的,也是在许多方面认同世俗的并相当世俗的。比如说,我年轻时候在部队,所谓军官到相当于科长、处长的职务时,几乎每次探亲回家,都要拿着烟酒到我们村长家里坐一坐。村长按中国的行政级别,就是部队的班长那一级。部队上很多班长回到农村就当了村长、村支书。可村长手里的权利有时候比团长、处长的还要大,他管着一个村几百、上千乃至几千口人的人生与命运。而我的父母、哥嫂和兄弟姐妹们,都被他管束着,你们说我能不给村长敬烟敬酒吗?这种行为是什么?就是认同世俗的生活。想要有尊严地活着,首先就要没有尊严地生活。到今天,我五十几岁了,我们村的村长是个年轻人,我一回老家,村长还会传话说:“让连科到我家里坐一坐”。那么,我就只能主动到他家里“坐坐”了。这是一件小事情,下边说件大的吧。现在,你是作家了,年过半百了,有人说阎连科,给你个县长、局长、厅长你干不干?县长、局长和厅长,我可能真的不去干。你不愿去向权利低头,你不会去受那当官的罪。可给你一个中国的文化部长呢?中宣部长呢?你能扛住不受这权利的诱惑吗?我说我能扛住那是说大话,是虚伪和虚假,是你知道这件事情不会发生在你头上。扛不住,你就必然会向权利认同与低头;在因权利而尊严的陷阱里自救和他救,自保和他保。我不是屈原那样的人,我心里知道我哪里庸俗和多庸俗。充其量说,我也就是在世俗的生活中,因为年龄、经历、命运和经验,多少知道世俗的深浅,有一点清醒和理性。但说道底,我也是一个世俗的人,也是一个认同世俗生活的人。

这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了——

在俗世中做人,而尽量不做世俗的人。

说到底,我们是人。我们想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一切都被权利统管的现实中,要在俗世中做人,要尽力不做世俗的人,我们如果不能百分百地做到,还是可以做到一部分或相当一部分。我有一个叔伯哥,他有过一件事情成为了我终生行为的镜子。农村的家庭,因为孩子渐多,年龄渐大,成家分家是都需要房子的。需要分家盖房,就需要宅基地——在中国,个人是没有土地的。所有的土地都是国家的。你盖房、你种地,都要拜求国家的政府和那些有权力的人。“农民是土地的主人”。这句话在中国就是一个屁。是空谈,是虚构,是站不住脚的谎言——说我的这个叔伯哥,他是反抗计划生育的英雄,生了很多孩子,家里房子住不下,要划宅基地,那就需要不断地给村长家里去送礼、送礼、再送礼。我这个叔伯哥,他就坚决不去送。宁可不划宅基地,也坚决不送礼——这不是他小气,就是一个倔。他不相信世道和人心,会黑到暗无天日的那一步。他就这么坚持了十几年,一家五、六口人,住在很小的屋子里,孩子大了无法结婚,直到全村人都觉得不给他划宅基地说不过去时,村委会才给他划了一块风水、出路都不太好的宅基地。因此,他相信世道人心没有坏到没有天窗、没有门户那一步——你不是最终还是给我划了宅基地?——这多少有些阿Q的胜利法。但我这个哥,却让我觉得他越来越值得我去尊敬了。觉得性格中不光是一个倔,还有着做人的尊严在里边。现在,我就经常以我这个哥哥为榜样、为镜子。一方面,认同俗世的生活,努力理解和亲爱俗世的生活,努力理解和亲爱俗世中的一切人。甘地有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我的敌人!”还在中国蹲监狱的刘晓波,也不断地在说这句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我的敌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人才有的信仰和灵魂。那么,他们在为自由而奋斗中的对方、对手——敌人是谁呢?是种族、阶级和权利!从这个角度去说,我们做为一个作家——永生都在探讨人的灵魂的人,就要在世俗中做一个理解一切的人;爱一切人的人。我们可以没有信仰,但不能没有作为人的信誉;可以找不到真理,但不能失掉寻找的真诚;没有能力在所处的环境中抗争一些事情,但可以在这个恶劣、庸俗的环境中坚决不去谋合一些事情。不能说话,可以沉默。宁可在沉默中站在路边,也不在鲜花和掌声中走在路的中央。可以做不到这些,但不能不去努力这些。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是一个有尊严或有些尊严的人。不然,我们真的就沦为阿Q、华老栓、契珂夫和巴尔扎克笔下的公务员,沦为《审判》中的约瑟夫-k和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做不到抵抗一切,努力做到不附和一些的人,这是多么低的标准,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有这样的想法,都努力去试一试,那么,我们的现实,我们在现实中写作的人,我想我们就多少会有些做人的尊严了。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庄严的写作。

庄严的写作是个大题目,今天在这儿,我们就大题小做了,细粮粗做了。在作家的生活和写作里,庄严的生活是一件事,庄严的写作有时候是另外一件事。从传记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生活相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更为严肃的、庄严的,但他们的写作却是同样庄严、严肃的。如果从他们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去分析,我甚至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还更为庄严些。看卡夫卡的传记,卡夫卡在他的生活里是平凡的,甚至也是世俗的,但卡夫卡作品中对人的那种庄严性,却是其它作家无法比拟的。英国作家毛姆,其生活之庸俗,常常是街头的笑谈,但他作品中包涵的庄严性,却是不可否认的。最好的例子是大仲马和小仲马,这对父子,他们到底谁的写作好?没有可比性。但把《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和《茶花女》放在一起时,当然《茶花女》是更为庄严的。回到中国作家的写作上来,就是说,求不得庄重的生活,但可求庄重的写作。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可以是庸俗的,但我们的写作是可以庄严的,也必须庄严的。不能有尊严地活着,但可以有尊严的写作。有尊严的写作,是作家之所以还为作家唯一的基石。当我们的写作失去这份独立、庄严时,那我们的写作就不叫写作了,而叫工作了。是为了吃饱和穿暖,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一种工作了。

一句话,就是可以世俗地活着,但一定要庄严地写作。

庄严地写作,在这里有几个意思:1、对文学自身的庄严性。中国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得不把文学和生活分开来。在生活中,为了活着,我们不能脱俗,但在写作中是可以脱俗的。是可以庄严起来的。略萨曾经去参与总统竞选,曾经差一点当上秘鲁的总统,他对权利、政治的着迷与爱,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要说俗,这也许是大俗,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文学的信仰和爱,丝毫没有影响他对文学庄严的理解和写作。捷克作家哈维尔,你说他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改变了捷克这个国家的方向和命运;他对政治、权利的参与,就作家而言,谁都没有他参与得深。可我们来看中国“内部版”的《哈维尔文集》,作为一个作家,他的庄严性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让我们汗颜和自卑,都想自己朝自己脸上打耳光。这说的是在世俗的生活中作家对文学自身的庄严性。2、说的是对世俗生活庄严的认识。从世俗中写出庄严来,而不是在俗世写出世俗来。这一点,契珂夫堪称典范,他笔下的小人物们,各个生活都是庸俗的,但契珂夫却全都写出了一种庄严性。《羊脂球》中那些貌似尊严的人,各个都活得都具有庄严性,只有羊脂球是俗烂的,可莫泊桑却在这幅图景中,写出了最俗人的庄严来。20世纪的文学,对人的理解更为自我和根本,因此文学的庄严性也更为突出和显现。在世俗的生活中写人的庄严性,成为了一个世纪的主题和传统。3、我们如何庄严地写作。庄严地写作,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自觉的选择。必须承认,一个生活没有那么严肃、庄严的人,照样能写出庄严的作品来。一个庄严生活的人,反倒不一定。这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方式并不决定一部作品的庄严性。作品的庄严性取决于他对文学的认识和他的文学观,而不取决于他的生活观和人生观。但也许得承认,庄严生活的人,更易写出庄严的作品来。更可以持久地写出庄严的作品来。鲁迅一生的生活都是相对严肃、庄严的,所以他终生的创作也必就都是庄严的。而郭沫若在这方面恰可为另外的典范,那就是他早期的诗和剧的创作毫无疑问都是庄严的,而后期的创作,就失去了庄严性,甚至不仅是媚俗的,而且是滑稽的。为什么?生活使然。人生观和世界观使然。当郭的人生失去人的庄严、只有对权利的附和膜拜时,他就写不出庄严的作品了,无法进行庄严的创作了。这就是说,庄严的写作,不一定必须来自于作家个人庄严的生活;但终生书写庄严的作品,还是需要你在生活中终生不渝的人生态度和文学态度的庄严性。

中国是一个口号的大国,在这儿,请允许我写出几句反口号的口号来:认同世俗的生活,在世俗中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俗世中活着,而不进行世俗的写作;不苛求他人写作的严肃性,但一定要追求自己写作的庄严性。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阎连科 俗世 世俗 2014年03月28日 10:18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