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出版社主办的“手塚治虫:拓荒者与手艺人”主题活动20日举行,教授、翻译家施小炜,学者止庵,以及日本文化杂志《知日》主编苏静等嘉宾们对手塚治虫充满敬意,由他,更是聊起了日本文化中的职人精神。
被誉为“漫画之神”的手塚治虫(1928年11月3日-1989年2月9日)是日本的漫画家、动画制作人、医学博士,原名手塚治。
他在1947年以漫画《新宝岛》奠定了日本漫画的叙述方式,创立了日本漫画意识形态。1952年作品《铁臂阿童木》轰动日本,1953年的《缎带骑士》则是公认的世界第一部少女漫画。
在新星出版社的新书《我的父亲手塚治虫》中,这一代漫画大师的形象在他长子手塚真的笔下得到真实的呈现。书中更是收录了此前从未披露过的私人照片,和关于手塚治虫的独家珍贵回忆。
现场嘉宾纷纷向漫画之神手塚治虫致敬。主讲嘉宾止庵、施小炜、苏静都并非来自漫画界,对谈主题由日本文化中的职人精神展开。
日本研究学者止庵说:“职人精神根植于每个日本人心里的,他们的乐业观念不仅在手塚治虫、村上春树或者小津安二郎那样神一样的人物身上,在一个卖菜的普通女人身上更加闪耀。今天中国的情况是看上去每个人都厌烦自己的职业,这是我们该向他们学习的。”
施小炜回忆他在日本旅居多年之后,去巴黎的旅行。他吃到一顿法餐,却没有日本人做的法餐好吃。“这些厨师都会去法国学习,他们称为修行。然后回日本开饭馆继续钻研。这就是普通人的职人精神。在我们的观念里,会把觉得这些神一样的人物都是艺术家,但日本人会觉得他们自己手艺人。
国家对于手艺人的最高奖赏是“人间国宝”的称呼。如果中国的政府也可以鼓励手艺人,我想我们的手艺人也会活得更好。”
《我的父亲手塚治虫》的作家手塚真也有着很多烦恼—缺少来自父亲的关爱,父亲之名带来的巨大压力等。
手塚治虫一心扑在事业上,但他的心中又装着每一位家庭成员,即使摆在第一位的是工作,但无论如何也会时不时地表现出他的温柔与体贴。即使作为儿子的作者在书中稍显夸张的描述他、评价他,似乎也并不过分,因为作者是手塚治虫最亲近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