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冯雪梅:被痛恨的思想同样自由

人们至今也不清楚霍姆斯大法官为何改变了初衷。对于一个曾经三次负伤的联邦老兵而言,霍姆斯对军队及战友的热爱,足以让他对任何反战言论保持警觉。他也确实这么做了,在前三次的审判中,他都赞同惩罚“不当”言论,可是这一次,他却写下了反对意见——不支持对“反战者”的有罪判决。少数派的意见并…

人们至今也不清楚霍姆斯大法官为何改变了初衷。

对于一个曾经三次负伤的联邦老兵而言,霍姆斯对军队及战友的热爱,足以让他对任何反战言论保持警觉。他也确实这么做了,在前三次的审判中,他都赞同惩罚“不当”言论,可是这一次,他却写下了反对意见——不支持对“反战者”的有罪判决。

少数派的意见并不足以改变审判结果,霍姆斯的深远影响在于,他确立了判断某个言论是否有害的标准——“迫在眉睫”和“刻不容缓”。“国会不得立法……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核心内容,而美国最高法院真正启动它来支持言论自由,却是一战时期。

战争期间的美国,鹰派政府占据主流,任何反战言论都受到限制。威尔逊总统敦促国会迅速通过了《反间谍法案》(1917年),法官指示陪审团,只要发现被告的言辞“不忠诚”,即可治罪。不少德裔人改名换姓,连德国泡菜也改称“自由卷心菜”。

1919年3月,最高法院同时审结了三起涉及《反间谍法案》的案件,大法官们一致通过了霍姆斯撰写的判决意见——这些判决都认定违反《反间谍法案》就构成犯罪,即,任何人不得“恶意煽动或试图煽动不服从、不忠诚、叛变或拒绝执勤”,不得“恶意阻碍美国的征兵或服役”。

8个月后,最高法院审理第四起《反间谍法案》的案件,霍姆斯大法官却“翻牌”了。在他看来,那些反对总统出兵苏俄的传单“不过是卑微可怜、微不足道的小打小闹”,“没有人这样认为:仅仅一个无名小辈鬼鬼祟祟地发布了一份愚蠢的传单,就会造成任何迫在眉睫的危险,或者其言论就会阻止政府的军火生产……”

霍姆斯说,他并不怀疑此前三起涉及《反间谍法案》案件判决的正确性,合众国有权“惩罚那些制造或者意图制造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从而将引发迫在眉睫的危险后果的言论”。而散发反战传单,显然不在此之列。

尽管对“大法官为什么改变了看法?”一直争议不休,“刻不容缓”和“迫在眉睫”却拓宽了言论自由的边界,并且为此后的判决,提供了先例。可这并不意味着言论绝对自由,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宪法条文与具体案例之间,时常处于微妙的平衡中。

比如,不存在即刻危险的言论可以被容忍,如果这些言论伤害了其他人,怎么办?两年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宣判了一起“言论自由“的案件,就再次引发了有关自由边界的价值冲突。

案件起源于一场葬礼。斯奈德的儿子在海军陆战队服役,不幸在伊拉克战场阵亡。举行葬礼的当天,反同性恋的教会组织举行示威游行,他们打着相当令人反感的标语,声讨军方对同性恋行为的过度宽容。

当晚,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斯奈德,在电视里看到了令人心碎的画面——那场在葬礼举行时的示威游行,“上帝仇恨同性恋”、“感谢上帝、弄死士兵”之类的标语,深深刺痛了一位丧子老父。

此案争议的焦点,并不在同性恋是否合法,而是言论自由如何确定。最终的投票结果是8:1,法院判定持极端言论的教会胜诉。罗伯茨大法官执笔判决意见,他写道:“……本案中,某些言论给死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痛苦。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为安抚他人伤痛,而令言者有罪。”“为了确保政府不压制公共讨论,即使是伤家公众感情的言论,也应当加以保护。”

虽然反对意见一针见血:“凭什么言论自由与公民情感冲突时,一定是前者优先?”“可法官们依然要保护“讨论公共事务”的自由。这是自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之后,最高法院一直坚持的基本立场。

1960年3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反种族歧视的广告,批评南部地区的警方打压民权人士和示威学生。由于把关不严,广告的部分细节失实。蒙马利市的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起诉《纽约时报》,要求巨额赔偿。

两次败诉之后,《纽约时报》上诉至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们一致同意驳回下级法院的裁判。判决意见中,他们强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限制……它很可能包含了对政府和官员的激烈、刻薄、甚至尖锐的攻击”,除非媒体蓄意造假或罔顾事实,官员不得提起诽谤诉讼。

作为言论自由的经典案例,“沙利文案”此后屡次被提及。法学教授、《纽约时报》的特约撰稿人安东尼·刘易斯,专门出版了有关此案的著作,中文版颇有意味地将其译为《批评官员的尺度》。老新闻人刘易斯的过人之处,不只在于他对“沙利文案”客观、详细而又引人入胜的描写,更在于其对“言论自由”的反思。刘易斯不是绝对自由的鼓吹者,相反,他对媒体权力的扩张持审慎态度,因为“媒体并非永远扮演正面角色,他们偶尔也会作恶”。

在随后的著作《言论的边界》中,刘易斯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宪法第一修正案及“言论自由”的思考。他认为,“第一修正案承诺的言论和出版自由,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是内在的;不仅是表达的自由,更是思想的自由”。一个自由社会中的公民,要有足够的勇气听取各种意见,“不仅包括不受欢迎的政治言论,而且包括科学与文学领域的新奇、甚至令人震惊的观点”。

要知道,“那些被我们被痛恨的思想,同样自由”。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冯雪梅 思想 自由 2014年03月26日 17:51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