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艺术品只属于聪慧而多情之人吗?

艺术的门槛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变高了。假如你看不懂一幅画、一部电影,或者听不懂一段音乐,你可千万别跟人家说,即便可能这幅画、这部电影或者这段音乐真的很差,抑或根本算不上什么艺术品,否则你是有“原罪”的。“现在文盲少了,但艺盲实在是太多。摆脱文盲需要学习……面对他的作品,你需要不断…

艺术的门槛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变高了。

假如你看不懂一幅画、一部电影,或者听不懂一段音乐,你可千万别跟人家说,即便可能这幅画、这部电影或者这段音乐真的很差,抑或根本算不上什么艺术品,否则你是有“原罪”的。

“现在文盲少了,但艺盲实在是太多。摆脱文盲需要学习……面对他的作品,你需要不断地观看、比较、学习,才能够让自己从艺盲变成艺术的欣赏者,就像你需要不停地识字,才能看得懂好的著作一样。”说这话的是一位美术评论家,该言出自《北京青年报》2014年2月18日文艺评论《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假如你不是一个聪慧并且多情的人,你也最好不要谈论艺术,因为在个别艺术评论者看来,“艺术品只属于部分聪慧而多情之人”。此言出自《北京青年报》2014年2月25日文艺评论《艺术品属于部分聪慧而多情之人》。

坦率地说,无论“艺盲论”还是“艺术品属于部分人论”,都是在抬高艺术产品制造者和艺术品的地位。事实上,这样的观念并非为美术界所独有,在电影、戏剧、电视剧等各艺术圈内都有类似的说法和观念。

但是这样的观念,是把艺术送上了神坛,还是把它送到了祭坛?

尽管绝大部分的艺术史都是记录艺术家、艺术创作以及艺术品的历史,但是任何艺术史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艺术是一个系统,它由艺术创作、艺术品和艺术接受三部分组成。艺术作品是媒介,艺术家和受众通过艺术品来进行思想的隔空交流。但必须要说的是,艺术家和受众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他们对于艺术本身的需求和目的也都是不一样的——艺术家是靠艺术吃饭的,但是对于普通受众来说,艺术不能当饭吃。

“艺盲论”和“艺术品属于部分人论”都忽视了一点,即人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不是被动地接受、被艺术家牵着走,而是主动的、依据自己对美的需求、对艺术的需求去进行选择。当一个非艺术专业背景的观众走进艺术馆的时候,他不会抱着学习艺术史的目的,他只可能是觉得“我想休闲一下”,或者他的确是慕张大千之名而去的:那么贵的画得什么样?而这个人可能是一位老师、一位公务员、一位学者、一位商人、一位“屌丝”……遗憾的是张大千没有在他的画上规定观赏者的职业、学历、年龄,是否懂国画,而他的伟大也就在于他的作品是给所有人看的,想必他也有这样一种自信:我的画绝大部分人能看懂,能够给予观者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难道美感和精神愉悦不是艺术的首要功能吗?难道观众去欣赏艺术品首先不是为了精神愉悦吗?请不要把老百姓的精神愉悦看做是低俗的,实际上在自媒体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几乎每个人对于今天的社会都是有着自己理解的,而这些思想经过多媒体的交流与融汇,回到了原有的主人那里,于是这些思想就不再是简单的、极端的、片面的。

而这些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美的认识、对艺术作品的选择和理解——即便他们不知道艺术发展的历史,即便他们不喜欢在星巴克里拿着一杯拿铁,翘着兰花指,毫无边际地谈论着艺术家的性取向,他们也知道哪些艺术作品是他们喜爱的、需要的,能够愉悦精神、成为他们与艺术创作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媒介的。

也许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艺术这个大系统里,艺术家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里,艺术工作者一定要想想为什么大众不去艺术馆,不去看那些作品,未必是他们不懂,也许那些艺术馆里陈列的真的不是艺术品。

我们今天的艺术家以及艺术评论者和研究者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吗?为什么你们所认为的艺术精品在受众者眼里却只是个廉价品?

也许,当圈子里的人把眼光只盯在圈子里的时候,圈子就变成了“圈”。


(文化责编:彭丹丹 )
标签:艺术品 艺术评论者 艺术家 2014年03月22日 10:0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