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中国媒体如何在突发事件中脱颖而出

马航客机失联,中国媒体中枪。普遍说法是中国媒体在国际新闻战中惨败,被打回了原形。这种批评与近几年来中国传媒界内部的一些微妙变化有关。几点分析如下。一、批评国内媒体表现是因为“原以为你能行”批评声音基本来自国内,国外甚少。国外本来就认为这很正常,本来就没抱期待从中国媒体获得什么信…

马航客机失联,中国媒体中枪。普遍说法是中国媒体在国际新闻战中惨败,被打回了原形。这种批评与近几年来中国传媒界内部的一些微妙变化有关。几点分析如下。

一、批评国内媒体表现是因为“原以为你能行”

批评声音基本来自国内,国外甚少。国外本来就认为这很正常,本来就没抱期待从中国媒体获得什么信息。而国内的这一波反思,实际上含有一层“原以为你能行”的意思,所以才有“打回原形”的说法。

近年来,中国传媒界内部对西方顶级媒体的态度实际在发生微妙变化。

20年前,态度基本是仰视,视《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BBC等为师父师爷级的学习对象。

最近10年,随着报道题材的突破和专业技术的精进,中国媒体人觉得西方顶级媒体也并非不可企及。尤其关于中国的报道,中国媒体人越来越觉得西方媒体做得往往肤浅,事情说不透。国内题材的同题操作,我们不落下风,时有胜出。这背后当然也夹杂着大国崛起“中国理应有自己的《纽约时报》”这样一类自我暗示。

二、中国媒体以尺度、空间为借口回避与国际同行的差距

国外媒体关于中国的一些突破性报道,比如获普利策奖的中国司法报道,比如高层官员家族腐败的调查,比如王立军逃馆事件中关键信息的披露,很多时候被中国同行以尺度、空间为借口回避了它们背后的技术含量和人脉实力。

一位调查记者说,《纽约客》欧逸文的文字很牛,但中国也有李海鹏、许知远;《纽约时报》的张大卫调查很牛,但中国媒体一旦有机会也有扒周老虎的表现;水门事件报道背后站着格雷厄姆老太太,中国一系列批评报道背后也有一个“最危险的女人”舒立老太太。

三、中国媒体只能用软武器,无法硬碰硬

中国媒体显然自信了。

2011年日本地震,中国从央媒到地方都市类媒体派了大量记者去日本,算是全球新闻界同台竞技,一位有分量的市场化媒体的主力记者回来说,比较了一下,似乎国外媒体也没出色多少。

这次马航事件,同样有大大小小国内很多媒体派了记者。胜败很明显。日本地震属于事后型事件,用得多的是观察、特稿、反思、情怀等软武器;马航事件是进行式的事件,硬碰硬,谁拿到核心事件谁牛逼。

四、西方媒体强在人脉和采访资源

也不能神话西方媒体。

有的人说西方媒体情报分析能力厉害,用一系列信息倒逼马来西亚。我查了一下信源,其实《纽约时报》、CNN、《华尔街日报》的消息来源是美国调查机构和军方匿名人士。它们强的不是情报分析能力,而是人脉和采访资源,一出事就能在五角大楼、中情局找得到人。

这背后还源于一种传统:官方核心机构与媒体之间有信息通道,同时信息公开成为一种文化,曝料者甚少顾虑。

五、中国媒体单凭自己难以崛起

从这点来说,中国媒体崛起,单凭自己不行,掌握核心信息的机构是啥姿态很关键。

马方说,雷达资料共享,交给了美国和中国。美国的就成了媒体的新闻,中国的估计变成“绝密”。最新的消息,马方向中美法等国请求卫星数据,相信中国情报机构和军方在此次事件上掌握不少信息,但一般都是:没结果,不公布。

要想打造“软实力”,与其在纽约时代广场打广告,不如在马航这样的事件中,让自己的媒体第一个发声,获得话语权。这两天看到新华社记者抱怨波音、罗罗不搭理中国记者,其实我想问的是:先别谈老美在大马的信源,中国自己的军事和情报机构,这些天做了啥,有什么线索,作为国家喉舌能不能先在自己地盘上拿些硬货出来?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中国媒体 外媒 马航 采访资源 2014年03月21日 09:11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