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以下简称《瞻对》)研讨会在现代文学馆召开。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闫晶明主持,中国作协、现代文学院、社科院等专家学者和出版方代表等出席。
瞻对即今四川新龙县,属于康巴地区,历来民风强悍,当地人常以“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而自豪。该书以瞻对两百余年的历史为载体,作者十几次深入藏地,翻阅数百万字史料,进行了大量的口头采访,最终成文,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
瞻对这康巴一隅不仅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也揭示了藏区问题国际化的历程,并借此传达了作家阿来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三十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瞻对》的文学特色、历史关怀及其与现实的关系展开讨论,也对作者阿来的历史书写进行了点评。
评论家眼中的《瞻对》:历史完美地切入文学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瞻对》对当代文学的首要意义在于其史学意义而非文学意义,通读该书,会发现所谓历史只有通过“景观化”才能切入现实。书中描述的清朝史事,一般史书中很难发现蛛丝马迹,“仅仅有《清实录》的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
书中还原历史场景的功夫和文学描写,证明了少数民族文学正以“文学补充”的身份,变得逐渐具备独立性。李敬泽最后断言:“有了《瞻对》,阿来就不仅仅是一个优秀作家,而将是一个民族意义上的大作家。”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回顾了《瞻对》在《人民文学》发表的过程:因为书中涉及的古文献内容太多,全杂志社的精兵强将轮番“上阵”,并最终请文史专家三校其稿。施战军认为此次历时三个多月的编辑工作,是他接手《人民文学》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发稿。
对于此书的文学特色,施战军认为书中小标题十分精炼,例如“老故事再三重演”,短短几个字就概括了清朝后半期对瞻对多次用兵失败的尴尬境地,这不仅是该书的文眼之一,也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在。
评论家叶梅感受最深的是阿来在书中透露出的强烈的历史感。她回忆,2013年《民族文学》在甘肃开办的藏文版作家翻译家改稿班曾邀请阿来讲课,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教学,到了课堂看到阿来手中厚厚的一摞资料和翔实的讲述,才发现他之前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
阿来:人类概念应超越国家和民族
作为藏族作家,阿来曾提出,他正是带着“对现实的质疑去打捞历史记忆的”。
《瞻对》前后著述五年,阿来曾笑说自己选读的资料都约计有他一人高,“因为察觉到这部地方史正是整个川属藏族地区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样本。”阿来十分感叹藏族的“现代性”问题,他认为人类在施加现代性影响时,有时操之过急,“藏民族要走向现代化,应自己本身主动求新、求变”,国家也应更文明体贴。
阿来说,我是希望通过瞻对这一个藏区来管窥全局,随着世界文化不断互相渗透,人类这一概念应超越国家和民族。
当讨论到以生动的历史写作作为“非虚构”文体的写作范式时,阿来认为其与虚构文体之间的界限很难逾越,“文学引导我进入现实,我始终跟随脚步,我从不拘泥文学的定义。我相信自有文学定义那一刻起,会不断有新的作品来拓宽它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