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王安忆对话莫言 写作的困惑用写作解决

3月11日,作家王安忆做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对话老朋友莫言。在这场名为“小说的生活”讲座中,王安忆回顾了上世纪50年代这批人的创作经历。她认为,相比于西方作家,中国当代作家缺乏创作技巧,即使情感和材料再丰富,也会消耗得很快。谈到得奖后无法安心创作的困惑,莫言坦言,获得诺奖对创…

3月11日,作家王安忆做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对话老朋友莫言。在这场名为“小说的生活”讲座中,王安忆回顾了上世纪50年代这批人的创作经历。她认为,相比于西方作家,中国当代作家缺乏创作技巧,即使情感和材料再丰富,也会消耗得很快。

谈到得奖后无法安心创作的困惑,莫言坦言,获得诺奖对创作确实有影响,“写作带来的困惑,还是用写作来解决吧。”随后他放言:“我希望将来中国尽快再出现一个获诺奖的作家,我就退休了。”

老友寒暄

握握她的手就知道多勤奋了

昨天下午,当两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安忆、莫言来到北师大的一个阶梯教室时,现场学生送上了热烈掌声。“王安忆的到来,给有点雾霾的北京,带来了光明。”莫言幽默的开场白之后,向在场学生介绍了他与这位文坛好友的一些琐事。

在莫言眼中,王安忆是个有主见又有定力的女人,“1987年,我们一起去德国访问,有一个细节。我们一起在游乐场坐过山车,是并排坐着,我一个男人吓得大声尖叫,她却一点都不害怕,那时就觉得她定力真好。几年后在首都机场,我们的机票发生了状况,我一直埋怨机场方面,而王安忆却提醒我关键是下面怎么办,她是那种能够抓住关键、要害的人。”

面对莫言的寒暄,王安忆则自谦道:“我自认是一位没有才华,却很勤劳的作家,这些年为什么没有中断写作,是因为我还能在写作里得到乐趣。”对于王安忆的勤劳,莫言笑言:“她是既有才华又勤奋,你们要是有机会握握她的手,就知道她有多勤奋了,手特别的硬,就像是毛毯厂的女工,都是长时间写作磨出来的。”对莫言这段生动的讲述,现场学生报以笑声。

主题对话

作家面临“职业写作”课题

当天王安忆主讲的题目是“小说的生活”,莫言坐在一旁甘当绿叶。生于1954年的王安忆,回顾自己这代人的创作经历,她觉得很幸运,“我们很庆幸是在一个比较长且安定的时期里写作。我们的前辈作家,他们老是被打断,一会儿救亡,一会儿是建国。”

在王安忆看来,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证明了中国有一个持续的写作群体存在,“诺贝尔奖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一篇作品很棒就行了,而是要持续地写作。”但是这一代作家群体,有很多却没有继续从事写作,王安忆感慨:“这批人不能够简单地用才华不够、江郎才尽来形容。50后作家,包括60后,他们的才华要远远超过现在70、80、90后的作家。”

王安忆认为,很多人创作力的枯竭是因为面临“职业写作”这一新课题时,都没有做好准备。随后,王安忆列举了西方的一些类型小说及戏剧作品,比如《十二个人》就特别重视写作技巧、情节的展开、节奏的把握。相比之下,包括50后这代人在内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都缺乏创作技巧,“我们消耗材料消耗得非常大,在西方小说里,很小的一点东西,可以越滚越大,我们用材料很不节约。我们的材料、感情很丰富,就是消耗了大量的东西,这是写作不能持久的原因。”

小说是符合逻辑的“空想”

谈到对小说概念的理解,王安忆称小说是空想的艺术,“写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空想,但是不能脱离现实的逻辑。”她表示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洪升的《长生殿》,就是一个不断空想、丰富的过程,“张爱玲说过,看杨玉环和唐明皇的故事就像是晚报上的本土新闻。洪升的《长恨歌》就爱把绝世佳话写成了世俗的坊间传闻,小说也是有非常世俗的一面。”王安忆认为,小说家一定是特别能编制谎言的人,要把空想的东西用大量世俗的细节支撑起来。

对于小说与现实的关系,王安忆认为,小说仅仅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方面作家要描述一个非常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也要从这个场景中挣脱出来,去创作一个生活中不存在的世界。坐在一旁的莫言表示,好小说应该是超越现实的,“我前段时间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电影,它的主题部分超过了现实,产生了很多象征的意义,奇幻的意义,完全可以让人不拘泥于生活,不拘泥于这个故事本身。”

莫言认为,中国的很多古典小说,像《西游记》《聊斋志异》也都是超越当时社会现实的。“可能2000年的小说特别符合2000年的现实,到了2014年再来读就感觉到已经落伍了。但好的小说、伟大的作品绝对不会这样,它超越了时空。”

莫言《大风》应该进教科书

在对谈中,王安忆和莫言对对方的作品如数家珍。相比对《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名作,王安忆称莫言的小说《大风》最应该进教科书,“小说里大量的环境描写,实在太经典了,如果这篇小说进教科书,我会为它写教案。”

王安忆还提到了自己特别喜欢莫言的另一部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她觉得这部小说无论是情节的展开,还是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出场,还有里面挖地道的情节,都像极了武侠小说。随后,王安忆即兴发问:“这个问题我从来没问过你,你平常是不是喜欢看武侠小说?”

莫言则笑着回应,确实有一段时间痴迷金庸的武侠小说,“1989年是我武侠小说集中阅读的一个时期,我去朋友家吃饭,她老公是一个武侠小说迷,有全套的金庸小说。我就拿着大提包把金庸所有的书装回去了。看了一个暑假,这一看,确实是很着迷,废寝忘食。凌晨三点了,好像不睡觉也不对,睡一会儿睡不着再起来看。”对于挖地道的情节,莫言称并非来自武侠小说,“其实在《水浒传》里就有挖地道的情节,宋朝皇帝为了跟李师师相会,就让人挖了一条地道”。

再谈诺奖

写作的困惑用写作解决

对话中,莫言谈到自己很佩服王安忆持久的写作能力,“我的《蛙》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没有创作出像样的长篇,而王安忆获奖后,到现在已经写了五六部小说。”在提问环节,京华时报记者问两位嘉宾:“莫言是否已经从获得诺奖后的困惑中走出来,开始创作小说了?王安忆对老友面临的这种困惑,有没有什么建议?”

王安忆坦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压力要比诺贝尔文学奖小得多,“诺奖后,我们经常在背后议论他,莫言也蛮苦的。我看最近《锵锵三人行》上阎连科还谈到莫言,他说莫言过着非人的生活。我在政协会议上,也为他难过,他被那么多记者围追,一个人不能生活在暴露的地方。”在王安忆看来,莫言获奖后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至少身体很健康,“人在巨大的荣誉底下感受的,恐怕他自己最清楚。他挺能扛的,要是换一个人不一定能扛得住。”

对此,莫言则坦承诺奖对创作确实有很大影响,他说:“焦虑、痛苦最终总是能克服的,渴望写作确实是我目前最大的一个愿望。我觉得写作带来的困惑,还是用写作来解决吧。我会看淡这些,希望大家和媒体也要看淡。现在来看,我获得诺奖的最大意义,就是证明中国有很多作家有了获得诺奖的资格。”他随后补充道,“王安忆得诺贝尔文学奖,争议肯定比我小,我希望将来中国尽快再出现一个获诺奖的作家,我就退休了。”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王安忆 莫言 职业写作 《大风》 2014年03月13日 08:22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