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冯骥才:我反对对文化用“开发” 太野蛮

3月9日10时30分,两会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二层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徐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

3月9日10时30分,两会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二层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徐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请问冯委员,您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古村落的保护,我想请问,大量散落民间的民族文化遗产现状怎么样,应该如何保护?谢谢。

[冯骥才]:

其实你关心的问题也是我特别关心的,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是忧大于喜,我是心怀忧虑。一方面,党和国家对传统村落、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一个民族特别是时代转型时间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这一点是完全清醒的,而且保护的态度是坚定不移的,这个没有问题。如果从正面讲它的成绩,最近十多年来,我们的成绩有几个方面:一是人大公布了非遗法,二是有了法律保护,三是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对于自己的文化家底基本清楚了。因为我参加了这个工作。从2006年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到现在已经审了3批,国家一级的名录有1219项,省一级的名录有8500项。世界都没有这么灿烂、多样的文化遗产,韩国才100多项。我们不是跟他们比数量多少,我们民族多样、地域板块众多、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文化多样性,在世界上我们真是可以非常自豪、可以非常自夸,有这样的文化。

[冯骥才]:

但是这个文化全面濒危,所以我们现在紧急抢救、清理家底。在2010年的时候,我在《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文章,我说,现在可以说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家底基本清楚了,每个县有什么文化我们基本知道了。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对整个大地上的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清点。我们知识界发动民间遗产普查,现在做了12年。举一个例子,上一个月我们公布了,对民间口头文学,大家都知道中国文献史的第一部是《诗经》,所有的精英、精华的文学创作都和民间文学分不开,比如民间戏剧和曲艺,我们的口头之学是他们的之源之本,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是我们民族自律的一个工具,也是我们审美的载体。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的一个表现、一个象征。所以,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史诗、叙事诗、神话、故事、歌谣、传说、谚语、歇后语、说唱、小戏等整个文字的整理,通过汉王科技公司输入电脑,我们做了几十年的调查,从田野,因为一个民族文学就两部:一个是精英创造的,文字写下来的图书传播的;还有一种是口头流传的,但是在口头上一旦不说就消失了,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容易消失的就是口头文学,特别是城镇化过程当中。但是文学又那么重要,很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实际是保存在这个民族的史诗上,就像古希腊罗马故事一样。

[冯骥才]:

这些多样的民间文学通过汉王数据库输入电脑的是8亿8千7百万字,第二期准备用3年完成4亿字,总共12亿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学数据库。我曾经呼吁过,一定要出版,出版8亿字要出5000册,一定要把5000册送回来,一定要送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法国国立图书馆,看一看中国文化的原创,看一看中国文化的分量,这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对所有民间文化的主人、传承人做了全面的梳理,实行了一个保护的制度。我们十年的成绩不小,我们还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有一个充分的文化自觉。我跟那么多的西方学者打交道,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国家做了这样大的规模。但是我们的问题非常多。可能有人说,冯骥才你是作家、艺术家,你是知识分子,你是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但是我们的生活怎么不追求理想和完美呢?尤其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

[冯骥才]:

非遗法公布了最起码3年以上的时间了,谁见过媒体公布了一例执行非遗法的案例?没有,没有人执行,谁执行?这么多文化处于濒危状态,受到破坏,没有执行的案例,坦率来说,一纸空文,全国人大审批了,没有执行的,就是一纸空文。那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国家级1216项已经确定了,日本、韩国每一项“无形文化财”和“人间国宝”,后面都是一批专家保护它,帮助传承人。我们的非遗80%以上没有专家保护的,我们的艺人没有科学支持、没有保护,而且只有开发。我是最反对对文化用“开发”这个词的,野蛮的词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用“开发”这个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香港和台湾用的是“活化”这个词,我也赞同。开发的目的是为了经济,不是为了精神、文化的传承。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二个问题。还有就是没有监督机制,谁监督?既然是国家的文化遗产,已经留给了国家一代代传承,而且是精神的传承,又列入国家遗产,怎么不监督?有关政府部门干什么去了?所以,我觉得有关政府部门、执行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不作为,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的问题。中央再有决心,没有人落实是不行的,必须落实、坚决落实。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冯骥才 文化遗产 开发 非物质 2014年03月10日 15:1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