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台湾女作家蒋晓云 热衷于回到民国时代

在台湾女作家蒋晓云的人生辞典里,“作家”这个称谓曾经中断了三十年,但一回到文学现场,她几乎立刻找到了当年的状态———敏锐、易感、直达生活的本质。台湾作家中,她的写作曾经是异数,现在仍是异数,她很少触摸所谓的时代“风潮”,而是固执地守护着自己对于传统话本小说的迷恋和敬意。在她眼里…

在台湾女作家蒋晓云的人生辞典里,“作家”这个称谓曾经中断了三十年,但一回到文学现场,她几乎立刻找到了当年的状态———敏锐、易感、直达生活的本质。台湾作家中,她的写作曾经是异数,现在仍是异数,她很少触摸所谓的时代“风潮”,而是固执地守护着自己对于传统话本小说的迷恋和敬意。在她眼里,写作就是写作,与一切外部因素毫无瓜葛。

“我独自发着‘思古之幽情’,实际却好像在一个电影布景里”

蒋晓云的小说中,民国时代是一段躲不过、忘不掉的历史。她不曾生在那个时代,却在长辈的断续追溯中一直为那个时期所着迷:充满动荡迷惘的那些年,人们是怎样求生,怎样维持尊严,怎样带着血和泪在多变的局势中颠簸沉浮。有些只是只言片语,有些则是有名有姓、情节曲折丰富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无论在她幼年时,还是离开写作、离开台湾去往美国以后,都在记忆中沉淀、发酵。

2006年到2010年,蒋晓云曾以企业高管身份在上海长期居住。因为工作和寓所都位于新天地附近,每天在石板路、旧式建筑中穿行的她也在无意中打捞着属于过往的记忆。“直到一天清晨,我因为开会而早早走上这条路,却发现竟然有位工作人员在开铁门。他不开门的话,我就没法走进这条路。我这才意识到,这里面全是商场,而不是我所沉浸其中的那个时代。”蒋晓云说,“这对我打击很大———我独自发着‘思古之幽情’,实际却好像在一个电影布景里,我所认为理所当然的上海景致,其实是人造的、仿古的,一切都是假的。”

但正是这段在石板路上来来回回的履迹,让蒋晓云越发觉得有必要为那段时代、那些人写点什么。“他们之中最年幼的,如今也已入花甲、古稀的年龄,再不写,就真的被遗忘了。我被他们所深深打动,并且留存了那多年的触动,于是我还是想,写吧,一定要写。”“我不是一个有系统的被培养的文学尖兵型的人”

上世纪40年代,蒋晓云的父母在乱世中从内地去往香港,几经周折又到了台湾。“我父亲是那种真正的热血青年,大学两年级就从军去打仗,后来因为读过书,当过国民党的官员,再跑去经商。”去往台湾时,蒋晓云一家和许多人一样充满迷惘———回不去了,又不知怎样才好,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维持生活,就这样一过就是几十年。

对于龙应台和王伟忠的“败军之后”的定义,蒋晓云很惊讶,也很沮丧。“他们多是庶民,跟国民党、跟军队没有多大关系,也无所谓政治理念,本质上,他们是为了逃难而离乡,与败军之后的称谓并没有瓜葛,他们对国民党不信任,也没什么好感,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更像是时代的‘难民’。”

正因为如此,她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朱天文、朱天心等“眷村”子弟并不相同。作为意外出生的小女儿,蒋晓云笑称自己“被当做孙女一样抚养”,她少有同龄玩伴,在家看的书也多是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阅读驳杂。拿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是一个有系统的被培养的文学尖兵型的人。”虽然免不了顽皮,但蒋晓云所拥有的童年世界几乎都是成人化的世界,她所交流的对象也很少是孩子或者同龄人。去朱西宁家做客时,她多是和朱西宁及太太交谈,21岁的蒋晓云看着19岁的朱天文和17岁的朱天心,好似在看几个玩闹的小孩。

“我跟她们的交集并不多,跟台湾那一批作家的交集也不多,虽然几乎同时出道,但似乎玩乐的都是不同的东西。”跟朱天文姐妹的“文艺气质”相比,蒋晓云更像是个精通玩乐的“野丫头”,她几乎凭着直觉保持自己跟“文艺青年”之间的距离。

“他们很忧郁,而我却活泼得不得了。”一次胡兰成在朱西宁家开讲座,蒋晓云也被叫去听讲,本打算去约会的她不情不愿地想出了个两全的法子———“我跟男友说,这样吧,我们一起去听两个小时,然后跳舞去。”讲座上,她完全没有那种要记笔记、要认真听讲的自觉,打着哈欠只求时间快快过去。

就是这样一个“野丫头”,21岁时就发表了引发众人关注的小说《随缘》,22岁曾凭借短篇小说《掉伞天》获得联合报小说奖二奖(首奖空缺),随后又连续获奖,被当时的张大春直呼为“我的偶像”,连夏志清都称她“不止是天才,简直可说是写小说的全才”,并亲自为她的小说集《姻缘路》作序。张爱玲“成名要趁早”的名言,在蒋晓云身上也同样适用。

“我的想象停留在那些离开的人身上,在他乡穿着旗袍在生活的那种人”

父辈离开大陆去往台湾,她又离开台湾去往美国。“离乡”这个简单的词汇对蒋晓云来说充满各种含义和可能性。“我每天都在想,像我母亲这样的人,他们对于家乡的记忆永远停留在了离开的那个阶段,而原乡其实早就在发展中被不断更新,不断覆盖。———他们好似把自己的记忆保持在‘时光的胶囊’里。”蒋晓云说。

这种感觉,在远赴重洋时也时常出现。“到了美国,最惊讶唐人街的报纸还在称‘福特大总统’、‘卡特大总统’,这种称谓很多年前就已经在中国绝迹,而一些已经是第四代移民的华人,在生活习俗上竟然比我还守旧,这让我很意外。”她说,“那些离开的人的日子,我知道,但留在上海的人,那是什么样的日子,我不知道。我的想象停留在那些离开的人,在他乡穿着旗袍在生活的那种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造就了今天的我们,这都是有脉络可循的。所以我要为他们而写。”

多年后再次归来,蒋晓云也经历了许多归来者的阵痛———“回到台北,东南西北都不认识,非常痛苦。而上海却非常像我记忆中的中国,在这里,我可以把对原来台湾的记忆都移植过来,激发在台湾已经丢失的创作欲望。”于是,便有了这部讲述小人物人生的小说《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

“寥寥数语的故事背后,都是人生”

问:《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在大陆受欢迎的程度似乎与台湾不同?

蒋晓云:有些台湾人觉得这本书不够“台湾意识”,写的并非是他们的故事,但我觉得天地很广阔,台湾很小,中国很大,世界更大,不能画地自限,我们之中许多人都徘徊在一条窄巷里,需要走出这个局限,才能看到更多。

问:所写的民国时代,对年轻人来说是否会有隔阂?

蒋晓云:作者只能尽力写出来,读者能领会多少,要看个人能力。比如张爱玲是上个时代的人,但她作品中的人性的东西不会变,读者能领会的话,就不会有隔阂。属于中国传统道德中核心的东西,也不会变,即使在多年时局动荡后,一旦稳定下来,这些品质会重新浮现。这是我在作品中很看重的部分。

问:您认为自己与当下的台湾作家之间最大的不同在哪?

蒋晓云:我跟他们同时代成长,受的教育也差不多,所以说所谓的不同,大概还是性格关系比较多。我更喜欢用中国传统话本的方式来写作,对我来讲,讲一个故事,把故事讲清楚,把我想表达的意思隐藏在里面,我想告诉你的可能跟你得到的有落差,但这都没关系。就我的阅读而言,在他们的写作中希望倾尽所有交流的办法,用所有文字让你看到他们的内心。当你超越所有方式,想跟一个作者在精神上起到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样的方式更直接,觉得这个人在跟你交心。

但我比较狡猾,我看起来只想告诉你一个发生过的事情,通过故事,人物,选材来表达我想表达的,不管讽刺,幽默,同情,我都没有很明白地直接写出来。事实上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从故事里读懂我,和我交心,只是我隐藏得比较深。

问:为什么离开写作,又为什么回来?

蒋晓云:我也想过把写作当一生的职业,但当时报酬实在太低了,没那么大劲,但还是喜欢的。而我最痛恨的就是别人告诉我,今天什么节,你写个什么给我。写作对我来讲是太好玩的事,没法为了报酬而作出任何牺牲。那个时代的人没我这么任性,我总觉得这么好玩的事,我想做就做,不想被任何其他目的所拘束。

问:离开三十年,重新开始写作,还能找到当年的感觉吗?

蒋晓云:现在在写的时候,完全还是当年那种喜欢的感觉,高兴干嘛就干嘛。记得有人说我这属于玩票性质,我不服气,玩票是用来消遣的,而我是为了维护它的纯粹性。我希望自己能在一个最好的状态下来做这件事,不想拿写作来换取任何东西。

问:这段时间的暂别,在写作上是否有改变的地方?

蒋晓云:我对人生的看法、感悟都隐藏在写作中,但我不会明确地写出来,因为连我自己都怀疑、不肯定,不知道这样对不对,我也在探讨。过去30年我没有不停地练习,而其他作家的文风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吸收各种文化,所以在文字和风格上,我基本没有改变。我向来喜欢传统话本,寥寥数语的故事里,别人看到的是故事,我看到的是人生。就好像20岁时看聊斋,是一个鬼故事,但过了几十年回头看,里头是有人生的,只是你在20岁时看不懂。

年轻时候,我可能没办法写自己作品中的那种女人:长得漂亮,却心肠不好,没美德,不聪明。直到50多岁,我才得意扬扬地跟朋友说,你知道么,我现在可以写一个又笨又坏的人了。年轻时候我好恶很分明,而随着年纪渐长,灰色地带越来越多,我越来越没勇气来讲是非,只能把自己的感觉隐藏在文章里。

问:所以也许你的作品虽然在讲故事,却并非由故事出发,而是一种感触?

蒋晓云:对,不是由故事出发,而是一种触动,对于小人物的感动。他没有比你们少努力,可他碰到时代的动荡,不得不经历曲折和困顿。我花很多时间去塑造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因为他们的故事及命运,这些可能都是由于个性造成的。在这些短小故事背后,都是人生。

问:近期的写作计划,是否会写一些与这些年的经历相关、面向当下的作品?

蒋晓云:《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里的这38个人物,够我写两年了。我对现在人的兴趣比较小,甚至对跟我同辈人的兴趣都比较小。有时跟朋友聊天,在我生活中云淡风轻的事情,比如在硅谷如何把一个公司弄上市、如何搞垮一个公司、怎样剥夺经营权、怎么搞创投,这些在我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对他们来说很有吸引力,但这种“杜拉拉”式的故事对我而言完全没有兴趣,也许过几年吧。而正在写的这些人物,才是能让我感到欣慰的,我希望能通过文字,为她们和民国时代哪怕留下一个剪影也好。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蒋晓云 台湾 民国 上海 龙应台 2014年03月07日 17:46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