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陈丹青:在数字时代 我只是想画画

艺术家需要一个隐蔽的地点,这个地点或许是宇宙的“奇点”,或许是时空中的“虫洞”。一旦找到,那么,“创世纪”的那一刻来临了,或者,从“虫洞”中穿越到另外一个异想的平行世界中去,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个地点起初是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有着布尔乔亚气氛,少年陈丹青画着自己的自画像,…

艺术家需要一个隐蔽的地点,这个地点或许是宇宙的“奇点”,或许是时空中的“虫洞”。一旦找到,那么,“创世纪”的那一刻来临了,或者,从“虫洞”中穿越到另外一个异想的平行世界中去,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个地点起初是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有着布尔乔亚气氛,少年陈丹青画着自己的自画像,这种稍带自恋的勾勒正是画家身份的最初确立,虽然它的指向还不那么明晰。窗外是一片红色的世界,在那个令人颠狂的年代,即便被驱赶住进杂乱的弄堂里,也依然保持着喝下午茶的习惯。一种民国时代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复存在了,传统已斯文扫地,而西洋的花花世界和洋玩艺儿仅仅是一种地下流通的、带有臆想成分的渴望。

画面中呈现的显然是个美少年,陈丹青精心的描摹,使人联想到那西索斯盯着湖水中自己的倒影——在一张未曾营养不良的脸上,嘴巴倔强地挺着,头发和服饰甚至让人看不出来种族与国别。美少年可以享受宁静的烛光,以及私下里偷听贝多芬或莫扎特的愉悦。而在多年之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暴风骤雨般的“红色雕塑”画风则与此完全迥异(他一方面受苏联画法的影响太大,另一方面,内心却一直迷恋欧洲的精致圆润的美)。

在陈丹青的绘画作品中,近五十年来一直未变的是饱满与纤细两样事物能够叠加在一起,“我内心里住着一个女人”,他自己这样讲。他手上夹着烟,嘴上骂骂咧咧,但又会在电影院里、在四顾无人的漆黑夜晚,任泪水打湿枕畔。如果翻捡他的那些迅疾、准确却又充满个人趣味的速写(他总能打量出不一样的效果来,这大概有满满几箱子的笔记本),其中的笔意或者说笔法,始终是盘旋的、迂回的、曲意承欢的。陈丹青喜欢用曲线,这区别于生硬的、人工的直线。这与学院派的方法是多么不一样,在包豪斯风格一路影响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中,这个顽固的家伙,依然守旧般的在色彩、块面、光影和内心世界里旅行。有时他也叹息,用柏林的话来警示自己“不要有太多的热忱”;更多时候则忘了教条,听从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后天历练起来的“教养”。

17岁到25岁间,陈丹青不得不去上海周边省份的农村插队,而在时代变局之前,一切都是殷红、匮乏、艰难的,自我的生存、前途与命运、诗意内心与现实的冲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与国歌的声音重叠在一起,最后化成苏北乡村少女的浅浅的笑——当她出现在速写本上时,世界依然是美好的,就像陈丹青15岁时临摹哈尔拉莫夫的作品《意大利女孩》所获得的那种印象——而到他55岁坐在北京明亮宽敞、布景如同欧洲某个别致房间的工作室时,他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场景:临摹维拉斯开支的小小《宫娥》女孩,获得的却是一种壮士暮年的心境。当他的寿眉长过了两寸时,面对他人惊异的目光,他笑称这让自己看起来像蟋蟀。

这个时期,陈丹青更能与董其昌、八大山人、李世民、文徵明结为心灵上的盟友。有一次,在深圳大梅沙的海边,他推开酒店的窗户,说:“看哪,这简直是董其昌。”一块海岛浮现在天际线上,颇有中国画的山水意境。多少次,他被传统文化灵魂附体,而又不甘心承认,在他写字用的桌子上,凌乱地摆着他的一些书法习作。这些练习不仅使他在用油画绘制“书册”时,能用油画笔活灵活现、一笔而成地将毛笔书法显现出来(此时,是临摹还是写生呢?),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与古人心慕手追、潜心求道、期待感应降临的方式是一样的。陈丹青骨子里是个书生,虽然,他常常嘲笑那些带有“书生气”、“文艺腔”的人。而在他的论敌或是好朋友私下的谈话里,恰恰认为他是另一种“书生气”和“文艺腔”。没错,他是一个“仁”者,骨子里没脱离儒家传统。无论他如何入世,入世如何之深,他对待父母,对待朋友(他从未背后说朋友坏话),以及对待陌生人,背后靠“礼义仁智信”的传统在支撑。

这样一个书生,身上要是没有“江湖气”,是难能立足的。归国十年来(2000年至2011年),陈常常跑出画室,面向公众发声,既批判一些事物,也吹捧另一些事物。这是容易惹来非议的。在艺术圈内,他获得了不安心画画的“恶名”。好在,在他批判的事物和吹捧的事物中,大部分都立住脚跟了,这使得他能够从容许多,也使得他猛然觉得某些言说实在是多余,而一头扎进新的绘画场域中。

创作《泪水洒满丰收田》时期的陈丹青,与在纽约绘制三联画风格的陈丹青,以及归国时期的陈丹青,判若三人。前一个阶段上,他的时空是在远方,去体验未曾体验过的世界和想象中的事物;而在后一个阶段,他历经了中国的巨大变革,从逃逸者成为回归者,带来了鲜活的经验和急智的话语,而此时,他似乎更愿意怀想他的童年、他的少年和他的青年,他无数次想从绘画中、写生中,找到当年的记忆,但这已不复存在了。他想安安心心地在绘画中体会笔意与真理,但又总是心潮起伏,容易被媒体煽动。你可以说他骨子里是不安分的,他渴望有个模特坐在对面,哪怕不说话;他渴望一篇文章获得他人的赞赏;他珍惜这种渴望。

有时候,陈与老朋友们坐在画室里,一聊就是一个晚上,他们检点过去的记忆,为连环画绘制的插图,或欣赏彼此少时的作品。更多的时候,是对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某位大师的画发呆,长久地发出啧啧的赞语声,“真好呀”,然后又是长久地发呆。屋子里烟雾缭绕。

有时候,有两位年轻人作伴,这多少有点鲁迅当年的样子。只是鲁迅没有这样幸运,除了在三味书屋临摹过绣像插图外,只能以指导年轻版画家遣怀。

而陈丹青除获得了艺术家应有的声名之外,他仍然在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一丝不苟地画画,这一点倒像逝世的画家弗洛尹德。即便有时候,别人赏赐借用的带天窗的画室不一定尽如人意,他不接电话,有时也接,一边接一边调颜色,点两下,看看,形准了,色对了。颇像他少年日记所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自由,我终于学会像说话一样画画。”

要问在一个数字时代,连胶片照相机都变成古典工具的时间里,绘制静物、表现摄像术一样的逼真效果,有什么用处

——然而,艺术不正是无用的吗?陈丹青说:“我只是在画画。”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陈丹青 画画 数字 欧洲绘画 2014年03月07日 09:2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