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自费拍摄的他赴美考察转基因问题的纪录片,3月1日在网上公布。但其中对于转基因问题的调查与采访却受到了媒体人克韩的质疑。克韩认为崔永元选择的采访对象不具备任何可信度,并且纪录片在逻辑上出现了重大错误。“崔永元没有能成功证明转基因的‘危害’。他只是证明了一个聪明人在采用了错误的方法论后,能够在谬误的道路上走多远。”
3月1日,崔永元先生公布了自费100万元拍摄的赴美考察转基因纪录片,片长68分钟28秒。
在讨论这部纪录片之前,为了避免现在中文网络江湖盛行的动机论,我先要说明:我和崔永元老师没有个人恩怨,相反,对他的主持功力和以前取得的成绩都非常钦佩。我们也至少有一名共同的好朋友,《读库》的出版人张立宪。我也不是方舟子信徒,相反,对方在很多问题上的做法并不赞同。
这里,只就事论事。还要说明的是,该纪录片在科学上的具体问题和争议,限于学科背景,我想我也没资格谈论。我只想就个人的新闻学专业背景说一说,从新闻专业的眼光看过去,小崔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反思一:正确选择科学纪录片中的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的选择问题。片中,反转基因态度比较明显的第一个受访者,是西华盛顿大学女科学家NancySwanson。按照崔永元旁述,“她是一名曾就职于美国海军的科学家(说句题外话,隐约觉得小崔比较迷信军方背景的科学家,因为片中还特意提及另外一位受访者曾经的军方背景),在美国拥有五个专利”。
作为观众,看到这里第一反应就是:她在美国海军担任什么职务?和转基因研究有什么关系?如果她的学科背景和转基因毫无关联,别说在美国海军担任职务,就算在三角洲特种部队又如何?丝毫不会提高她的可信度啊?要知道,在科学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就算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科学家,一旦跨学科跨大发了,就基本等于是个文盲啊。
问题在于,普通观众不会想那么多。小崔这种介绍,会让普通观众断定“这是一个可信的科学家”。作为一个新闻系毕业生,我不得不认为小崔在这里试图作出的暗示,是相当糟糕的专业态度。再比如,五个专利又与她的转基因研究有何关联?如果没有关联,那这个背景介绍除了糟糕的暗示,还有什么意义?
原来,NancySwanson女士从来没有和生物学或转基因发生过任何学科关联。她在西华盛顿大学毕业时的专业是物理和数学,博士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物理学科,在西华盛顿大学退休前教的也是物理,连出版的专著也和生物学无关,而是有关“科学界的女性”。可以说这段背景介绍中,唯一和生物有点关联的是最后一句话:“她目前退休了,在家养花。”
那么,背景介绍中提到的五项专利呢?拜搜索引擎所赐,我们也能轻松查到南希女士的专利:http://www.abacus-ent.com/patents.html。她确实有五项专利,但严格说来其中三项是与B.D.Billard共有。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五项专利大部分和她的物理研究有关,而和生物、转基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也就是说她“在美国拥有五个专利”,是毫无意义、充满误导的可信度介绍。
事实上,崔永元的片中有不少这样看似科学、但实际上不能增加任何可信度的数字。比如片子一开始,崔永元就说自己“从12月8日到12月18日,走访了美国洛杉矶、圣地亚哥、芝加哥、斯普林菲尔德、西雅图、戴维斯6个地区,进行了将近30场的访谈。”
学过新闻的都知道:访问次数再多,也不能说明你采访到的信息是正确的,因为你可能选择了错误的采访对象,或者观点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从中接到的隐含信息是明显的,这有助于崔永元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然而,这似乎并非专业的新闻做法。
反思二:避免推论过程中的逻辑错误
崔永元纪录片更大的问题是逻辑错误。比如NancySwanson的一切推论,都建立在相关性上:草甘膦的广泛使用,和很多疾病的得病率上升有0.90以上的正相关。问题在于,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其实这一点NancySwanson自己在片中也说到过一句,但小崔似乎根本没有在意,很多被他迷惑的观众也没有注意,并被传销洗脑般地接受了“转基因的使用,导致了这些疾病得病率上升”的观点。
所谓相关性,就是A发生的时候B也在发生,但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性,也就是说,证明不了“A就是导致B发生的元凶”。这个逻辑谬误古已有之,有个拉丁短语就是专门形容它的:cumhocergopropterhoc(翻译成英文就是withthis,thereforebecauseofthis,和它一起发生,因此就是它的原因)。
当A发生的时候B也发生,在因果关系上一共可能出现五种情况:1、A导致了B;2、B导致了A;3、一个我们不知道的C导致了A也导致了B;4、A和B互为因果;5、A和B同时发生纯属巧合。
举个常见的例子:有统计数据显示,冰淇淋的销量和溺死事故数量正相关,这是否能说明冰淇淋导致了溺死事故?显然不能,这只是因为冰淇淋在夏天销量会增加,而夏天也是溺死事故增加的时刻。
再举个例子:统计数据显示,从1950年代开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增加,与此同时美国的肥胖率数字也在显著增加。你能否从中推出“是大气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了肥胖率的增加”?显然也不能,这两件事情正好在一起发生,但并没有因果关联。
我不知道现在在大学新闻系里,逻辑是不是必修课,但新闻从业者都该学习下形式逻辑的基本常识。在此片中,类似这样谬误的逻辑暗示还存在很多。比如,崔永元努力要证明转基因“不是毫无争议”,这确实是国内支持转基因的论述者说话说得太满,地球上人那么多,相信什么的都有,怎么可能会“毫无争议”?在美国,肯定现在还有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呢。
但小崔没有想的是,证明了转基因并非“毫无争议”,并不等于反过来证明了“这些争议都有道理”,这个逻辑跳跃太危险了。如果我们在美国采访到了认为“地心说”有理的人,那能证明我们对宇宙的现有认知体系都错了吗?
实际上,美国大使馆安排接受他采访的马廷娜•麦格劳林教授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科学家中Vastmajority(绝大多数)都认为转基因产品如果不是比普通产品更安全,也至少是一样安全。马廷娜在提到争议时,用了Veryfew这个数量级。在英文中,few就已经是非常少了,veryfew的数量级可想而知。而且马廷娜说,就算这些veryfew的人提出的证据,也没有被科学界所接受。
同样,没有人肯喝草甘膦原液,同样推不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逻辑结论。这种没有根据的暗示,不太合适。
反思三:新闻行业工作者应具备心理学常识
新闻学是杂学,要学习的不仅有逻辑常识,还有很多心理学常识,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常识。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选择性注意”。典型的例子是,当你是一名孕妇时,你会发现大街上的孕妇好像变多了。实际上孕妇的数量当然不会真的增多,只是你以前忽略了,没那么注意,现在因为自己怀孕了,更注意了,所以就“注意到的”孕妇更多了。
因此,在采访的时候,你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个人偏见,提醒自己不要被偏见带到沟里去。比如,崔永元在片子最后大咬一口私人农场的有机西红柿,说“这就是我八岁时吃的那个西红柿的味”。
这种总觉得“过去的黄金岁月比现在好”的文艺小清新范儿,碰到的最具体问题是:你确定这些年在中国吃到的西红柿都是转基因的西红柿?你确定你的心理暗示没有影响你的口味感觉?这种时候,你就觉得双盲实验(至少事先不告诉小崔,他吃的是不是非转西红柿)实有必要了。
对社会统计学的常识,小崔似乎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如何进行科学的抽样?是的,新闻采访经常是抓人就采。但现在你面对的是一个科学问题,你至少要注意采访对象的科学选择。比如,那些逛有机超市的人,本来就比较在意所谓的“纯天然”等因素,在这堆同质性较高的人群里提问,是无法得到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答案的。
1948年美国总统选举,盖洛普民意测验出了有史以来最丢脸的一个错:他们预测杜威会当选总统,而不是杜鲁门,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盖洛普在检讨自己的错误时,发现了问题所在:由于他们采取了电话抽样调查,而有电话的人群在当时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他们是比较倾向于选择杜威的,问题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不能代表更广泛的民意。小崔的采访,让我时时想起盖洛普当年的错误。
在具体的采访中,崔永元还有不自觉的提问诱导。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来说,采访对象通常会下意识地迎合你,说出在他心理许可范围内最能满足你的答案。当你在街头问小贩“你这桔子酸不酸啊?”,小贩就会察言观色,看你是喜欢酸的还是甜的,来作出相应的回答。采访对象对采访者的迎合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一般人在交谈中,还是会本能地避免触怒对方,或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谈话选择。
所以,当你去一个超市询问“你们这里有没有转基因大豆”时,对方会下意识想“听上去转基因不是一个好东西,最好说没有,反正也不是法庭作证”。还有,向普通民众提问时采用佶屈聱牙的专业缩写词,也是忌讳的。你问美国普通民众GMO,很多美国民众可能根本拿不知道GMO是什么,再一听是“基因工程”。好吧,“听上去好复杂,是不是不是啥好东西?安全起见最好我还是不要了,反正我也不懂”。
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崔永元没有尽责地深入提问。比如在4分40秒左右,有一个女性说自己在得病后,只买有机食品。作为一个尽职的记者,小崔应该立即追问:“医生说了你的病和你以前吃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关?哪位医生说的?有没有具体的证据?现在不吃了之后,病情有没有见好?”但小崔没问,而是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黑场过度到下一个场景了。
对纪录片中的一些细节,也缺乏事实核证。比如,里面有一个老太太提到,她吃了一个月的有机食品,肿瘤居!然!就!消!失!了!非常之事,需要非常的证据。像这种明显违背现代医学常识的事例,崔永元有没有跟进事实核查?如果有的话,应该公布以解现代医学之惑。同样,所谓吃转基因饲料的猪的胆囊颜色,要比食用非转基因饲料的黑。这个镜头一闪而过,实验相关细节是什么?怎么对比的?都没交代。
纪录片还有一些细节差错,比如翻译问题。反转组织“MomsAcrossAmerica”在片中被译名为“妈妈纵横美国”,颇有杀气。其实这里的Across只是“横跨全美”的意思,翻成“全美妈妈”就可以了。当然,这些都是小节,此片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此。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崔永元没有能成功证明转基因的“危害”。他只是证明了一个聪明人在采用了错误的方法论后,能够在谬误的道路上走多远。他只是证明了当你的目标是北方,你向南出发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