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重返历史现场 总统之位为何“非袁莫属”

新闻人常自诩,自己工作的价值是为历史提供第一份草稿,此刻你的在场,将在未来被作为“证据”。这样的表述,其实体现了一种欲望,一种进入历史、被标记于历史之中的欲望——我参与了“历史”的书写,这是新闻人成就感的终极来源。当越来越多的大众媒体开始制作历史专题,新闻人竟有了直接书写历史的…

新闻人常自诩,自己工作的价值是为历史提供第一份草稿,此刻你的在场,将在未来被作为“证据”。这样的表述,其实体现了一种欲望,一种进入历史、被标记于历史之中的欲望——我参与了“历史”的书写,这是新闻人成就感的终极来源。

当越来越多的大众媒体开始制作历史专题,新闻人竟有了直接书写历史的机会。2011年的辛亥百年纪念,资深媒体人李鸿谷在十个月中推出五个封面报道,从袁世凯、孙中山、宋教仁等历史人物切入,辐射他们所处的晚清与民初舞台,所有的铺陈其实只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革命何以发生?李鸿谷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想尝试用新闻的方法论,为历史叙述贡献更多可能。

新闻的优势是什么?重返现场的能力。那么历史的书写,可不可以也像新闻一样,带领读者重返曾经的现场,寻找当时当地丰富而未必为人所知的细节?这本书是一次尝试。它不是五个封面报道的简单集结,而是经过了扩充、调适,再以更合乎历史逻辑的结构重新安排。

慈禧究竟是延缓了,还是加速了清朝的倾覆?将清朝导入现代国家的路线,君主立宪派的康有为与革命共和派的孙中山竞争十多年,结果辛亥革命决定性的转折——武昌首义,却由与两者关联都有限的新军打响,这是为什么?孙中山为何要把革命的成果转赠袁世凯?重返现场,意味着理解历史的复杂。

大总统之位为何“非袁莫属”

仗打不下去了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由国外赶回中国,唐德刚在其《袁氏当国》里记述:中山初抵上海时,革命军正闹穷,当时谣传他带回华侨所捐巨款,足解燃眉。新闻记者也就以此相问,孙中山答曰:“余一钱不名也,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精神’耳。”中山的好口才虽能使听众大鼓其掌,然亦显示出,在这次联合推墙的众人之中,他除了声望之外,并无特殊政治实力。《胡汉民自传》则记录了另一则事实:当孙中山大总统宣誓就职后,一次安徽前线军情告急,粮饷皆缺,急电中央索饷。临时大总统朱笔一批:拨20万元济急。当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持此总统手批,前去财政部拨款时,发现国库之内,只有银元10枚。

战争是需要资源的,尤其是资金资源,立国当然也是如此。

与革命军交战的另一方,袁世凯所部,粮草与资金,也未必好多少。交战期间,袁世凯给清廷的一道奏折上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请将盛京大内、热河行宫旧存瓷器发出,变价充饷,以救目前之急。”——袁的主意竟是:旧瓷器发出,变价充饷。这也算得上古今中外战争筹款的传奇了。随后袁又令部下姜桂题电奏清廷,要求皇宫上下、亲贵大臣们,将所有存款取回,以接济军中。结果,隆裕太后下令发库银8万两充作军费,而亲贵们,只有奕劻拿出10万两,还有少数人3万、2万两而已。与当时各报报道皇族权贵所贪巨款比较,为保国家而各自拿出的这点战争经费,何止杯水车薪。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清不亡,实无天理。袁世凯当然也求款到驻京公使团,在公使团聚会上,日本人伊集院的发言,极为一阵见血:“在日本,当革命来临时,国家的上层人物树立了爱国精神的楷模。我岳父(大久保利通)遭暗杀前,已将全部财产献给事业。他被暗杀时所有的财产还不到50元。你们的显贵要是对他们的国家有一丝热爱的话,在危机发生时,理应献出埋藏的财物,理应使政府阻止革命蔓延,但他们什么也没干,他们把财富看得比国家还贵重。”

“北京的财政状况到了绝望的地步”,《清帝逊位与列强》描述了那个时刻。清政府的求款首要目标当然是引发此次激变的四国银行。四国银行因在粤汉、川汉铁路上的领先,促使沙俄想组织一个银行团迅速向北京提供一笔借款,以获在中国稍显落后的地位。最初时间,看上去清政府还有足够机会。但是,“四国银行团决定等‘负责’的中国政府从混乱中出现以前,不再垫付任何现款”。——这一决定反过来又让俄国觉得那笔“竞争”借款已无必要。这场战争,列强对于交战双方,都已脱身而出,袖手旁观。

钱是真的没有了。无论袁世凯之兵,还是革命军,仗是不太容易打下去了。

“拟将满洲委之于日本,以希日本援助中国革命”

孙中山就职当天,即根据代表会议做出的决定和黄兴的要求,明确电告袁世凯:“公方以旋乾转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仗是打不下去了,为什么孙中山先生如此郑重承诺,只需袁顺应民意推倒清王朝,即将总统之位让出?孙中山先生以国家、民众利益为重,当然是重要原因。这也是孙中山先生令人景仰的关键。

不过,政治人物的选择,如果失去对其选择时的约束性条件,特别是资源条件的观察与分析,其结论,无论阴谋论还是神圣化指向,皆有失当。只有“革命精神”,无法打仗,亦无法立国。解此困境,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谋求举借外债,拟将汉冶萍公司为抵押,向日本借款。既有的中国政治结构,以中国资源与主权换列强借款,并不会因革命而一夕逆转。所以,若不建立政治结构性观察坐标,我们很难真正理解当年政治人物的进退与选择。

在中国有竞争性关系的外国银行,消息更灵通。莫理循记录汇丰银行注意到的日本金融动向:“汉冶萍(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的1000万日元贷款。这笔交易完全合法,不能出面反对。各国银行多年来一直在争着做这笔贷款,然而人们承认日本人对权利的要求最为强烈。”但是,孙中山这一贷款要求,招致临时参议院和独立、光复各省,以及公司股东大会的一致反对,实业部部长张謇以辞职抗议。情急之下,孙中山于一周之内两次致临时参议院咨文,并写信给强烈的反对者章太炎等,说明情况,及有损主权,不顾声誉的不得已之苦衷。最终仍然未获成功。

南京临时政府向列强的借款尝试,就此结束?没有。仍是骆宝善的精细梳理:汉冶萍公司抵押贷款未成之后,孙中山又转而以整个东北权益作抵押,谋求向日本贷款。日方提出以接管满蒙为条件,借款支持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向日方代表森恪表示:“当此次举事之初,余等即拟将满洲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日本援助中国革命。”日本政府如能“火速提供资金援助”,“余或黄兴中之一人,可赴日本会见桂公(日本内阁总理桂太郎),就满洲问题与革命政府之前途,共商大计”。“如能在汉冶萍公司五百万元借款之外,再借一千万元,则孙等与袁世凯之议和即可中止,孙文或黄兴即可赴日订立关于满洲之密约”。孙中山表示应允租借满洲,只是未能谈判成功罢了。南京临时政府财政之困窘于此可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也是南京临时政府难以自存的障??碍。

在既有的也是屈辱的政治结构之下,政治人物之选择,也确实有限。在此背景下再来看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的“非袁莫属”,如果仅仅解释为袁世凯的权谋,失之简单。

“名”与“实”的错位

在袁世凯与孙中山相见之后,孙中山先生曾评论:“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为中国目前计,此十年内,似仍宜袁氏为总统,我专尽力于社会事业,十年以后,国民欲我出来服役,尚不为迟。”

清既亡,作为替代者的中华民国及其总统袁世凯,面临什么局面,又将如何作为?

无论对袁世凯还是孙中山,旧的约束性条件与政治结构并未因革命而更张。这个时候,运转国家,急需资金。出任国务总理的唐绍仪只能重走旧途,向四国银行商借白银8500万两。而且,在签约之前,要求先垫付3500万两,以解燃眉之急。四国银行团已经答应垫款,但俄国抗议,坚持分润,于是不得已改向六国银行商借。可是新增加的日本与俄国却要求:此款不得用于满、蒙地区。事关满、蒙,应向日、俄分别磋商,不可让四国银行介入。而四国银行,又因不信任中国官僚,即使借款,也要求由四国派员监督使用……经过复杂异常的运作,这笔善后大借款终于达成协议: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相当于2亿银元)。以盐税、海关税以及直隶等四省的中央税为担保。

借款的谈判最初是秘密进行的,只向国会报告了一个谈判大纲。结果谈定之后,国会和全国舆论一致形成反对借款风潮——国会两次质问袁世凯政府,国会议长亲自出面阻止签字;而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发通电,号召国民党全党“力行设法反对”,并在上海、香港等地多方活动,阻止借款签字。黄兴还联合国民党势力的湘、粤、皖、赣四省都督,向议会通电抗争。

这是中国政治传统里经典“名实”结构错位。向列强借款,意味着丧权辱国,在政治上殊不可取,亦不正确,这是“名”。而“实”呢?即使孙中山为着临时政府的运作,在袁世凯政府之前,亦谋求更大幅度主权让渡的借款,只是未成功。若成功,还是否与袁世凯议和也是疑问。当时反对政府举债的独立、光复省份,自己的运作同样循借外债之道,手段也是以路权矿权为抵押。比如江西省就打算以南浔铁路为抵押举借外债,而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则以划拨使用若干份额给中央为条件,批准了他们的举借外债。这项借款亦未获成??功。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总统 袁世凯 民国 历史 孙中山 2014年03月06日 14:30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