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还是张爱玲那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情怀。她了解不能像“孔庆东们”那样,用民粹和刻板印象来挑拨离间,分裂中华民族。她所深爱的香港是一个可以出现《倾情之恋》的城市——让浪漫取代暴戾,让温馨取代粗野……
语言是她的魔术。没有人会低估张爱玲小说的文字魔力,但却很少人会记得她对香港“语言冲突”的反思,也没想到她会举重若轻,以幽默和诙谐的喜剧,化解那些族群文化的冲突。
这是香港文化史上被遗忘的一页。1960年,张爱玲的好友宋淇(林以亮)担任电影懋业公司的制片主任,就主导了《南北和》系列的电影。张爱玲负责了第二部《南北一家亲》和第三部《南北喜相逢》的编剧。内容都是以香港本地广东人和来自北方的“外江佬”的冲突为主线,交织爱情与生活的传奇,由粤剧红伶梁醒波与著名谐星刘恩甲演出对手戏,彼此因为语言与地域文化的冲突,勾心斗角,势不两立,但没想到他们的儿女却是私下大谈恋爱,如胶似漆,终至谈及婚嫁,而与父母不断斗智斗勇。但这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而是王尔德式《不可儿戏》的喜剧。
这三部“南北和”系列的电影,都是针对香港的语言矛盾所产生的独特语境,也发现彼此不打不相识的场景。张爱玲借用好莱坞的风格,用美女俊男来包装地域之争的荒谬,穿插了种种情景喜剧的桥段,加上谐星梁醒波的即兴“爆肚”对白,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社交媒体上的众声喧哗
往往流于碎片化
在上海长大的张爱玲,曾在香港大学念书,她对于广东话和大陆其他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都有深刻的体会,也了解不同语言的交叉渗透与交缠,都会带来巨大的戏剧张力。她的喜剧对白,充满了王尔德式的机智与嘲讽,让香港人在观赏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也看到那些扭曲了的歧视影子。
而电影除了梁醒波与刘恩甲之外,还有丁皓、白露明、钟情、张清、雷震等明星,横跨了国语片与粤语片的圈子。
也就是在这样戏剧化的提炼与升华中,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族群之争与语言冲突,就在一片笑声中化解于无形。这位
文坛的祖师奶奶当年可以做到,为何今天的香港文化界和媒体不可以做到?
事实上,这次“陆港之争”的引爆点,也是源于facebook与YouTube的传播,而事发时各方用iPhone来拍摄现场情景,捕捉了那些稍纵即逝的镜头,也不断在社交媒体上讨论。
不过这些众声喧哗的声音,往往流于碎片化,只是满足于抓住一时的眼球,而没有对这问题作出深刻的思考。
因而这样的冲突,刚好是一部好电影的剧本草稿。活生生的题材,活脱脱的人物,火爆的场景、火爆的动作,可以拍出比好莱坞更好莱坞的片子。
但关键还是张爱玲那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情怀。她了解不能像“孔庆东们”那样,用民粹和刻板印象来挑拨离间,分裂中华民族。她所深爱的香港是一个可以出现《倾情之恋》的城市——让浪漫取代暴戾,让温馨取代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