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部小说《听风的歌》开始,村上春树就经常为自己的作品配上音乐。这不是刻意的,而是他生活的方式。
村上春树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他说过:“若不是醉心音乐,我可能不会成为小说家。”熟悉他的粉丝,都知道他的作息时间表:早上4点爬起来写作,然后跑步、做菜、听唱片、读书,日日如是。跑步时用iPod听巴哈,做菜时听的是歌剧,他说普契尼最适合做菜时听。
从第一部小说《听风的歌》开始,村上春树就经常为自己的作品配上音乐。这不是刻意的,而是他生活的方式,就像生命离不开脉搏的跳动,写小说时,他很自然就把旋律和节奏变成是作品结构的一部分。
阅读他的小说,耳边总有音乐响起:贝多芬《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听风的歌)、韩德尔《a小调木笛奏鸣曲》第二乐章(1973年的弹珠玩具)、巴哈《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寻羊冒险记)、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拉威尔《死公主的孔雀舞曲》(挪威的森林)、莫札特《费加洛的婚礼》序曲(舞舞舞)、李斯特《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国境之南·太阳之西)、罗西尼《鹊贼序曲》(发条鸟年代记)、舒伯特《第17号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海边的卡夫卡)……写不完的曲目,是他小说世界里的古典烙印。
我从《挪威的森林》开始,就喜欢按图索骥,把村上春树小说中提到的音乐搜出来,然后一边读书一边听唱片,在每一个精心铺陈的文字场景中穿梭,让浮在空中的音符把书中隐晦不明的线索,以及主人公跌宕起落的心情和复杂个性披露点滴,享受着阅读时现实与想象的跨越,妙趣无穷。
他的最新长篇小说《1Q84》,开篇伊始就是一首古典乐曲。女主角青豆赶着去杀人,堵车的路上,她乘坐的计程车播放着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LeosJanacek)的《小交响曲》(Sinfonietta)。这不是一首知名度很高的作品,但却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甚至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召唤,神秘地安放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贯穿始终,如缘分,如宿命。
《小交响曲》风格辉煌,甚至有点喧闹,第一乐章一开始,铜管声部便悉数登场,一气呵成,最后在管弦齐鸣中结束。为何村上春树选择它作为小说的“主题曲”?此曲在小说中究竟有何隐喻?村上没有明说,留下的,只有许多臆想的空间。
《1Q84》分三册轮流上市,气势如虹,据说在日本发行第二周就创下百万部销量佳绩,所引发的“村上效应”更带红书中点名的主题曲,造成少有人问津的《小交响乐》CD一路畅销,连绝版多年的1966年匈牙利裔指挥家塞尔(GeorgeSzell)与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版本也绝处逢生,再次流通市场。
在《1Q84》的热潮下,EMI唱片公司还趁势推出《1Q84小说的音乐世界》,收录小泽征尔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录制的《小交响乐》版本,同时纳入多首在小说里出现的音乐,包括海顿《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和巴哈的《平均律C大调第一号前奏曲与赋格》,让村上春树的小说CD化,也让人可以从古典音乐中“听见”村上春树,不管对乐迷还是书迷来说,都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