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王蒙:20年后再看作品能否成为旷世佳作

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相信。相信革命的许诺,相信历史的前进,相信新中国的这些目标都能达到。这种“光明的底色”对我一生都有影响。我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因为正赶上大变化,旧中国灭亡,新中国成立,对历史、生活有一种特别新鲜的感受。这个感受,如果不写下来,以后的人未…

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相信。相信革命的许诺,相信历史的前进,相信新中国的这些目标都能达到。这种“光明的底色”对我一生都有影响。

我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因为正赶上大变化,旧中国灭亡,新中国成立,对历史、生活有一种特别新鲜的感受。这个感受,如果不写下来,以后的人未必知道,自己也未必记得住。你不可能像那时那么兴奋、那么单纯、那么激动,不写下来,这段生命就没了,就再也找不着了。

我动笔写小说以前,有一个很可笑的故事:当时第一个五年计划要开始了,要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我看了苏联作家安东诺夫的小说《第一个职务》,写建筑工地的,完全把我迷住了。我就想一定要上大学学建筑,当建筑师,要到处盖房子、盖楼。但这愿望没实现,才开始写起小说来。

我当时喜欢成名,喜欢被人注意,哪怕引起别人的愤怒。

1956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文艺学习》杂志组织全国性讨论,赞成的、反对的,都有一大片。我那时还不满22岁,觉得一篇小说这么横,一下子就成事了,又有毛主席出来说话。我当时喜欢这个,喜欢成名,喜欢被人注意,喜欢自己的作品能够感动别人,哪怕引起别人的愤怒。

我当时想得比较简单,好像革命成功,就天下太平了。当时有个说法,叫“从胜利走向胜利”,没有想到会有曲折。1957年“反右”,一些报刊已经很警惕,我自己的情绪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一直到1962年,这段时间我是被完全封杀的。1962年我发表了一点作品,到了1963年、1964年又被封杀了,一直到“文革”结束,前后两段加在一块是二十多年。没人发表你的作品,报刊不理你,或者不再发表,或者说感谢你寄来的稿件,但是不准备发表了。

1962年、1963年,我还有一点动力写作,再往后,我更多的是想学到一些新东西。1963年年底我到了新疆,当时的想法是,希望能有一些成就、一些作为,那么在新疆或者将来再回北京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就是能写出更好的东西来,能写出——按照当时的观点——为人民所欢迎、所需要的作品来。

我知道新疆对我会是很大的考验,包括物质生活,以及可能会有的政治上的压力等;但另一方面,我又非常渴望有一种新的生活经验。另一个民族,另一种语言,另一种唱歌和跳舞的方法,另一种建筑。我觉得这些新东西太宝贵了,人活一辈子,就是对新鲜经验的这么一种追求。

“文革”一开始,我也有点架不住了,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其实我并不在“文革”的风暴中心,完全在边缘,因为我在农村劳动,已经不是目标了。“文革”的闹腾强度,新疆比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相对小一点,但闹得也很厉害。很多人都没有联系了,也不知道他们的情况,像老舍自杀,我是很晚才知道的。

大概是1978年,《人民文学》杂志社还有一些出版社开始有人给我写信。他们表现得也不是特别热烈,但是至少认为我是可以接触的人了。我给《人民文学》写了一篇小说,过了大概两个多月,突然寄来一本杂志,小说发表了。当时我正在跟爱人一块包饺子,兴奋得连饺子都顾不得包、顾不得吃了。

其实当时我已经放弃了,“文革”开始以后,我就几乎不再想文学的事情了。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得到平反;1979年年初,“反右”得到“改正”。1979年6月,我回到了北京,在北京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

不相信什么,也就是另一面的相信什么。

担任公职之后,你所面对的就是共产党这样一个执政党,面对的是国务院这样一个政府机构。何况你又早就是它的党员,所以,你有你自己的任务。这个天然属性,矛盾也很多,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别人有时候很难判断你的选择。

以我来说,11岁和北平地下党组织建立固定的关系,14岁就成了党员。1949年,我还没满15岁,就成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干部。远在我成为写作人之前,就已经投入这样一个政治生活、革命生活。所以我和因为担任了某某官职就不再写作的人,情况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变化非常快,北京人有一个半开玩笑的说法,叫赶上什么算什么。你赶上革命的凯歌行进,新中国的建立,到处红旗飘,到处打着腰鼓,这是一个劲头;赶上政治运动,赶上文化大革命,到处又打仗、又辩论,这又是赶上了;你赶上思想解放,发表各种意见,这也是赶上了。所以每个人生活的经验,历史上的定位,差别非常大。

我想,北岛说“我不相信”,可以说反映了“文革”后期那一批青年作家中不少人的心绪。而我们这一代人,所谓50年代的作家,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相信。就是相信革命的许诺,相信历史的前进,相信新中国的这些目标,都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相信,我有时称之为“光明的底色”,可以看得出来对我这一生都有影响。比如说我到了新疆,仍然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并不是就此悲观失望,甚至于痛不欲生,或者颓废堕落。

其实不相信什么,也就是另一面的相信什么。

说什么老子天下第一,我是老子天下第二。

但我不希望夸张文学的代际关系。有些年轻人抱着一股牛劲,甚至于把前几代人全部否定,我开始写作的时候,也有这种心思。我心想我一写,就跟你们全不一样,把你们全镇住。这是很自然的。如果年轻人觉得自己写的不如老一代,那你就不用写了,你让老一代写就完了,你还写它干吗?所以我觉得这是正常的,不必觉得可怕,人人都一样那还了得?我不是一个钻头似的人,只会在一个点上往深了钻,我觉得我可以容纳很多东西。

我觉得中国文学的情况不悲观。中国文学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到国外去;再一个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大概四五年以前,或者六七年以前,我做过一个统计,莫言被翻译到外国去的作品条目是最多的,他大概有300多条,我是200多条。所以我老开玩笑,说什么老子天下第一,我是老子天下第二。

我的年龄,我的处境,我的身份,使我对各种奖的兴趣也接近于零,但是我对自己的新作还有一种确实是纯粹的、文学的期待。如果我有梦,也是文学的梦,不是获奖的梦,不是奖金的梦。也许30年前我会有这种想法,现在我没有了,因为“明年我将衰老”(王蒙新作的书名)。

我会创作出和过去不同的作品,我不会原地踏步。但是不等于说我写的这个不同的作品,就要成为旷世佳作。那不是我的事情,那个得由历史,由时间来做结论,起码20年以后再看。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王蒙 中国文学 成名 北岛 2014年03月04日 09:46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