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翻译施小炜:纯粹的写作不是村上的强项

时隔26年的现实之作“从读‘大二’那年的7月起,直到次年的1月,多崎作几乎只想着死这一件事。”村上春树最新的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就这样开始了。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多崎作在名古屋上高中时,有四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男两女,姓氏都带有色彩:“赤”、“青”、“白”、“黑”…

时隔26年的现实之作

“从读‘大二’那年的7月起,直到次年的1月,多崎作几乎只想着死这一件事。”村上春树最新的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就这样开始了。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多崎作在名古屋上高中时,有四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男两女,姓氏都带有色彩:“赤”、“青”、“白”、“黑”,唯独多崎作没有。“大二”假期返乡之际,多崎作突然被四位朋友告知要绝交,且没有任何人向他说明原因。他深受打击,几至形销骨立,许久才恢复正常生活。16年间,他和曾经四位好友组成“小团体”的成员们始终没有见面。在女朋友的劝说下,36岁的多崎作才终于决心去拜访抛弃自己的四个朋友,寻找真相,由此开始他的“巡礼之年”。

“这是继《挪威的森林》之后的第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我感到必须写百分之百的现实,才能再上一个台阶。”村上春树在一次公开场合谈起这本书时如是说。这已经是村上春树的第十三部长篇小说,2013年春天在日本出版,同年底中文版上市。距离《挪威的森林》——曾被村上春树称作最后一部现实作品的小说,已经有26年时间。此间,村上春树创作的长篇小说,从《寻羊冒险记》到《1Q84》,总是会将非现实的因素融入其中。

翻译了村上春树的《1Q84》、《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无比芜杂的心绪》等作品,同时也是《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文译者的施小炜说:“就像毕加索的绘画一样,很多人看了之后,觉得他的绘画作品连三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画出来,认为他作为艺术家的素描功底或者写实的功底不够,于是毕加索有意创作了一些纯写实的作品,让大家看到后了解,即便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也可以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家。《挪威的森林》对于村上春树来说,意义就和毕加索的那些现实主义作品有相近之处。”

至于《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施小炜说:“有人说是村上回归之作,我觉得也未必,其实村上春树对自己的写实主义的作品评价并不是很高。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他又重新回到写实的这条路上去。”

问:很多评论认为,村上春树并不是典型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也不是典型的日本文学。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施小炜:可能跟“很多评论”所认为的不一样,我不觉得“村上春树并不是典型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或许不是我们中国读者心目中认定的某种典型的日本文学,但是他的作品毋庸置疑,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一种典型。

如果说村上的作品和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前辈小说家有所不同的话——有所不同其实是理所当然,即便同为日本作家——一个显然易见之处就是他笔下的主人公不穿和服、不喝日本酒、少吃日本料理,而是身穿洋装、爱喝洋酒、吃的是“无国籍料理”,一句话,是生活方式彻底变了的当代日本人。毕竟,他们是生活于迥然不同的时代的日本小说家。

村上春树喜爱在其作品中有意识地导入音乐以及饮食、时尚等当代亚文化符码,并将自己小说创作的目标规定为将“pop-culture”的“structure”与“纯文学的内容”融会结合,这似乎都是其不同于他的独特之处。

问: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的影响,在村上春树的创作中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施小炜:村上本人多次亲口言及“jazzmusic”和“hardboiled”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并多次明确表明自己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借用“波普-卡鲁恰”(“pop-culture”的日文讹音。他自己给这个外来语加注的汉字就是“大众文化”四字,而他举的所谓“波普-卡鲁恰”的例子就是美国硬汉派推理小说)的“斯特拉库恰”(“structure”一词的日语讹音),往里面塞进“纯文学的内容”。这就是影响,只不过,这影响不是“我认为”的,而是村上自己坦白的。

纯粹的写实不是村上的强项

问:这部小说呈现的写实主义,相对于村上春树的多数作品的创作风格、手法而言,有何意味?

施小炜:纯粹的写实,似乎不是村上的强项。对此,他自己也曾有言及(可参看杂志《大方》第一辑所刊松家仁之氏的村上春树长篇采访录,张乐风译)。就思想性而言,表现出更高深度的文本,无疑是村上的非纯写实作品。对于那样一种表现形式,他似乎驾驭得得心应手。但是从写实技巧的纯熟度来看,村上显然也并不输于任何以写实见长的小说家。这部作品与另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挪威的森林》一道,向我们展示了村上作为一个职业小说家功底的深厚、全面。

问:你曾谈到《没有色彩的多崎作》这本书中一个很大的突破,是村上给多崎作安排了一个固定的工作,你认为这种突破,其背后的意义在哪儿?

施小炜:此前村上作品的主人公,大抵都被设定为不隶属于任何组织、团体的“独行侠”——这其实是承袭了自夏目漱石笔下的“高等游民”以来的日本“私文学”的传统。他们游离于组织之外,处于社会边缘,在享受精神独立的同时,也牺牲了来自组织的保障,得独力承担一个自由人必须负荷的一切。

此次的多崎作,则始终被小说家放进了或小或大的组织之内,起初是名古屋的小小五人帮,后来是东京的大型私铁会社。他自始至终缠绕在各类人际关系之中,却犹自是个孤独的存在。群体之中的孤独,在当今之世恐怕更有普遍性。

而哪怕是游离于组织、群体之外的自由人,当主人公由静态转入动态时,就势必在所难免地要催生出某种社会关系来。一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从某个特定角度去看,其实不妨视为主人公不断地构筑、丧失、再构筑社会关系的过程再现。

在这层意义上,给主人公安排一份固定工作,就是将主人公放置于群体、组织之内去思考、表现“我”与他、个与群、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在村上文学系列中,或当视为深化此种探索的尝试。

问:多崎作这份具体到建造火车站的工作,使得火车站这个意象频繁地在故事中出现,评论中各有不同解读,你认为“火车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涵义?

施小炜:多崎作是做车站的,我们一般说建造车站,但是日本说是做车站。一般日本的评论家在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很少做政治性的解读,可能“3·11”大地震以及后来的核电站事故,给他们的印象太深刻了,打击太沉重了,所以好几位评论家认为这个小说背景中有“3·11”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有人就这部作品的时间做过分析,村上写这部作品的时间,他的巡礼之年可能发生在2012年,16年前是1995年,而那个时间多崎作应该是经历过那样一个灾难。

关于车站的寓意是什么,我觉得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种解释,认为是日本地震之后复兴的一个象征。另外,火车站往往是一个终点,同时也是一个起点。我从前住在日本乡下,千叶县一个叫野田的地方,离我家最近的车站叫梅香,这个车站非常小,只有一条铁路线通过,而且是单线。每次在这个车站等车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浮想联翩,觉得这个地方也许会有什么故事发生,以前可能也发生过很多故事。我觉得车站也好,空港也好,都是人生中很可能有许许多多故事、许许多多记忆发生的场所,浓缩了人生中一些场面的地方。

日本人作品里面写车站的蛮多,早年的明星高仓健演了一部电影叫《车站》,后来小说《铁道员》里也有车站场面出现,日本人好像比较喜欢车站,比较喜欢铁道。车站在日本的生活当中,有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某些独特的意义,所以选择造车站,恐怕也有村上本人的一些想法寄托在里面。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施小炜 村上春树 现实主义 挪威的森林 2014年03月04日 08:49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