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法国“新浪潮”的昨天与今天

回顾世界电影的百年风云,“新浪潮”运动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浪潮”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生在法国的一场电影运动,1959年,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处女作《四百击》在戛纳电影节上众望所归获得最佳导演奖,成为这场运动兴起的标志事件。在这个时期,特吕弗、戈达尔、阿兰雷乃、阿涅斯…

回顾世界电影的百年风云,“新浪潮”运动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浪潮”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生在法国的一场电影运动,1959年,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处女作《四百击》在戛纳电影节上众望所归获得最佳导演奖,成为这场运动兴起的标志事件。在这个时期,特吕弗、戈达尔、阿兰·雷乃、阿涅斯·瓦尔达等优秀导演纷纷走上舞台,拍摄了《精疲力尽》、《朱尔与吉姆》、《广岛之恋》、《堤》等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新浪潮”运动之后,英国、德国、波兰、捷克、日本等国家的青年电影运动也受到影响,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电影的“浪潮”。法国“新浪潮”之所以有着非凡的意义,在于它是青年电影运动的缩影,概括了二战后世界各国民族电影的复兴,也标志着现代电影美学的确立。

“新浪潮”的由来

对于“新浪潮”这个叫法,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最可靠的是一家法国周刊1953年对法国“婴儿潮”所做的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成长于二战后的法国青年,他们成长在和平年代,过着娱乐和轻松的生活,体现出与父辈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法国媒体就把这些青年叫做“新浪潮”。当特吕弗、戈达尔、侯麦等人的电影上映时,法国媒体拿出这个概念进行命名,而同时上映的喜剧片《扎齐在地铁》中,扎齐的叔叔遭遇塞车时也有一句台词:“又来了,新一波浪潮!”从此,“新浪潮”成为这场运动的代名词,也形象概括了这场运动破旧立新的特色。

新浪潮的出现有许多原因,首先是统治法国影坛的“摄影棚影片”难以满足青年观众的需要,这些电影多数改编自19世纪的小说或戏剧作品,依托于摄影棚的人工布景,脱离现实,画面风格虚假,给人留下道德说教的刻板印象。同时,美国电影的引入,刺激了法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二战后,美国通过援助协议的附加条款,向法国大量输出好莱坞电影,根据条款,法国电影院必须有40%甚至更多时间来放映美国电影,这势必给元气大伤的法国电影带来巨大冲击,萨特等知识分子公开反对美国电影。此外,电影摄影机技术的改进也是重要条件,为“新浪潮”运动埋下伏笔。到了上世纪50年代,摄影机变得更加轻便、灵活,胶片也提升了对复杂光照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为青年导演自由发挥个性创造了条件,他们把摄影机从摄影棚搬到大街、公园、学校、市场,拍摄真实的生活,也降低了成本。

“手册派”与“左岸派”

“新浪潮”还有更特别的背景,这就是1951年创刊的杂志《电影手册》,其精神领袖是法国著名影评人、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围绕这本杂志聚拢起一批热爱电影的青年人,他们出没于电影院、沙龙、电影俱乐部和电影节,观看大量经典影片,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激烈争论。他们公开批评固步自封的法国电影,把它们叫做“优质电影”或“爸爸电影”,认为这些影片漠视电影语言的价值,他们拥护和称赞一批风格派美国导演,如希区柯克、尼古拉斯·雷、比利·怀德等,并把这种崇尚电影语言本性和导演风格的理论,叫做“作者论”,这成为新浪潮运动的理论基石。

到1958年,他们不再满足于在文章中舞枪弄棒,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作品,这些导演后来被称为“手册派”。1958年到1966年,这些导演共拍摄了32部电影,产量惊人。其中,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模仿当时的“黑色电影”,但在剪辑和叙述上故意违反惯例,进行大胆创新,创造了一种率真、随意而感人的风格。他的《阿尔法城》、《周末》等影片展开了激进的影像实验,对传统电影语法提出挑战。同时,居住在巴黎拉丁区的一批小说家、艺术家也开始了电影创作,他们有阿兰·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里斯·马克、玛格利特·杜拉斯、阿兰·罗布-格里耶等,他们被称为“左岸派”,代表作有美轮美奂的《广岛之恋》、神秘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充满实验色彩的《堤》等。以《电影手册》影评人为核心的“手册派”和以拉丁区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左岸派”,是新浪潮运动最重要的两个阵营。尽管他们风格有别,艺术追求不同,但共同创造了新浪潮的辉煌。当然,新浪潮的风景不是只有“手册派”和“左岸派”,还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天才,仰仗个人才华而崭露头角,比如莫里斯·皮亚拉,他在“新浪潮”时期开始创作,但艺术道路完全孤立,风格也极为独特,1987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在“新浪潮”运动中,许多青年投身电影事业,他们锐气十足。路易·马勒拍长片处女作时只有23岁,特吕弗只有27岁,戈达尔和雅克·德米也只有30岁。他们不但年轻,而且人数众多。1954年,法国电影长片处女作的数量只占全国影片的9%,到1971年已猛增到28%。1958年到1968年间,法国涌现了100多位新导演,这种发展态势到1972年达到顶峰,当年出品的112部法国电影中,长片处女作就有31部。“新浪潮”中青年导演的“井喷式”发展,是其他国家的电影所望尘莫及的。

当然,“新浪潮”在法国也受到了争议。一些媒体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运动缺乏耐心,认为他们破坏了法国电影的戏剧传统,让电影走向个人化、写实化和散文化。当然,批评界也有支持的声音,美国评论界肯定了这场运动的正面价值,安德鲁·萨里斯还把“作者论”引入美国,对美国电影理论的发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电影史研究的深入,“新浪潮”这个词被附加了各种意义。今天,“新浪潮”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一场电影运动、一个电影时期或一个导演群体。当我们用“新浪潮”描述一种电影美学时,是指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以及“作者论”理论的确立,这场“理论运动”始于1954年的“作者论之争”,结束于1962年法国批评界对“新浪潮”风格的质疑。而当我们用“新浪潮”去描述一个电影史时期,则特指从1959年的《四百击》到1968年“五月风暴”之间这个时期。当我们用“新浪潮”来描述一个导演群体或代际时,说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登上法国影坛的一大批导演,他们绝大多数成为法国当代影坛的中流砥柱。

“新浪潮”的消失与影响

1968年,“五月风暴”爆发,这些导演因观念分歧而不再保持亲密的合作关系,这场运动渐渐偃旗息鼓。但其电影观念和美学原则依然发挥着影响,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德国新电影运动、日本新浪潮等运动悄然兴起。这也是人们不断回想起“新浪潮”的原因:作为电影制作和创作的“浪潮”已经过去,但作为观念变革的“浪潮”仍在延续。“新浪潮”提出了现实主义的主张,改变了电影创作方式,涌现了一批代表导演,创造了一个历史时期,“新浪潮”既倡导新的电影制作原则,又带来了新的美学理念,兼顾创作实践与观念变革,不但涌现了大量导演和作品,而且更推出了新的电影评价标准,改变和丰富了我们评判电影的原则。

“新浪潮”表现出的电影批评、电影杂志与电影创作之间的亲缘关系,在当代法国电影中长盛不衰。从某种意义看,《电影手册》杂志就像“学校”,成为其影评人几乎要比考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能更快地成为导演。如奥里维·阿萨亚斯、帕斯卡尔·博尼策等人,都步上从影评人变成导演的“新浪潮”之后尘。而法国当代的许多作者导演,与“新浪潮”的导演有许多相似的个人轨迹,比如阿诺·德布莱辛、里奥斯·卡拉克斯或克莱尔·德尼等,他们似乎在用另外的方式不断重复着那个时代。

“新浪潮”是法国电影无法抹除的底色,一个导演传给另一个,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他们在风格上相互呼应,美学上不断继承,俨然成为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对电影的忠诚与执著追求。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新浪潮” 破旧立新 电影 《广岛之恋》 2014年03月04日 08:38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