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苏珊·桑塔格:美国国家的背叛者?

十多年前,美国遭遇了911,曾经有一个美国人在一片悲恸当中,站出来,不像别的所有人一样谴责制造战争的恐怖分子,而是质问作为受害者的美国。不出所料,此人被当时的美国的舆论界打成了筛子。这人就是苏珊桑塔格。当时的桑塔格六十多岁,已经是美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小说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获得过…

十多年前,美国遭遇了911,曾经有一个美国人在一片悲恸当中,站出来,不像别的所有人一样谴责制造战争的恐怖分子,而是质问作为受害者的美国。不出所料,此人被当时的美国的舆论界打成了筛子。

这人就是苏珊·桑塔格。当时的桑塔格六十多岁,已经是美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小说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获得过美国的国家书评人评论组首奖,以及美国国家图书奖、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写出过广受关注的畅销小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

911事件发生后,这场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震惊全世界。美国人甚至西方社会都还在极深的骇异和哀痛中,电视上公众人物愤怒地控诉伊斯兰暴徒、大谈团结爱国,电视新闻主播和评论专家呼吁共同对外,整个美国沉浸在一种同仇敌忾的集体情绪中。没错,平日强大的美国正是那个可怜巴巴的受害者。

然而,正在柏林讲学的苏珊·桑塔格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FAZ)与美国的《纽约客》(NewYorker)上同时发表了题为《强大帮不了我们的忙》的短文。她在文章中指出,那些驾机自杀的极端伊斯兰分子丝毫也不像西方媒体异口同声所说的那样“怯懦卑鄙”,而是很勇敢的。而且,她不同意媒体流行的观点,认为这个袭击是对自由世界的打击,而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后果。简而言之,这场灾难与美国政府的政策有关,美国需要反思。

这篇仅仅几百字的短文,在美国遭到了公众与媒体一致的谴责。是的,这比在婴儿生日宴上郑重宣布“这小孩以后会死的”,更讨人厌。

不过,桑塔格讨人厌的做法还很多。当时的总统小布什宣称为了反恐,要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她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这场战争。在战争即将爆发之前,桑塔格对《明镜》(DerSpiegel)周刊说:“911之后的口号:我们站在一起。对于我,这意味着:要爱国,不要思考!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一年之后,苏珊·桑塔格更写下了《真正的战斗与空洞的隐喻》一文,坚决反战。这篇文章发在2002年9月10的《纽约时报》上。直到今天,一些内容值得一读再读:

——“在‘我们站在一起’的口号下,呼吁反省就等于是持异议,持异议就等于是不爱国。这种愤慨正是那些主持布什外交政策的人士求之不得的。在袭击一周年纪念活动来临之际,两党主要人物对辩论的厌恶依然很明显——纪念活动被视为继续肯定的一部分,肯定美国团结一致对抗敌人。”

“这种周年纪念,可服务于多种目的。它是一个哀悼日。它是对全国团结的肯定。但有一点却是明白不过的:这不是一个全国反省日。据说,反省会损害我们的“道德明晰度”,有必要简单、清楚、一致。……这种借用雄辩造成的时代错误,在美国反智主义的大传统中屡见不鲜。反智主义怀疑思想,怀疑文字。”

在愤怒、悲伤与不满等各种情绪交织而成的负面情绪大潮中,桑塔格的“勇敢”和“政治不正确”显然是有严重后果的。西方思想界被一分为二:崇拜她的和憎恨她的。美国流行的保守派刊物《新共和》(NewRepubic)设问:本·拉登、萨达姆和桑塔格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是:三个人都要摧毁美国。知识界尚且如此,普通百姓会怎么对待这样一位“国家的叛徒”?据说,在此两年多时间里,桑塔格不断收到恐吓信与恐吓电话,很多电台不愿意请她去做访谈,很多刊物对刊登她的文字顾虑重重。

也就是在那两年,大学毕业的我读到了桑塔格的文章;那时,桑塔格的不少书籍已陆续在中国出版,开始在中国走红了。我为她的茂盛如繁花的文字和深邃如星空的思想所折服。桑塔格的宣言,我觉得再有道理不过了,为什么那些狭隘的美国知识分子不能理解她呢?

然而,当恐怖事件发生在自己的这片土地上时,我忽然觉得,桑塔格的冷静和洞见与人之常情是悖离的。一种能成为主流的民意,必定是简单的,清浅的,从情绪出发的,近乎不假思索的,这样它才能被最多的人所接受;同情、愤怒、谴责、声讨等情绪,正符合这些指征。而冷静、反思、探究原因,则需要大量的知识背景、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超越表相的逻辑思考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注定是极少数;而这些人,未必愿意成为众矢之的,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他们不会公然说出自己的见解。

谁甘当冒犯者,对抗民意之汹汹大势?

坦诚,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还有智识。很难说桑塔格是左派还是右派,她太独立了。虽然现在她的简介里,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但我仍然怀疑,这是否只是我们这些非美国人的一厢情愿。十多年过去了,伤痕已愈的美国知识界,对苏珊·桑塔格那番话是否有了新的理解?

当然,对于恐怖袭击这种反人类的罪行,不需要给他开脱的理由(excuse/justification),因为不管有何冤曲,针对无辜者的屠杀是绝不可宽恕的;但背后引至他们以自杀性手法来杀人的原因(cause),则是需要思考的。解决他们杀人的原因,和为杀人行为正当化,完全是两回事:杀人不可原谅,但解决这个原因,便可以降低这种杀人的可能性。

有时,一些“无需讨论”、“不可讨论”的问题,不过是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沉疴。请记住,思考是不需要被授权的。

2004年岁末,桑塔格去世。龙应台在悼念桑塔格的文章中,这样说到911:“我们可以集体哀悼,但是别让我们集体愚蠢。”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苏珊·桑塔格 战争 911 龙应台 2014年03月03日 15:51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