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英国作家巴恩斯:有选择就得有承担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Barnes),英国作家。迄今已有十多部小说问世,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福楼拜的鹦鹉》(1984)、《英格兰,英格兰》(1998)、《阿瑟与乔治》(2005)、《终结感》(2011)。2011年以小说《终结感》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同时,他还是获得梅迪西奖和妇女奖的唯一英国作家。朱利安巴…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Barnes),英国作家。迄今已有十多部小说问世,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福楼拜的鹦鹉》(1984)、《英格兰,英格兰》(1998)、《阿瑟与乔治》(2005)、《终结感》(2011)。2011年以小说《终结感》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同时,他还是获得梅迪西奖和妇女奖的唯一英国作家。

朱利安·巴恩斯,这位与伊恩·麦克尤恩、马丁·阿米斯并称“英国文坛三巨头”的作家,凭借《福楼拜的鹦鹉》《英格兰,英格兰》《阿瑟与乔治》三度冲击布克奖,而最终让他荣膺该奖项的,却是其另一部作品《终结感》。在2011年布克奖的颁奖现场,巴恩斯尽显英国式的冷幽默,表示,“对待这个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当成买彩票,一直等到中奖的那天。”

布克奖评委会主席斯特拉·里明顿称赞这本书,“拥有英语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质,它笔法精湛,构思巧妙,而且每读一次都能揭示新的深度内涵。我们认为这是一本写给21世纪人类的书。”

巴恩斯喜欢探究真实的历史人物,在他看来,所谓真实的历史,其实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是选自《巴黎评论》第165期巴恩斯专访,让读者了解作者创作背后的故事。

小说告知世界更多的真相

《巴黎评论》:阅读你的作品,让人产生两种感觉。一种感觉是非常欧洲化,这在英国小说家中很少见;另一种感觉是那种非常地道的英国文学,尤其是对于外国人来说。例如,在法国,人们认为你又是英国文学的典型代表。那么,你如何看待自己?

巴恩斯:你说的非常对。在英国,我经常被看作是具有欧洲文学色彩的作家,就是那种深受法国影响创作的作家。但是如果你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听到的评论则是,“不,他是典型的英国作家。”

《巴黎评论》:萨特曾经写过一篇名为《什么是文学》的论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或者文学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巴恩斯: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其中最简练的回答就是文学是告知真相的最佳途径。文学的魅力在于那些华丽、优美的辞藻所堆砌而成的文章,它们告诉我们的真相远远胜于一堆干巴巴的事实。除此之外,文学还可以让我们感到快乐,也让我们同从不会遇到的人保持那种神秘且亲密沟通的一种方式。

《巴黎评论》:文学可以有很多种呈现方式,如散文、诗歌、小说,它们都在努力用文字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在进行小说创作之前,你已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评论家和记者,你为什么选择小说创作这条道路?

巴恩斯:事实上,在我看来,我写小说向读者所告知的世界真相远远多于我写报刊文章。虽然这两种媒介方式我都热爱,并一直在练习。但是说句不中听的话,当你在写报刊文章时,你的工作是让世界变得简易和更易于理解,让读者不费力读懂你所表达的内容。而你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则试图全面反映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发性,在报刊杂志上读来简单明了的语言不会出现在小说中,同时,你还希望读者不仅读懂小说字面上所表达的意思,更期待他们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去品味字里行间所隐藏的信息。

读书多到“贪得无厌”

《巴黎评论》:你曾经说过自己读书多到“贪得无厌”,你尽读哪些作家的书?

巴恩斯:在我十四五岁时,我才开始读法国文学,我第一次读到《包法利夫人》时还是英文写的。当时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为我们列了一张书单,书单中有很多欧洲文学经典名著,很多作品我之前从未听说过。

那个时候,我们每周要穿上军装为士兵们进行一次义务演出,那时叫做参加联合军事。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当年在野外实习时,一边吃着三明治,一边看着《罪与罚》,感觉当时自己的世界完全颠覆了,沉浸在书本之中,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进行了大量的基础阅读。我那时读了很多作品,其中,俄罗斯作家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等;法国作家,如伏尔泰、蒙田、福楼拜、波德莱尔等;英国则主要关注于现代文学,如伊夫林·沃、格雷厄姆·格林、奥尔德斯·赫胥黎等,当然,也包括哈代、霍普金斯等。

《巴黎评论》:你什么时候开始想到或许自己也能成为作家,写出作品来,并有读者愿意去读?

巴恩斯:我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大约是二十出头。那时我正参与《牛津大词典》(增补本)的编纂工作,觉得自己有时候很无聊,就尝试着去写一些东西,并且真的写成了一本关于牛津旅游指南的书,主要是记录了那些来过这座城市和牛津大学的作家们。

编纂完《牛津大词典》之后,那时我大约25岁,我开始试图去创作一部小说,这是一个漫长且经常被打断的过程,期间充满了各种质疑以及情绪低落,但最终这些都成为我第一部小说《伦敦郊区》问世的动力,这部小说出版时我34岁。这中间八九年的时间里,我都将这部小说束之高阁。很显然,我对这部小说的创作一点信心都没有,我自己都没法说服自己。我从未觉得自己成为小说家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有所选择有所担当

《巴黎评论》:短篇小说集《穿越海峡》中,《隧道》这个故事里的老人说道,“成为一个作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你必须学会拒绝生活。”你认为自己需要在文学和生活两者之间作出抉择吗?

巴恩斯:不,在我看来,我们不用,也无法在二者之间选择。“要么完美生活,要么完美工作”——叶芝的这句话经常触动我。当然,艺术家肯定会作出一些牺牲,大到政治家,小到奶酪工、父母等也同样有所牺牲。但是,如果艺术家没有正常稳定的生活,他又将如何存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所投入的程度而已。福楼拜曾经说过,“艺术家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的大海中,但是这生活的大海不要把我们淹没。”很多时候艺术家投入的程度过深以至于忘了自己的初心。

《巴黎评论》:写作对于你来说,容易吗?佩雷尔曼曾经说过,有两种作家,一种是写作于他们而言,轻松即得;另一种是呕心沥血,字字推敲。佩雷尔曼将自己归类为第二种,你认为自己更像哪种?

巴恩斯:对于用生命来写作之类的抱怨,我一点也不同情,因为没有人强迫你成为作家。我曾经听到过别人说“好孤独”之类的话,如果你不喜欢这种孤单,你可以选择不做。很多作家的这种抱怨,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炫耀。当然,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因此你就要忍受这份辛苦。正所谓有所选择,有所担当。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英国 巴恩斯 承担 孤独 真相 2014年03月03日 10:26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