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张自言:把柴静还给柴静

柴静美国产子,被讽说一套做一套,媒体取标题“央视名嘴柴静美国产女引热议”。时间倒回一年前,柴静出版了《看见》,在新书发布会上被十几个男闺蜜簇拥的照片疯狂流传,某种微妙的情绪被点燃,从挖她的情史到争议她的工作方式,她一夜之间从最讨喜的人变成了最讨厌的人。当人们议论柴静的时候,对象…


柴静美国产子,被讽说一套做一套,媒体取标题“央视名嘴柴静美国产女引热议”。时间倒回一年前,柴静出版了《看见》,在新书发布会上被十几个男闺蜜簇拥的照片疯狂流传,某种微妙的情绪被点燃,从挖她的情史到争议她的工作方式,她一夜之间从最讨喜的人变成了最讨厌的人。

当人们议论柴静的时候,对象是柴静,还是某个臆想中的目标?忘掉立场,往后退一步,柴静所引发的争议,恰恰是审视舆论和民意的一个绝佳观测点。

柴式私人定制

《看见》固然是一本不错的记者工作记录,但是其超高销售量已经远远超过内容本身所能承载的影响力。真正带动销售的品牌是“柴静”。

在柴静身上,复杂地寄托了三类人群的理想和情感:“公知”、“网络爱国者”和鸡汤女性。央视记者身份、新闻调查的内容和气质,柴静的行文处事甚至是着装风格,所能引起的联想恰恰戳中了当下舆论的G点,完全可以画一张“他们眼中的柴静”的图来。

这里所说的“公知”,并非是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微博时代被异化了的词汇,他们未必有足够的社会和政治常识,但对公共事件保持强烈兴趣且愿意发声,情绪和立场主导判断,他们的简单逻辑是“政府一定是错的,体制内发生的一切都是黑幕”,常用的词汇是人民、良心、自由、民主,没有读过索尔仁尼琴却时时背诵一两句他的名言。

在对公众事件的关心、对“揭黑幕”的兴趣上,“网络爱国者”和“公知”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们的“正能量”指向,认为政府的大多数是好的,体制的前途是光明的。对于这两者来说,柴静报道的新闻都能让他们借此而发声,只要柴静自己不明确表态,他们就愿意相信她是自己队伍的一份子。网上所流传的伪柴静语录,大部分来自这两类人群,“公知”们在语录里强调“良心”,“网络爱国者”们则借柴静之口抨击贪腐。曾经的“央视最穷主持人,至今租房没有买房”的说法,也来自这种对柴静代表良知和正义的期许。

“公知”把柴静说成是官媒里罕见的良心记者,“网络爱国者”则相信“央视曝光”本身就是正能量和光明前途的揭示。看到柴静那段演讲比赛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时,“公知”顿觉被骗:为什么她的表态如此地“体制内正能量”?继而发问:她身在体制内怎么会没有污点呢?让“网络爱国者”发声抗议的是她在美国生孩子,义愤填膺地说这是去当“美国人的妈”,好像“美国人的妈”是个贬义词。

鸡汤女性心中的柴静是安妮宝贝、陈绮贞和杨澜的综合体,她是“清冽女子”的活体注解,招牌微笑配上万年不变的围巾和棉布长裙,能够如此知性地就获得了事业成功,更不用说她的行文风格,“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不就是校内体最喜欢的那一型?“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不浮不躁,不争不抢,不去计较浮华之事,不是不追求,只是不去强求。”柴静的女粉丝不在少数,她们喜欢柴静却不喜欢公众议题,一边赞叹柴静冲到采访第一线,一边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星座性格学和甄嬛办公室政治。也恰恰是这类人群对传统的女性道德有相当的顺从,逢小三必打,听说了柴静的情史之后会毫不留情地站到攻击面去。

这三类人群有重合,诉求之间亦有重合。但不论是哪一种,都缺少对“内容本身”的关注,即不真正地关心柴静的节目和本人言论,而只从支离破碎的信息中提取形象。柴静拥抱哭泣的孩子、在暴跳如雷的受访对象面前坚持发问,有这样的画面已经足够展开联想和论述。柴静的自身条件和所背负的标签,刚巧在当下中国具有了广泛的解读意义。她是每个人的私人定制。

从全民女神到全民公敌

重新回顾一下柴静引发过的口水战:男闺蜜大合照被指责是现代版“太太的客厅”“绿茶婊”;情史被质疑“当小三”;业务上被怀疑“没有实际能力”“太爱现”;美国生子是“不爱国”“说一套做一套”。除了闾丘露薇关于记者工作方式的探讨之外,其他的批评意见都有一定程度的情绪成分。

不管是不是“绿茶婊”,混饭局、男性朋友多、过往情史……都是私事。记者的采访方式可以讨论,但阴谋论地断言她是“制片人的发声器”则太没有真凭实据。至于美国生子是“说一套做一套”就更奇怪,柴静曾经说过哪一套呢?中产们去美国生子早已是普遍现象,杂志出专题、网上有教程、电影里也拍过,值得讨论的是为什么有此一景,而不是指责某人的个人选择。

八卦是大众的消遣,以柴静为素材的八卦却无一例外地变成了恶意诛心。和神化柴静一样,“去神化”柴静的言论同样是廉价粗暴、缺乏常识。原本被柴静戳心戳肝的受众转换成她的批评者,其实顺理成章。造神或泼粪,都是一种极端的情绪出口,叙述目标并非柴静,而是自身的诉求:我们要骂政府—代我们骂政府的人怎么可以是体制内的;我们要爱国—央视记者怎么可以在美国生孩子;做一个淡淡的女子—淡淡的女子怎么可以陷入第三者的传闻……这正反两方面的感情,反复强调的都是自己认可的狭隘价值。复读机式的攻击背后,是当代人无限上火的情绪和少得可怜的表达能力。柴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这件事真的与每个人相关吗?不。但借评价她来呼号,却是最简便、最过瘾的路径。

这种泼粪式的反造神运动里,还有一种对“不玩游戏”的不满。柴静没有开微博,博客上只写工作心得,无论网上如何腥风血雨,她不澄清也不参与,接受采访时的口径是:“(我小时候就想)当我长大的时候要保护自己的私生活,如果你们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希望你们也能够学习到这点。”几天之后,她就被娱记偷拍了,像是一场教训。

柴静本人的确不是一个受记者欢迎的采访对象。在某杂志的一篇人物采访稿中,记者“高级黑”式地记录道:她在4个小时的采访里说了将近十个名人的名言,经常说出桎梏、湍急、遇合这样的词汇。当下的新闻报道喜欢的是细节的趣味、背后的故事,更直接一点说是隐私和生猛语录。而柴静却执着于用“高大上”的语汇展现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不受记者欢迎意味着不受读者欢迎—你这样表现自己,太淡而无味了。她节制的表达和满口道理和时代话语格格不入,例如否认“央视最穷主持人”时,她不说自己到底有没有不动产、有多少,让围观的人急得跳脚却无可奈何。

有一种逻辑是,“公众人物既然从名声中获得了好处,就需要牺牲部分隐私作为代价”。这种逻辑进化一下,就成为对柴静不分享隐私的忿忿:柴静的书卖得这么好,粉丝这么多,她怎么可以置身于八卦法则之外?用最通俗的网络句式来说就是:你这是在装×你知道吗?

人们习惯了全社会都参与同一场口水,习惯了看到名人有计划地公开私生活,热衷于给勇于自黑的名人点赞,让这个滚出某某圈,让那个上头条,这生杀大权简直翻云覆雨。就连王石都乖乖被拖进娱乐版,柴静再想保护隐私,也无法被这样的舆论氛围豁免。成熟的公关人员甚至对被黑成渣的柴静抱有同情,从他们的专业角度来看,自黑或者分享隐私柴静都不做,被攻击便不可避免。

谁是大多数?

柴静不是第一个被舆论反转的公众人物。在她之前,韩寒一夜之间就遭遇了“倒韩运动”。现在,曾经被同样视作“业界良心”的崔永元因为转基因话题被转基因支持者们嘲笑为“村通网”(意为刚刚上网而对陈旧网络谣言深信不疑)。理想的舆论环境应该不造神,同时能用人性的角度理解每个人;但现实是树立偶像和驱逐偶像在不断交替上演。

在这里来一句“都是社会的错!”,便可以为本文收尾。但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的智力或道德上的优越感。我知道我也不可避免地是“大多数”中的一分子,在一个信息饱和得噎死人的时代无所适从又游刃有余,情不自禁地就用短平快的微博来了解他人,轻而易举地把不满和情绪代入到新闻中,我们如此武断,但是我们如此不介意自己的武断,一切都会过去,只要下一个高潮话题来临。当一条新闻可以被消费和泄恨的时候,那种酣畅淋漓的快乐,我和你都体会过。

公众人物们也应该知道,成名可能源自一个表情、一个姿态、一句话、一段视频,传播得如此高效率,“被黑”也会循着同样的路径和速度完成。不考量自己在被美化时占了的便宜,只在受害时抱怨自己不能被公众完整透彻地理解,让控诉也少了几分力量。

把柴静还给柴静。把她的隐私和个人选择还给她,也把强加给她的解读和光环除下。理想不应由造神完成,祛魅也不应由泼粪完成。“一码归一码”本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很可惜,大家都没有彻底做到。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柴静 公知 产子 女神 2014年03月01日 07:47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