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马原: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准

马原,小说家,一九五三年出生于辽宁锦州。一九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牛鬼蛇神》、《纠缠》、《阅读大师》等。2000年,马原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他结束了流浪生活,进入同济大学,正式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这是之前从未想到过的事,我从1970年做知青,1978…

马原,小说家,一九五三年出生于辽宁锦州。一九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牛鬼蛇神》、《纠缠》、《阅读大师》等。

2000年,马原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他结束了流浪生活,进入同济大学,正式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这是之前从未想到过的事,我从1970年做知青,1978年考大学,1982年去西藏,1987年生了大儿子马大湾,生活就从没有安定过。”马原说,之所以会选择进学校,是因为当时马大湾已经12岁,上初中了,“这是他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节点,我当时非常希望能在这个时间段上同他单独相处。”

根据原本的计划,马原要在上海风平浪静地待上6年。但4年后,马大湾去了德国,这段时间也相应缩短,马原又走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在上海的这4年,成为马原人生中生活最安定的一段日子,他在履行一个父亲的职责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着去适应学校的制度,按部就班地上课,他甚至做过几年系主任,也呈现出成为一个学者的“可能”。

这让马原心满意足。1991年,马原无奈宣布停笔,在此之后,他一直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新的身份,让他平稳过渡。大学教授,无疑是马原最好的选择。在同济大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马原先后开了“阅读大师”、“剧本写作”、“小说写作”等不同的选修课。马原用熟练的刀法,逐一解析影响了他的文学大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欣赏、如何享受,讲小说还原到工艺的层面。

这些教案,后来都被马原精心结集,逐一出版。但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结集稍显散乱。2013年8月,花城出版社又对马原的教案进行全面整理,重新出版了精装三卷本。

之后,马原在方所作讲座,谈的就是这套书。“现在回头再看,我是在不断剖析那些影响了我的文学大师,因为我是行家,这一点我不谦虚,因为我太熟悉小说这个行当,也太熟悉叙事了。”马原停下来掂了掂三本书,接着说,这其实也是对他的总结,马原之所以是马原,答案都在这里面。

“我的学问就是现在出版的这套书”

问:《阅读大师》实际上是你在同济大学中文系教书时的一个合集,当初的情形是怎样的?

马原:2000年,我去同济大学中文系。这也是我漂泊十来年后,从西藏回来,第一次有了把自己安定下来的想法。

做老师的时候,我讲课还是挺下工夫的,当时早就没写小说了,90分钟的课往往要花三四天准备,全身心投入教学,所以才有这么多的讲稿。中国的小说家当中可能我的讲稿数量是最大的。这其实是受格非启发,他年轻时特别喜欢听我讲大师和名著,他就建议我,如果当老师不妨以此出书。因为有这个想法,所以就更全力以赴了。你看我讲了很多长篇作品,这些书光读一遍就要好多天,而我在讲之前绝对要重读,而且是细读。

问:能不能说,你当时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学者?

马原:很难这么说,我在同济呆了13年,其中几年还当中文系主任,现在退休,我的学问就是现在出版的这套书。但我对“学术”的定义,跟一般的学者很不相同,对他们而言,我的学问或许根本就称不上学问。对他们而言,学术是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要引经据典,要有处理,课题要有严谨的梳理和铺排,而我的学术,更多是我个人的经验和选择,我的淘汰和筛查。在他们看来,我这样做学术未免也太容易了,但我看我的学术也很难,里面每篇文章我都要备好几天课,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做这个工作。我在这套书中,花费血汗很多,含金量也很高,我个人很看重这套书。

问:其实格非、王安忆都曾出过类似的解读文学的著作,但他们似乎更加学术,而你则更加注重个人的体验。

马原:格非的小说我看过不少,但是他的学术著作我还真没看过,王安忆的作品也是这样。我其实一般也不看学术著作,我看过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以及毛姆的《读书随笔》,我觉得我讲文学同他们或许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我看到的仅有的小说家的学术著作,至于格非、王安忆的学术,他们都有自己的路子,讲课时应该也各有侧重,但是我不太熟悉。

问:那你现在再读这些文章中对经典名著的解析时,会不会又有不同的感受?

马原:不会,我写《牛鬼蛇神》时,重读了二十年和三十年前自己写的小说,经常会觉得挺惊讶:这家伙怎么会写得这么好。这种感觉是绝对真实的。他们给我统计,《牛鬼蛇神》里有7万字来自我以前的小说,就是因为我看到觉得特别好,有通神的地方,索性就直接拿过来了。所以你看,我哪怕重读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前的小说都仍然会给自己投赞成票,更何况是我十年前的文字?

至于对作家的理解,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因为这些都是经典的作家,你读经典时永远都会心怀一份至诚。前两年,贾平凹编过一本《影响了我的三十二篇美文》,其中选了我在《细读经典》中写海明威的一篇。我当时心里非常得意,因为其他三十一篇都是写的,而我这篇不是写的,是说的。这也是我对这套讲稿的自信心,后来也通过这套书认识了不少朋友,衍生出很多很美好的故事。

“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准”

问:你在《细读经典》中是根据什么原则来挑选作家的?完全是你自己选择,还是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来?

马原:毕竟我的课叫“阅读大师”,主要讲的肯定是我心目中的大师。我是喜欢我曾经受益的作家,我不做特别大范围的阅读,我基本上是阅读世界文学上赫赫有名的作家。我个人受益的作家基本上都是我能重读的作家,我一本书要看很多遍,比如《小王子》,我足足看了三十遍,因为我喜欢它,我喜欢《小王子》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喜欢这种既像童话寓言,又像警示寓言的作品,作者写主人公的结局和他人生的结局是一样的。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米兰·昆德拉。当时有学生向我反映,说我讲的作家他们都没听说过,希望我能讲讲现代作家。我让他们提意见,他们提了刘墉、白先勇、汪国真、米兰·昆德拉,我选了选,最后还是选了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其实还是稍微欠一点,他犯了小说家的大忌,不断跳出来说小说中的人物。所以我讲他时,用的标题是“耽迷于讨论的米兰·昆德拉”。

问:我看里面没有列入毛姆。

马原:对,没有毛姆。其实是应该讲的,对我而言,毛姆是一个很重要的小说家,我在内心也把毛姆当做我很要好的朋友,心里也很切近。至于为什么没讲,我想一定是当时没有摸到毛姆的《刀锋》、《月亮和六便士》,或者是《人性枷锁》,我不重读是不敢说的,毕竟面对面授课,精准度还是很重要。除了毛姆之外,像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也没讲。拉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和《古斯泰·贝林的故事》,让她结结实实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早年受她影响特别大。类似的情形肯定还有。

问:我很好奇,你心中对一流作家评判的标准是怎样的?

马原:老话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不这样认为。文学也有第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枭雄。比如一战后,海明威出现,在那个时代,无人出其右。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那些“小人”,看海明威名气太大不愿先给他奖,结果海明威拿奖比福克纳还晚,这并不能说明海明威不如福克纳,福克纳的影响和海明威不可同日而语。海明威就是那个时代的第一,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至于1980年代文学的NO.1就是约瑟夫·海勒,全世界都在读《第二十二条军规》,大伙都疯了。

问:那是不是说,某个时代最好的作家就真的是当时最好的呢?

马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真正的标志性人物肯定是好的。我不知道日后的文学史对王朔的评价怎么样,但他肯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作家。

除了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准外,在小说史上,还有无法用逻辑和理性涵盖的一个清晰的价值标准,这个标准贯穿整个人类历史,这是任何人都不会怀疑的。

问:在《小说密码》这本书里,你把自己当成一个重要的阅读对象在分析,这对很多作家来说,应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吧。

马原:我写小说,时间很早,从1970年代初就开始写,到198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到1985年左右,我突然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我读自己的小说有一种新奇感,就像照镜子,尽管每天照,都能从自己脸上发现惊喜。我不知道原因,但我确实从我以前的写作里发现了惊喜。或许是因为我比较自恋,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一开始的写作和阅读都在一个相对正确的轨道上,多年前的阅读带有很强的经典性。我的写作都是在追寻经典写作的方式,我庆幸自己少年时选择了对的路径。我一生都在经典的限制之下,就是所谓的戴着镣铐跳人生之舞。因为熟悉太多经典的东西后,你觉得你一定要按规矩行事,但你又不能重复你所认可的经典,你要在种种限制当中突围。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小说家,至少做到了从中突围。

“新的写作早就起来了”

问:对于很多经典作家,年龄似乎不会成为限制。但对于你们这批1980年代的作家,似乎过了那个创作高峰就再也没办法爬上去了。

马原:对小说家而言,无论中外,四十岁以前是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四十岁之后,一个有持久毅力的作家或许会有同样分量的作品出来,但肯定无法超越之前。但我的经验告诉我,一个小说家最好的年龄,也就是二三十岁左右,通常我们看到的名家最卓越的作品大多是在这个年龄段写出来的,即便是托尔斯泰,他在三十几岁完成了《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无疑是历史小说中人类不可企及的一个高峰。

所以今天我们这批人的写作就比较边缘化。新的写作早就起来了,而且早已成气候,新的写作面貌已经来临,而且新的写作是我们不熟悉的,甚至不是我们喜欢的,比如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甚至更新的。我现在读《哈利·波特》,都有隔世之感,罗琳其实比我小不了多少,但她写的是什么?我看上去云山雾罩。我不希望写作这个行当那么轻易就改朝换代了,但确实是改朝换代了,就像郭敬明的作品对我们来说像天书一样。

问:郭敬明写的东西有看过吗?

马原:我原本想看的,但是没看进去,他的叙述点我找不到。那么多人喜欢他的东西肯定是有他的道理,但是我无从判断。我看过韩寒的一些作品,我喜欢他写议论性的文字,很犀利,一针见血,很不容易,可以看出他很有天赋。其他的不太熟悉。我现在读新作品越来越少,年纪越来越大,愈发不敢轻易浪费了,我不是特别想发现新作者或者帮助新作者,我已经离开为人师的年龄。

问:你在同济上的这些课结果如何?从书中看,感觉你面对学生们时状态并不是很好。

马原:对,这个课,我讲了几年就不讲了,生病是个托辞,实际上是我不想讲了,心情不好。这个时代需要娱乐,学生也需要娱乐,他们已经完全不读书了。当时特别安排过《局外人》一课,之前,我向他们强调,要是问到谁书中内容,谁答不上来,那这门课就不及格,结果后来上课,我问他们,谁知道默尔索是怎样为自己辩解的,120个学生却没有一个答上来,叫我好沮丧。

经典必须读通,要是没有读通,就是白看。但只要你哪怕读通了一本,那你一辈子的方向都会因此不同,我一直坚信这一点。因为经典的价值体系正好指向多数人不读经典这个空白,不读就不会想,不会思考,经典能在时间面前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它能够战胜时间、跨越时间。但这个时代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赚钱的问题。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马原 阅读大师 经典 韩寒 2014年02月28日 16:35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