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画家朱新建:画里与画外的人生

“他来北京的第一顿饭是我请的。当时我扶着他过马路,本来一步一步走得有些艰难,突然,他把我的手推开,自己坚持着走了几步。我正纳闷,结果发现迎面走过来一美女,他的眼神一下子就亮了。”李津说。虽然已经是中风的第五年,行动不便,语言表达也有障碍,朱新建依然保持着他对美女的爱好,充满好奇…

“他来北京的第一顿饭是我请的。当时我扶着他过马路,本来一步一步走得有些艰难,突然,他把我的手推开,自己坚持着走了几步。我正纳闷,结果发现迎面走过来一美女,他的眼神一下子就亮了。”李津说。虽然已经是中风的第五年,行动不便,语言表达也有障碍,朱新建依然保持着他对美女的爱好,充满好奇。

“其实从那时起,他每一分钟都可能走。”朱新建的妻子陈衍却这样说。来到北京不久,朱新建就被发现了一颗心脏主动脉血管瘤。他做过心脏支架手术,血管瘤又靠近心脏,做手术危险性很大,只能任它留在那里,随时可能破裂。“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现实,让他在危险还没发生的时候过得快乐一些。”陈衍说。

他们租住在城市东部的公寓里,宽敞的阳台上养着几盆长势很好的绿色植物,笼子里的鸟叽叽喳喳地叫。陈衍告诉我们,朱新建每天在公寓里晒太阳,会朋友,画画……喝可乐抽烟——这些东西对他病后的身体没什么好处。学生郁俊说“他是极欲的人”,家人顺从他的喜好,不加限制。门厅的墙上挂着大小不一的他的画作,多是他近来努力的成果。直到今年2月10日,这里的黑白水墨画通通被取下,换成了他的遗像。

“他这次生病很突然。12月5日,南京的姐夫来,老朱和姐夫坐在沙发上聊天,聊了一会儿就觉得累。中午吃饭时,他用左手拿勺子,拿了两下都没拿起来。”因为那颗血管瘤,陈衍每天都会非常注意朱新建的细微变化。“老朱今天有点儿怪。”她给做医生的姨夫打电话,“姨夫说,以他的情况看,要注意二次脑梗的可能性。我一听吓坏了,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检查时,医生让他张嘴,他还表现得很开心,笑呵呵的。CT结果显示,他的右脑血管中有一个小淤塞,属于轻度的二次中风,医生说问题不大,只要持续一段时间的输液就可缓解,生命无虞。

“住院住了20天,马上要出院了,情况开始不是那么回事。他有了癫痫症状,眼睛失明,身体抽搐。”朱新建心脏里有支架,做不了核磁共振,只能做CT。CT影像中,肺部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阴影,“可能是肿瘤”。他的身体已经极瘦弱,承受不了通过穿刺确诊的痛苦。郁俊来看他,抱着他在病床上翻个身,只“摸到一把骨头”。

“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只有等待。这个时间也许是几天,一个月,一年,没人知道。”陈衍问医生:“我可不可以把他带回家?”医生说:“你如果想带他回家,现在还可以走。”言下之意,再过几天,他可能衰弱得连家都回不了。

1月8日,朱新建回家了。李津去看他。“他实际上已经看不见我了,但听声音,还是能认出我。我跟他握手,能感觉到他的情绪。”他双目失明,但大概还能感觉到一点点光亮。陈衍在床边跟身在法国的儿子朱砂视频通话,朱新建知道那个声音来自儿子,就伸手去找电脑,“想要摸摸儿子的脸”。

“他自始至终也没说过自己看不见了。”陈衍说,朱新建在家,很努力地像以前一样生活。进食,一天三顿不落,只是食量大为减少,原来一顿一大碗饭,这时只能吃几口。他每天晒太阳,听很轻的音乐,身体并不感到疼痛。“过完年,他的身体状况很平稳,我们也很乐观,想着只要不再冷了,回春回暖、大地复苏了,就会对他的身体有帮助。”

事与愿违,2月8日,他呼吸困难,感到憋闷,肺部出现炎症,有痰,需要吸痰器。一天后,他越来越难受,吸痰的间隔越来越短。他缩水的身体在病床上一直上下地喘,心跳加快到每分钟140下……“最后半小时,血压急速下降,安静了。”

陈衍告诉朋友们:2月10日凌晨2点23分,朱新建离开我们了。

1月的探望是李津最后一次见他。从握手中能感受到朱新建的情绪,但他整个人看起来,“神散了”。遗像里,朱新建露了左半边脸,他眯起眼睛,嘴上微微带着笑,有神地向前望着。遗像两边的挽联是李津写的: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这是关汉卿50岁生日时吹自己的总结。我倒是觉得有一种审美在里面。关汉卿也是一生流连世俗的人,老朱在某种程度上跟他很像。”

1953年,朱新建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就爱画画。小学时画黑板报,因为画得不像,英雄人物轮不到他,只能画反角。中学时,他就读的南京九中有一个美术组,教基本的素描,画静物、画石膏像。“他想加入美术组,人家不带他玩儿。”学生郁俊告诉我们,很多年后,朱新建仍会不时讲起这段少年故事,“耿耿于怀”。“就是画得不像。他一出手就是不对的。”可美术组一活动,他就想凑上去。“一个人天生就是喜欢涂抹,不能干别的。”朱新建把画画理解为一种本能,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你问我为什么会出现画画这件事?我不知道。我觉得是人的一种本能驱使吧。这种本能怎么产生的,我也不知道。你看所有的小孩,当然可能受成年人世界的影响,基本都是喜欢画画的,把画画作为一种游戏。”

就像他所说的那种小孩一样,他喜欢画画,虽然少年时没接受系统训练,但东家西家都学了不少。“文革”时,“南京这种古城的小街小巷里还藏着好多遗老级的老顽童,他们也是整天没事干,就喜欢捉两个小孩来‘教唆’”。朱新建在胡同里碰到过林散之、高二适,在这些“教唆”中看了齐白石等人的真迹,慢慢对中国画有了些体悟。但他的作品不是“国、油、版、雕”,到了煤矿插队,还是画黑板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上的是工艺美术系,插画、剪纸、镶嵌等等,总是很边缘。“他吃的都是别人剩下的。”郁俊说,“但就是这些杂的东西成了他的养料。

有一次我在他南京家中的地下室看书,他翻出一箱东西,我以为是旧画,结果他拿出两幅剪纸来,大概是80年代初时的作品。这么久远的东西他还留着,说明他对它们是喜欢和认可的。”

朱新建当年获过奖的作品有连环画《除三害》,动画片《选美记》、《皮皮鲁与鲁西西》。“做动画片,里面涉及造型整合,你必须有固定的动画形象,不能一会儿一变,这就要做很多创作前的工作。”李津说,朱新建通过这些经历做自我训练。后来他专攻水墨画后,随身带着巴掌大的小本子,上面是铅笔画的草稿、未完稿,很多画作的造型已经在这里演练过许多遍。另一些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句子,多是禅宗语录,也有极少量的流行语,备用做题款。题款的字形也要研究几种,不同的题材配不同的字。他像当年做动画片一样,在创作真正发生前,就开始了这个过程。“这是他做学问的精准,是我们认为的文人境界。”李津说,很多人觉得朱新建的画很随意,但在他看来,朱新建是“理性的、胸有成竹的”。

1980年,朱新建毕业留校,在工艺美术系任教。他在做实用美术作品之余,想的却是画水墨画。“我的指导老师都很不满意我的‘专业思想’不稳固。我苦恼、犹豫……”他想起困难时期家里养过的小猫,说它“不爱吃的东西就不吃,宁愿饿死。最后,我倒是没有饿死”。

朱新建带着5幅“小脚裸体女人”画作,参加了1985年在武汉举办的“中国画探新作品展”。艺术评论家鲁虹当时在湖北美协工作,他告诉我们,画家李世南到全国各处去搜罗作品,朱新建的画就在其中。初时,朱新建拿给他的是一些山水、花鸟作品,李世南觉得画得也不错,但问他:“听说你画好多女人,能不能给我看看?”李世南最后选了5张,朱新建自我评价:“其中有2张比较一般,女孩子穿衣服,但画得比较性感,还有3张比较过分的,基本上没穿衣服或衣冠不整。”那次画展规模盛大,有吴冠中这样的名家,也有许多新人。“画家丁立人的儿子当时才十几岁,也去参加了,年龄悬殊特别大。”李津说。在老少画家众多作品中,朱新建的“小脚女人”受到了关注。

“小细线,没几根,身体胖,小脚。”郁俊形容那时候朱新建的女人形象。不复杂,但是三寸金莲,封建;裸体或者一个肚兜、衣衫不整,黄色。他的题材触碰的正是此前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大禁忌。后来又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受到老一辈画家叶浅予的批评,说他的画是“封建糟粕”。时任《中国美术报》主编刘骁纯发文回应,还不敢用真名,写的是《朱新建的挑战性》:“我们认为凡是创新的东西都是具有挑战性的,朱新建的这种中国画是具有挑战性的。”

朱新建画画时自然没有这个意义指向。就像喜欢画画一样,他本能地喜欢美女,画出来只是为了自己高兴,没想给人看。他曾谈起,十二三岁时意识到两性差别,开始对女性感兴趣。后来有机会看到一些“内部书籍”、“内部电影”,那些女性形象、丰乳肥臀,进入了他的想象。越是禁忌的越追求,朱新建曾回忆到,那时候,一本《金瓶梅》能换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后来他画小脚女人、《金瓶梅》插图,就是因着这种趣味,自言想把“中国式的性感”表达出来。在他看来,叶浅予等画家画漫画、画铅笔速写的时候非常自由,但落在宣纸上,会小心翼翼,充满敬畏,而他年纪轻轻就在宣纸上肆无忌惮,自然受到批评。

画家靳卫红就在那年进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中国画,朱新建在学生中小有名气。“学生对这种越是负面评价的人越感兴趣。”在学校,美术系排第一,代表的是“艺术性”,实用美术都要排到后面。但美术系的学生都撺掇把工艺美术系的老师朱新建调过来,他们看到他的艺术价值。在南艺进修的李津常常去看他画画,觉着“他的女人是江南的,温软妩媚,很有语言感,像江南话”。李津说他当时刚从拉萨支教回来,与南艺校园中旧式绵软的氛围格格不入。“是朱新建把我打垮了,把我刻意追求的力度、狂放、博大化解掉,我发现我骨子里也有另一面软的东西。”

靳卫红坦陈,那时朱新建的画算不上绝好,通过材料、造型等方式,对画的效果还有很多的设计,但难掩笔墨之中的真,性情的流露。“我作为女性画家画女性,是对自我的评价。他将女性作为对象,是对他者的评价。女性让他感到快活。有人说他消费女性,是不是一快活就成了消费?反正我看老朱的画还是很喜欢,他把心里的渴望表达了出来。”

笔墨

未及调至美术系,朱新建离开了学校,1988年,去法国。李津告诉我们:“那个年代,谁也绕不开西方的影响,朱老师不相信间接的东西,他必须得亲自去看看。”虽然也和巴黎美术学院、华裔画家丁雄泉等人有联系,但他在那里仍要自己解决生存问题,画海报,有时候参加展览,也接受批量订货。“都是色情画,西方人喜欢的东方色情,他们不看他的艺术价值。”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告诉我们。

郁俊乱翻朱新建的旧书时,看到过两张他在巴黎时期做的藏书票,麻胶版的底,很精致。但他带回的作品很少,跟朋友谈起那段时间,也多是他遇到的男人女人、看过的色情电影,而非创作。“出国后,随时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发现原来我们的西装做得不如他们地道,原来我们的自来水笔不如他们的自来水笔好使,因为我们是跟他们学的。但他们卖毛笔,毛笔却是从中国进口的,卖宣纸,宣纸是中国进口的,这些东西是中国原来就有。”朱新建在一次演讲中说。他发现了一些自己原有的、地道的东西——“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神。”李津总结道。

“将毛笔作为一种核心价值。”靳卫红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毛笔不是这么用的,它不直接表达性情,而只是一种介质。”李津告诉我们,八九十年代,水墨界的主流是“主题创作”,例如常见的少数民族题材,重要的是主题内容的表现,而非笔墨本身。“新文人画”的概念实际上是对这个主流的反叛,“他们和现代主义、美术家协会的追求都不同”,回归笔性。“文人画是通过毛笔的运行轨迹,来直接传达心灵感受的东西。”朱新建开始这么理解文人画。他被誉为“新文人画”的代表,但在靳卫红看来,“新文人画”的概念后来被滥用,其中绝大部分画家和作品仍然在追求外在效果,是装饰性的。

朱新建1991年回国,住到了北京,苦练笔墨。“他向古人学习,长自己的功力。”靳卫红说。唐代以来的文人画家,石涛、徐渭、八大山人,及至近现代的齐白石、黄宾虹、关良,他大多临摹过,成百张地画。颜真卿等人的字也临了许多。他在北京居无定所,亚运村、方庄等几个地方辗转。阿克曼说,他那时还在歌德学院工作,住在圆明园附近的达园,院子宽敞,就招呼朱新建等几个画家去。他们都看到他的勤奋,不讲求什么特殊环境,随时随地画。很多年后靳卫红和他一起去外地参展,“他也用一个小帘子卷上纸笔随身带着。住在宾馆,晚上为了不打扰同屋的人,就在厕所里画”。

阿克曼当时对水墨很感兴趣,但一知半解。“我亲眼看了老朱画画的过程,就知道了水墨画是怎么一回事。”他往桌边一站,抓笔的感觉就是潇洒。放笔、运笔、收笔流畅自如,一气呵成。“水墨画与油画不同,画油画时感觉不好可以暂停,之后可以继续、修改,但水墨画只有一次,这个要求是很高的。”

高强度地画了五六年,朱新建的线条稳了,笔力也显现出来。郁俊说:“黄宾虹总结的用笔的‘平圆流重变’,他都做到了。”笔力之平,笔意之圆,行笔之流,线量之重,再加一重变化。他的用墨也在变,直到某一天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到处跟人说“我会用水了”,对墨的轻重浓淡有了控制。

朱新建真正用笔和墨将自己与传统勾连了起来。他的趣味、文气,带着古意,在李津看来,甚至是一些“腐朽”的气息。他的技术,达到了古人对水墨画的要求。他完整了自己的风格特质、精神修养。“这种修养与社会道德无关,它是画家对自我的把握。”阿克曼说。

活着

朱新建潜心笔墨的那几年,却也是李津认为他最被低估和冷落的日子。“他不靠主流,无论是水墨界的主流,还是当代艺术的主流。”水墨界的主题创作由美协主导,而在当代艺术界,“水墨不是一个角色”。

市场价值也没有显现。“那时艺术市场还没有起步,我们的画都是外国人在买。”靳卫红告诉我们,朱新建的画进入市场还要早一些,他的“美人图”出名后,就有一些港台藏家带着猎奇心来收藏。

李津记得朱新建跟他说过:艺术品就是这样,你饿的时候,拿它换一个馒头,不算便宜。你饱的时候,卖50万元一张,也不能算贵。“他认为画和钱不能绝对地对应。”他不讳言将绘画作为一种谋生工具,对上门买画的人来者不拒,几十上百张地赶画、还画债。

“他每年画的量太大了,其中百分之八十都应当烧掉。”阿克曼苛刻地说。阿克曼收他的画时会挑剔。“我说‘你这个不好’,他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说‘我知道、我知道’。”他心里清楚哪些画是真正好,有这个自信。

“他有时一晚上能画出40多张,产量惊人。”郁俊曾住到朱新建家中学画,他说,“我看不到他的极限,但能感觉到,也许就在我睡觉的时候。”郁俊觉得画画跟跑步一样,都有极限,有的人到了极限就不跑了,而朱新建是“极欲主义者”,每次都会超过那个极限。他常年黑白颠倒,夜里画画,“比其他人苍老得快,50多岁时就像70岁的老者”。

2008年,55岁的朱新建病倒了。“他在重症监护室待了8天,赤条条地躺在床上,瘦得不成样,朋友们去看了都受不了。就是这种情况,他居然活过来了。”靳卫红也觉得他生命力强,了不起。他康复后刚开口说话,指着通讯本上她的名字,告诉家人要找她,见面就说:“活一条命,是一条命。”很用力,气若游丝。

靳卫红想起从前,朋友的儿子闹离婚,知道他会说话,让他去劝和。他劝完,男方决意离婚。“他原本是对生活毫不强求的,很通达,绝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病了一场,强烈的求生愿望却本能地跑出来,“但对他来说,不能画画也不算是活着”。右手失去知觉,他从左手从头做起。“那是他最难的时间。有一次我去看他画画说‘你这画是拼了命画出来’,他听了,呜呜地哭起来,伤心得不得了。”他画的是最简单的小花瓶、小草,笔下完全没数,靳卫红一语道出他的凄凉。

“我们不自觉地当他是一个小孩,实际上他不是,他的思维很清楚。但他确实是另一个朱新建了,因为他作为朱新建的特征都没有了。右手已经不能画画。他那么爱说话的人,不能流畅地表达,千言万语都成了‘好’、‘不行’这种单字。他爱女人,但现在已经没有精力去爱了。”

到了2010年,朱新建的左手画流畅了起来,但在李津看来,那依然无法成为一种“左手优势”。“过去,他的画很有变化,是有知觉的、娇气的,这些特点都受制于左手。”好在有他的真诚,“毛笔虽软,但画出来硬,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李津告诉我们,他在朱新建的画里看到的是美好的力量:“有一类画家,画出来的尽是美好的东西,像我是顺着情绪走,情绪会表现在画里。但他是理念在先,把审美输入到自己的工夫里,输出的都是唯美的信息。从这个角度讲,他不像毕加索,更像马蒂斯。”

朱新建说过,自己对人、对世界都是悲观:“迟早要灭亡,而且离灭亡的时间不太长。”可他不画。他画得最多的美人图里,都是让他快乐的美女慵懒地站着、坐着、卧着,腰间向内弯成一个小三角,特别的妖娆。她们没有姓名、职业、道德、思想,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女人,而是他想象中的女性。“他的画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郁俊如此理解,“他大概是有一点‘酒神’精神,因此更珍惜这些快乐的东西。”

“现在很多人说他是什么‘最好的’、‘最后的’,这些都没用。他对传统的继承,他的独特性和价值,在未来会被慢慢发现。”李津说。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画家 朱新建 灭亡 美人图 活着 2014年02月27日 14:5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