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从“啃老”到“啃文化”

最近有一款电子游戏挺热闹,叫做《英雄再发威》。游戏的情景设定十分独特,将历史上多位名人复活,让他们拯救世界。于是乎,手持电锯的美国林肯总统与大施魔法的埃及艳后,两个时代和背景完全没有联系的历史人物就这样被硬生生地凑在一起了。这还没完,随着游戏环节的继续,居里夫人、拿破仑、达芬奇…

最近有一款电子游戏挺热闹,叫做《英雄再发威》。

游戏的情景设定十分独特,将历史上多位名人复活,让他们拯救世界。于是乎,手持电锯的美国林肯总统与大施魔法的埃及艳后,两个时代和背景完全没有联系的历史人物就这样被硬生生地凑在一起了。这还没完,随着游戏环节的继续,居里夫人、拿破仑、达芬奇等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的历史人物悉数登场,而在激烈的游戏场面中,让人恍惚间竟一时真的忘却了这些人的真实身份。

游戏中虚幻的场景也会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就在几天前,某地一个大型广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广告里,包拯、毕昇、华佗、曹操、周瑜、曹植、胡雪岩这些不同时代的历史名人穿越到了一个时空里,为成为一款产品的代言人同台竞技,“包拯断案快,毕昇印刷快,华佗治病快……他们来做代言人,你会选谁?”

对此,公众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挺好,有趣、生动,还能让我们顺便温习一下已经疏离许久的名人典故;有人则大力反对,将这些历史名人拉到当代,为商家“打工”,目的颇不单纯,分明是一种将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绑架的行为。

到底是致敬传统文化还是绑架传统文化?行为的背后究竟是文化的诉求,还是利益的驱动?满眼的以文化为名的喧嚣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

从新“桃花源记”到“杜甫很忙”

提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几乎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吟诵上几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那一幅世人皆羡的人间仙境,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可如果陶渊明笔下的这一幅极其平和、隽永、淡雅的图景被演绎成以下这样,您会作何感想?

“陶渊明在晋朝写了桃花源,名扬千百年,陶渊明梦桃花,梦里的事美丽诱人又伤悲。

桃花源美人多,来了一个武陵人,桃花源里撞上了桃花运,来了一个武陵人,酉州府里醉酒点鸳鸯,哎,一个打鱼的这么有福气,一个打鱼的这么有福气……”

2014年北京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腾格尔的一首《桃花源》一夜爆红,热闹之余,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不少网友在网上调侃“大叔,你肿么了?”“我感觉以后再也无法直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了,腾格尔老师你这么唱,陶渊明老人家他知道吗?”

或许歌曲的创作者有着朴素的出发点,“只是单纯的娱乐一下,让大家乐一下”,但在单纯的娱乐之余,我们还需要反思,是否需要以进一步的关照之心来善待文化中的经典?

向前回溯,我们发现,近些年来类似的现象不在少数。一度,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在对杜甫照片的“再创作”中,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一度,包大人也曾遭遇“包拯很黑”:展昭给王朝和马汉讲自己的英勇故事:“那天我探逍遥楼,获得重要情报,却误中机关,身受重伤。我强提一口真气,支撑到开封府,突然眼前一黑。”马汉关切地问:“你昏倒了?”展昭:“不,是包大人出来了。”

哈哈一乐过后,我们需要反思,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此般戏谑?对此,学者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主张,“娱乐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有意味的环节,没有什么太大的危害。一个洋溢着欢笑的社会总比一个拘谨和压抑的社会更好,娱乐不会挑战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则”。但更多的学者则主张,“文化化人,艺术养心,好的艺术作品,创作者心中要存有对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一味地趣说、戏谑,并不能带来心灵的净化和美好的情境,更无法做到让人有所悟、有所得。”

从“啃老”到“啃文化”

有一个词我们一定不陌生,“啃老”,讲的是年轻人尚不能自食其力,还需要依靠家中老人的救济度日。如今,这个词被借用并创新了,“啃文化”、“啃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也能被啃?咱还别不信。

还记得冀宝斋那一场沸沸扬扬、喧嚣太盛的闹剧吗?当冀宝斋被打造成地方的一张文化名片,当有学者犀利地指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下,有些官员急于出政绩,出形象,但由于既没文化也没高招,就转而利用所谓的民间资源合谋成事。所谓的民间收藏人士便投其所好,利用这个机会圈地、盖楼、结交权贵、获得政府专项资金补贴,从而做成一个美丽的局。”我们突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被“啃食”的对象。而这,又是谁的悲哀?

与之类似的,还有对名人故里的争夺。从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6个省明争暗斗,到一个“梁祝故里”的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再到两个省份对“帝尧故里”的各执一词,曾有一段时间,围绕着文化遗产的各种争夺战硝烟四起。

争夺文化遗产,究竟是为了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是为了传统文化旗帜掩盖之下的利益之争?对此,也有不少学者评论:“名人故里之争,已演变为利益驱动下的资源博弈。修复名人故迹,举办纪念活动,吸纳投资,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手段和营销模式,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构建文化的凝聚力和精神图腾,而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啃食文化”的表现?

还有曾遭到不少网友打趣的民俗文化节,过于浓重的商业气息、多年不变的形式和单薄的文化内涵,让网友忍不住高呼,“烤肉串、臭豆腐和煎饼竟成为了从南到北所有民俗文化节和庙会的主菜!”同时,民俗文化节中,大量使用现代原材料、流水线式生产出来的“传统手工艺品”,看似创造了宏大的民俗场景,也被网友评价,“在表面的繁盛之下,总能让人闻到一丝空虚的味道。”

如此种种,令人不禁担忧,一边是市场之手,喧嚣多变,一边是传统文化千年积淀、岁月淘洗。当传统文化搭上商业快车,短期看,或许确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一席之地,但从长远看,此种延长,究竟是凤凰涅槃,还是自我伤害?

读历史就是读自己的内心

一段时间以来,以娱乐之名、戏谑之姿呈现的“恶搞艺术”曾大行其道,那些我们曾经肃然起敬的名人和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被“解构”得面目全非、七零八落,而这一切在网络时代、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力面前,尤其显得格外扎眼,在众多人深刻反思,当代人该以怎样的方式和姿态来致敬传统文化的当下,尤其值得关注。

钱穆先生曾说,对本国以往历史须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如此,“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是的,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如果不尊重不善待,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谈不上文化发展与文化强国。

究竟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善待民族文化?究竟如何在今天向传统文化致敬?

或许,这不是几句话即能给出答案,但是起码我们应首先达成一个共识,怎样读历史,其实就是怎样读自己的内心,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当新的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和谐共处,这个社会自然也就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传统当中了。”

在过于喧嚣的文化景观中,我们期待看到一方温情与宁静。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啃文化 公众 历史 遗产 2014年02月27日 10:57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