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阿来:作家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自己独特的感悟

著名作家阿来新书《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简称《瞻对》)近日出版。这位在41岁就凭借《尘埃落定》而名声大噪的藏族作家,据说在国外的科幻文学界还有一个称呼——“sci-enceking”(科幻王),而阿来除了写作之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植物学的研究上……问:阿来老师,祝贺您的新书《瞻对》出…



著名作家阿来新书《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简称《瞻对》)近日出版。这位在41岁就凭借《尘埃落定》而名声大噪的藏族作家,据说在国外的科幻文学界还有一个称呼——“sci-enceking”(科幻王),而阿来除了写作之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植物学的研究上……

问:阿来老师,祝贺您的新书《瞻对》出版。“瞻对”这个词,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您能否先稍作个解释?

答:瞻对是一个地名,即现在的新龙县,地处康巴藏区。这个地方在清代雍正年间还只有两三万人口,但有清一代却7次对此开战,后来也不太平。这种对抗持续了两百余年,直到1931年瞻对(当时名为瞻化)才彻底“归化”。《瞻对》这个作品小说主要是针对瞻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的。

问:我们知道,这部作品属于“非虚构文学”类,您自己说过,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当做历史资料来读的,您为什么要采用“非虚构文学”这种形式来处理这个题材呢?

答:“瞻对”在藏语里是“铁疙瘩”的意思,但“铁疙瘩”终会融化,我认为“融化”这个过程是值得探索的过程(历史),了解这段历史可能对于今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任何事情都是有来龙去脉的,没有一个问题是突然出现的,就像人“生病”一样,总有个原因。那么这个病如果是社会之病,也一定是有比较复杂的原因的。我觉得我也算是知识分子,有责任去看看很多问题到底是什么情况——当然这需要理性、客观和冷静。就我个人看,有关西藏的研究,宏观的较多,但很多事情都是在社会的局部发生的,我想可不可能找到一个“细部”的样本,就像过去古话说的那样,窥一斑而见全豹?后来我就找到了瞻对的历史这个题材。

问:非虚构文学的写实性较强,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有所不同,您此次是如何实现写法上的转变的?

答:其实过去我也写过一本非虚构作品,叫《大地的阶梯》,当时被称作“长篇地理散文”。有一部分读者说,我的这个作品比《尘埃落定》还要好。我是从两个途径入手的:一是深入到当地走访、调查,得到民间的一手材料;另一个是强迫自己像学者一样去下功夫研究书上的资料。自近代以来一直到民国,记录瞻对历史的档案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我学习了档案材料运用方面的知识,包括查询的技巧等。《瞻对》中仅引述注明的材料达几十种。

问:迟子建有一篇文章《阿来的如花世界》,谈到格非说,听您的发言看不到“边界”。迟子建也这样讲:“的确,他的天空是没有边际的。”他们说的他的“边界”、“边际”指的主要是思想的,知识的边界,没有“边界”,这个特点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答:这段话是大家一起到意大利参加中意文学论坛时格非说的。我和很多作家一样,爱好文学形式本身,所以我写诗歌、散文、小说。但是我写作不是因为我从小就热爱这个东西,我生长的那个地方让我在很多年里不知文学为何物,直到20多岁的时候,我才慢慢喜欢文学。我自己更觉得我的文学是用来回答问题的,这个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在我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疑问。有一些疑问可以通过读书找到答案,但这种都是大的问题;围绕我们身边更多的是“小社会”、“小问题”,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所以很大程度上需要自己去思考和寻找答案。

我这个人有一种学习的热情。为什么?一是我要思考。思考就不能只坐在原地,而是要不停地去访问,看看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二是要通过书写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我自己总是在写了一本书之后,好像平静了一段时间,解答了心中的疑问。但是随着社会在发展变化,自己也在成长,就又有新的疑问产生了,于是我就会再次开始走动,去看,去听,去写下一部书。我觉得,在人到达死亡之前,即便肉体停止成长,思想也不该停止成长,我的一生,我觉得就是一个要不断解答疑问的过程。

问:您曾说有些人就是天生要当作家的,您认为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您认为作家的天职是答疑解惑吗?

答:我这辈子做过很多事情,出于敬业精神,也都干得很好。年轻时当过老师,在当地是比较有名的;后来还做过别的工作,像科幻杂志的总编。我编过的这本杂志在同类杂志中做到了销量最高,国外的同行叫我“scienceking”,但我确实说不上有多么热爱这些工作。我觉得我的一生一世,好像只有文学是我真正喜爱的,从刚开始写作不久只知道那么一点,到现在写作上算是得心应手。我觉得自己的内心情感、思想能从写作当中得到这么多,真是太好了,我就是应该干这件事情的。

问:听说您还研究植物学,出版过植物方面的书籍。有人说您都快成为植物学家了,莫言就说过,没有您不认识的植物!

答:没到这个程度。不过我喜欢植物,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就是这样,抬脚就走进森林,抬脚就走进草地。我出生的村子,一共就20多户人家,并且不是那么集中,是分散在很漫长的几十公里的一个峡谷里头。峡谷高处是雪山、牧场,从这户人家走到那户人家可能要一两个小时,周围都是森林、河流、雪山。从小就接触这些,我喜欢自然,喜欢植物。

问: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有作家个人的影子,您的作品中有您的影子吗?谈谈您的童年。

答:那时候普遍贫困,大多数农村孩子肚子都吃不饱,加上我的家庭出身不是太好,受到过一些歧视,我的童年经历应该说是比较贫穷、艰难的。不过这反而激发我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人要有自尊。我因此明白了自尊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问:您的生活对您个人和文学写作有怎样的影响?

答:后来我也在想,我没有很早地进入大城市,即便我在写作上有一点名气以后,也是远离文坛的,这样也很好。如果真正身处文坛热浪当中,当然会有好处,肯定也有不太好的地方。就是,一个作家如果独立性不够强,内在坚持不够的时候,很容易被裹挟其中。我想,那时候我30多岁,不像今天这样固执己见,但是正好命运把我放在了远离文坛的地方,今天想想其实是很好的。我开始接触文坛,真正和文坛打交道,交往频繁,像现在这样的时候,对于文学我已经知道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目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了。所以不管遇到谁,现在我都能很平等、平常心地和他交流、和他对话。

问:听说这些年您一直在独自行走,有时一年甚至徒步上千公里,这对于您的文学创作有助益吗?

答:我觉得最感性的认识一定是从行走当中得来的,尤其在藏区这样特别广大的地理空间里。我的很多情感始终是大自然潜移默化给我的。写作的情感很怪异,它不像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当然对写作也有帮助,但对于我来说,要把它转移到写作当中,很难始终如一,也许就是偶尔的一首诗,感情就用完了就完了。像爱情,可能年轻的时候它会激发你的写作,但它没有那么大的支撑力支撑着你一直写下去。我的一生都要写作,我要有饱满的激情,我的激情更多地只能来自于自然,我好像总要不断地重返大自然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变得充沛。

问:您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可不可以谈谈您这方面的经验?

答:写书,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照你已经成功的路子继续写,会高产、会畅销、会赚钱。但是真正的艺术家的使命是不断变化的,他需要“创新”。从文学的形式本身来讲,有新的东西会更加吸引我去尝试;但更重要的是,我既然通过这部作品已经回答了关于世界、人生某一方面的疑问,就要去面对新的问题。在新作品产生之前我需要时间,需要生活层面的深入,这些靠三天五天,靠冥思苦想是不会得出答案的,所以我会停下来学习方方面面的东西。《尘埃落定》中我写的是过去藏族地区旧制度的崩溃,那么接下来会不会写新制度的成长呢?于是我有了《空山》。《空山》写了几年,80万字,是我写的最长的小说。我觉得,真正难的不是旧的东西的死去,而是新的东西的诞生,因为谁也不知道新东西应该怎样成长。创作中当然也有情感问题。文学是抒情性的,用谈恋爱来打比方,一部小说写完后,就像刚刚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要马上开始一段新恋情不太容易。所以如果情感匮乏,一是小说的文字不会好;二是作家没有表达的欲望。这点很重要。文学不是靠理性来驱动的,而是靠情感驱动的,要以不得不发的状态写出来,才会有好的文字。我认为,一部作品,读三行就能够确定它是不是好作品,第一个标准就是,你知道这个作家究竟是在写字,还是在表达。

问:您怎么看待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技巧?

答:一本书可以有风格,但是如果一个作家一辈子只用一种风格来说话,是有问题的。语言技巧无非就是那么多的修辞手段,但重要的不是修辞手段。法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说,我们要找到讲故事的腔调,我觉得“腔调”这个词她说得特别好。讲述每一个故事都需要独特的腔调,用我们自己的话说,每一个小说都需要有作者自己独特的形式。第二就是内在的语言节奏的问题。为什么有情感的写作和没有情感的写作不一样?这是情感带来的,它跟故事同时形成竞争的一个节奏。另外,在作品中用字也很重要。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情感。我们在写作中用什么样的字,挑选都是很讲究的。高兴的时候挑选那些发音响亮的字,悲伤的时候挑选那些发音沉闷的字,平声字响亮一些,悦耳一些,仄声字喑哑一些,低沉一些。我这些年出国访问,常看到他们有一个很好的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朗诵,喜欢“听”小说的人很多。

问:难道读者对于声音的兴趣强于对于故事的兴趣?

答:来听的读者多半是读过这本书的,他觉得你的朗读其实就是对这个小说的阐述。我们在欧洲,一天会旅行几个城市,在一个图书馆朗诵半个小时,有时也有读者上来,用他们国家的语言朗诵,一两个小时后,再坐上火车去下一个城市,读者又在下一个城市等候着你了。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阿来 非虚构文学 尘埃落定 天职 热情 2014年02月26日 16:5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