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马未都:没有人有权透支国家信誉

苏轼大概不会想到,他写给亲密好友郭功甫的一封告别信,寥寥9个字,会在900多年后的拍卖会上拍出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更没想到的是,随之而来的《功甫帖》真伪之争因为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而陷入了“罗生门”。当艺术进入了利益至上的艺术品市场,原本纯粹的学术争鸣“为谁说话”似…

苏轼大概不会想到,他写给亲密好友郭功甫的一封告别信,寥寥9个字,会在900多年后的拍卖会上拍出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更没想到的是,随之而来的《功甫帖》真伪之争因为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而陷入了“罗生门”。当艺术进入了利益至上的艺术品市场,原本纯粹的学术争鸣“为谁说话”似乎已经比“说什么话”更重要了。

《功甫帖》遭遇“罗生门”

《功甫帖》整幅作品是立轴,包括4个部分:苏轼《功甫帖》,上书“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右上);清代书法家翁方纲小楷题跋和题诗(左上);翁方纲《功甫帖》双钩廓填的摹本(右下);民国时期收藏者许汉卿的题跋(左下)。

2013年9月,上海收藏家、某公司董事长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高价购回《功甫帖》。这位收藏家曾公开宣称:“我的弱势是没有任何艺术收藏专业知识,我的优势就是有钱。”

购回《功甫帖》本来也只是他“不差钱”收藏行为的普通一次。然而,当年12月20日,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以下简称“上博”)的3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称这件作品是“双钩廓填”的伪本。所谓“双钩廓填”,指的是先用墨线沿着字的笔迹勾描出轮廓,再填上墨色。

12月22日,苏富比方面发出声明,“我方对作品的真伪性一向万分认真……一贯恪守艺术拍卖业界的最高德行标准”,坚称其为苏轼真迹。

12月23日,刘益谦发布长文声明,称作为买家他愿意保持中立。但12月26日,他再次发表声明,态度骤变,向上博连发三问,质疑其结论。

2014年1月1日,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撰写的两篇长达14000余字的报告,发表在《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详细解释了判为伪作的原因。

1月13日,苏富比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苏富比对有关苏轼〈功甫帖〉质疑的回应》,对报告提出的“鉴藏印多为伪印”、“翁方纲题拔与题诗是伪作”等质疑逐条反驳。

1月28日,上海收藏家颜明突然发表《致藏家刘益谦的公开信》,称刘益谦曾在2013年8月底即拍卖会前夕,向他请教怎么看待这件《功甫帖》。公开信中写道:“我专门请教了上博和故宫的专家,专家们通过研究,一致看假,并认为作伪水平不高,提了几点看假的原因。我通过电话和短信向刘先生转达了上博和故宫专家看假的意见,并劝他和专家们联系。”此言一出,风向又变,似乎成了刘益谦在知假买假。

农历新年的爆竹并没有冲破弥漫在《功甫帖》上空的迷雾。2月18日,刘益谦及其团队带着《功甫帖》来到北京,不仅请来了已故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的弟子萧平、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长青等专业人士,还请到了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等中国最大拍卖行的老总,广邀媒体,展开了一场热闹的现场鉴定会。

鉴定会兼新闻发布会现场,刘益谦团队公布了《功甫帖》的高清扫描图、6000万像素的高清背光图,和数码显微镜放大50倍的效果图,并现场用手持式无线视频数码设备对《功甫帖》进行了现场放大扫描,从墨色、纸张、收藏印等方面得出结论:这件《功甫帖》为自然书写,上博“双钩廓填”的说法无法成立。

《功甫帖》曾涉及千万元关税

除了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其实之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功甫帖》,更对其真伪不感兴趣。普通人知道这场争论,是源于2013年12月21日,《新民晚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苏轼书法〈功甫帖〉被指“伪本”》一文,报道了3名上博研究员鉴定《功甫帖》是伪作。全文没有刘益谦方面的回应。对私人藏品真假这样的敏感问题,研究员没有首先告诉藏家,征得其同意后再在媒体公开发布,这也是上博一方后来一直被诟病的原因之一。

不过,《新民晚报》记者在“采访手记”提到的原因也不能忽略:“在近期舆论宣传中,媒体、专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已有将这件拍品视作真品之势,并有人吁请国家在关税政策上开‘绿灯’,以期更多流散在海外的重量级文物回归……如若伪品能披着真品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入境并享受到相关政策,将为日后的文物回流工作埋下无穷后患。”原来,《功甫帖》在购得之初,因高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的关税,一度滞留香港,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才得以免税进入上海。

如此,《功甫帖》的真假已经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还是一个利益问题。双方阵营中,都不乏一流专家,都是言之凿凿。书画鉴定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工作,闹得沸沸扬扬的《功甫帖》,行外人其实并不明白鉴定结果中那些深奥的专业词汇。而学术上的争论,一旦掺杂了利益,再加上媒体炒作,普通的围观者,就如同买不起越炒越高的艺术品一样,如今连真假都“不够资格”知晓了。

据悉,《功甫帖》将从3月28日起如期亮相于刘益谦创办的龙美术馆,关于此帖真伪讨论的文献也将一同展出。发布会现场,艺术品爱好者程辉(化名—记者注)因为挤不进去,只能在场外张望。他调侃地说:“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刘益谦、《功甫帖》、龙美术馆,有时候我真怀疑整个事件是一个策划好的大广告。”

如今,上博一方自从发布论文后就销声匿迹,再无回应;刘益谦一方后发制人,似乎形势大好。北京的发布会现场,虽然人头攒动,但没有一个上博的专家到场。发布会结束后,有媒体联系到钟银兰,她说:“我的看法已经公布,不会改变。他(刘益谦)如果要研究什么、说什么,那是他的事。”而颜明表示,之前请教过的上博专家正是钟银兰,另两位故宫专家不方便提及。

上海收藏家冯飞龙谈及艺术品的真伪之争时,认为学术进入市场,其实很不科学。“学术历来就是有争论的,只是角度不同、认知不同,没有对错之分。而艺术品市场利益纠葛颇大,所以买家和卖家都不能作为可信的责任者,应该成立第三方鉴定机构做一个客观的判断。”

没有人能透支国家信誉

书画收藏家朱绍良介绍,关于中国古代书画真伪的辩论一直存在: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和高二适关于《兰亭集序》的“兰亭论辩”,连毛泽东都支持双方各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元老、不久前刚刚去世的高居翰,提出美籍华人王己千收藏的五代时董源的《溪岸图》,是张大千和徐悲鸿画的伪作。争论之后,《溪岸图》在大都会博物馆做了一次科学检测,结果高居翰认输,他主动对王己千说:“对不起先生,我错了。”朱绍良说:“这些往事说明,古代书画的真伪是可以大家来商榷的。”

所以,3个专业人士指出一件从拍卖会上买回的东西是假的,这并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只是,“上海博物馆”这个单位名称的高光盖过了3个具体的人。事件发展到最后,似乎成了一个国家博物馆对私人藏品的“指指点点”。

在发布会现场,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易苏昊说:“我对这件事挺震惊的。因为国家鉴定委员会有纪律,其成员不能在媒体上对任何博物馆的东西进行真伪质疑,这是一条工作纪律。钟先生(钟银兰)和单先生(单国霖)都是国家鉴定委员会的委员。”此次,刘益谦团队进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是以龙美术馆的名义。

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也受邀来到现场,他戏称自己不是来打群架的,而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说话。“如果这3个人不是上博研究员,那可以随便说,但当他们扣上国家机构头衔的时候,就需要谨慎。所以事件一发生,上博就立刻出来择清关系,称是个人行为,可不幸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一定会把‘上海博物馆’搁在前头。读者记不住3个人的名字,可一定记得住上海博物馆。”马未都说,“学术理论著作应该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最后再由媒体报道,现在是反着了。公共权力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谋私,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马未都说,民办博物馆遇到的困难,很多是国家博物馆不曾感受到的,“光海关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作品真伪,马未都自认“无权说话”,他唯一能说的是,“没有人有权透支国家信誉”。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功甫帖》 收藏 苏富比 马未都 罗生门 2014年02月26日 10:50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