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芦苇:编剧是一种凝视灵魂的职业

从《霸王别姬》到《图雅的婚事》,芦苇通过自身对灵魂的解读,将这些故事诠释成剖析岁月的生命史诗。在从事编剧以来,虽然作品表很短,但几乎部部都可载入中国影史,二十年前的《霸王别姬》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2006年的《图雅的婚事》摘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一部部经典背后,他将…


从《霸王别姬》到《图雅的婚事》,芦苇通过自身对灵魂的解读,将这些故事诠释成剖析岁月的生命史诗。在从事编剧以来,虽然作品表很短,但几乎部部都可载入中国影史,二十年前的《霸王别姬》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2006年的《图雅的婚事》摘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一部部经典背后,他将时光酝酿,坚持着自己的感觉,延续着这份被他称之为“雕刻时光”的事业……

我的电影价值观:坚信人性的价值

问: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和当时的文学“爆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编剧是勾连起小说和电影最重要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您是当时中国电影能风起云涌的推手。能制造那么多轰动,肯定与抓住了那个时代的脉搏有关。先请您谈一下,您如何看待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社会文化?

芦苇: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一个相当开创、探索的时代。中国文学和艺术都受到大的时代风气的影响,电影也不例外。这个时代是一个探索和希望的时代,它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有一种奋进的精神在里面。

问:您这代人经历了文革以及其他苦难,您如何评价这些经历对第五代导演的影响?

芦苇:从那个时代里过来的人,内心都比较坚强。为什么第五代导演的早期作品力量比较强大,比如《霸王别姬》、《活着》里面,我们都能看出那种非常强韧的精神力量,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一代人在生活里已经把这一课上完了。

但这种苦难中积累起来的力量,到了财富中很快就被消解了。富贵跟贫困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考验。第五代为什么垮?说好听点是“被市场”,说直白点,就是被金钱打败了。他们有了时间,有了话语权,却没了目标。拍《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候我很高兴,我觉得我曾经走入了一个虚幻的梦境中,我以为这是第五代电影的起点,可没想到,它却也是终点。

问:中国电影从那个时代走到现在,在剧本的技术和思想层面上,您认为它的“变”与“不变”是什么呢?

芦苇: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探求、追问,它不再像过去那么执着,也没有过去那种披荆斩棘的勇气了,这个是“变”了的。但它“不变”的是政治和商业的属性,对权势,对金钱的盲目崇拜。现在的电影,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金钱,对票房,对市场的盲目崇拜——不问青红皂白的崇拜。它只要有一个商业的包装,任何垃圾都可以容忍。

问:那哪些是“该进步而未进步,不该后退反而后退了”的呢?

芦苇:它的文化价值的表达应该是进步的,可是未进步。它的文化品质不该后退反而后退了,不该衰退反而衰退了。

问:您的电影价值观是什么?

芦苇:在我们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里面,我始终以一点作为依靠——人本主义,或者说人道主义。站在人性的立场,坚信人性的价值,这是我对电影的基本观点。

《图雅的婚事》表达了一种忧虑

问:中国电影在今年的柏林金熊奖上大放异彩。由您编剧的《图雅的婚事》也曾获得过金熊奖,现在回头来看,您如何评价《图雅的婚事》?

芦苇:那是大概2004年的时候,我看了一个电视纪实栏目,一个发生在四川农村的招夫养夫的故事很打动我。我非常想拍跟中国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息息相关的影片。其实《图雅的婚事》反映了时代巨变下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变化,我认为是一部具有人文品质的影片。

问:到了《图雅的婚事》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种电影更关注个人,时代的压抑就变成了环境上的磨难,从人性上来讲,这样的背景可能更具有普遍性,您认为此时的转变是什么呢?

芦苇:《图雅的婚事》其实跟我的电影追求是一致的,真实的人性,关注真实的问题。比如说《图雅的婚事》是反映并预见了草场退化的现象。看到今天已经是事实了,沙尘暴、雾霾天,现在已经呈现了愈演愈烈之势。当时《图雅的婚事》这个主题所表现的问题,到今天已经全部显示出来了。其实真实的表达就是一种忧虑,而且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这种生存和环境的变化。

问:除了《图雅的婚事》外,《霸王别姬》和《活着》也是您脍炙人口的两部影片。您当时改编这两部影片时,初衷是什么?有没有特别的倾向性?

芦苇:其实我这个初衷就是心有所感,心有所动。它一定是注重了我内心的一种情感,欲罢不能,所以就这么写了。

说到倾向性,第一,忠于我对这个时代的情感,第二,忠于我对这个时代的反思。忠于这个时代的情感,是说忠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不是说忠于自己的情绪,否则就太狭隘了。

问:您的这种追求和坚持在之后的编剧实践中是否一直都在坚持?

芦苇:那是一定的,因为这是初衷,是当编剧的一种乐趣,会乐此不疲。

问:这种坚持到现在为止,有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么多年来您对此有什么感受?

芦苇:坚持到今天的时候,我只是感觉比较寂寞。响应的人比较少,有这种感受、追问的人太少了。大家对自己的文化氛围,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追问太少。好象都是在得过且过,包括我们的电影也是。

编剧应“凝视灵魂”与心灵打交道

问:电影从早些年的“思想解放的旗帜”的作用,变成了现在这种越来越偏向于实现娱乐作用,您如何评价这种转变?

芦苇:商品社会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但是我们应该防止商品成为人们活动的终极目标。虽然商品发展是社会进步,但也要防止商品崇拜和商品终极消费。商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商品的目的和用途。

当商品成为上帝的时候,这个世界基本上是一个毁灭的世界,它的伦理,它的社会秩序一定会让它成为一个崩溃的时代,它甚至会影响到电影和文化。而不幸的是,我们似乎在一无反顾地在朝着这个方向滑动,不由自主的涌向这个方向。

我们形成了金钱崇拜,物质崇拜,唯一缺乏一个对人性光辉的崇拜。包括电影也一样,《小时代》就是这样的,《小时代》的魅力在于什么地方?商品的魅力,而非人性的魅力。所以《小时代》它的主题,主要就是商品,很少有人性的魅力。

问:您刚才提到了《小时代》,那您认为它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芦苇:所谓的《小时代》就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我只是很遗憾的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国银幕上的东西跟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这个结果在某种意义上非常不幸。

问:从编剧的角度来说,您觉得编剧现在能为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做些什么?

芦苇:这个话题其实挺大的,因为电影非常复杂,类型很多,我只能说我把我感兴趣的东西做好就行了。其实我所熟悉的,和我能掌握的电影类型非常少,比如说正剧我还可以,悲剧、传奇也可以,但如果让我拍太空片或童话,那我就一无是处了。

不同的类型需要不同的“才和力”,我就把自己看得很清楚。我只能写像《图雅的婚事》这种,你要是让我去写《小时代》这类剧本,对不起,我写不了,因为太陌生了。电影所表达的东西是非常有意思的,里面有它自己的知识结构。

问:您曾说过,您认为编剧最重要的是“灵魂指向问题”?

芦苇:这只是对我这种编剧而言,我们写历史大片,写社会正剧,写一种带有一定探讨色彩,比如探讨社会问题、公众问题等,这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娱乐大片来说,“灵魂指向问题”并不迫切,这种电影只需要你看看就可以了,它是另外一种标准。

问:作为观众来说,他最不关注的就是一部电影的编剧,所以无论电影成功与否,编剧都可以说是一部电影中的“隐士”,那您如何看待编剧这个职业?

芦苇:这个职业我只能谈我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编剧确实是一种凝视灵魂的职业。你必须要和心灵打交道,它在这个意义上会非常丰富,非常诱人。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一致的,你想真正关注这个个人的话,你一定会关注到时代,因为人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芦苇 电影 编剧 图雅的婚事 灵魂 2014年02月26日 08:20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