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蒋方舟:我写作是为了虚荣

蒋方舟,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这几年似乎淡出公众的视野。她好像为写作而生,7岁读张爱玲,9岁读马尔克斯,同年出版的散文集《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推荐读本,11岁创作小说《正在发育》……小天才必定生活在聚光灯下。她不诉苦,却坦言:“所有的天才儿童都是对成人世界的…



蒋方舟,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这几年似乎淡出公众的视野。

她好像为写作而生,7岁读张爱玲,9岁读马尔克斯,同年出版的散文集《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推荐读本,11岁创作小说《正在发育》……小天才必定生活在聚光灯下。她不诉苦,却坦言:“所有的天才儿童都是对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我一直在往前奔跑,企图摆脱的,就是因为古怪而不得不做一个‘天才’的梦魇。”

下面是蒋方舟的专访:

挖到智力和知识的极限

问:你在17岁时写了首部长篇小说《骑彩虹者》,当时面临着一种尴尬:年长的无心看下去,而同龄人却觉得晦涩难懂。你怎么克服的?

蒋方舟:这几年写东西,脑海里都没有一个读者的群像。他们面目模糊,未知何处。如果我写作时,要让“70后”觉得这才是“80后”,让“80后”能看得懂,那对写作是巨大的伤害。

问:你说自己绝对不会模仿“韩流”(韩国文化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哪怕他们的作品很畅销。你最开始为什么写作?

蒋方舟:在微博上,史航问我和另外几个作家为什么写作。沈宏非说是为了稿费,有人说是为了自我表达和存在感……而我说,是为了从小到大的虚荣。小时候要让邻居和家人都觉得我是个不一样的小孩,长大后就想让广阔的社会觉得我是个让人惊讶的少年。再大一点,就是要超越自己,包括超越自己的年龄,可能都是能力之外的超越—这本质上也是一种虚荣。

问:你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虚荣了吗?很多人从不承认。

蒋方舟:真的挺早。每天的写作都是敏锐的自我询问。每晚我都会反省,回看今天,自己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现在的写作,少了虚荣,变得骑虎难下。可是我也没有掌握其他技能,也没有其他兴趣,比如,当很牛的杂志的主编,或者写个能挣到几亿票房的剧本,设想一下,都不会有成就感。

问: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写作才会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蒋方舟:写得好不好,自己内心会很明确。我写了不好的文章,要么改好,要么就不拿出来。我对自己的标准,就是在这个题材上再没有可以抒发的东西了,我已经挖到了自己智力和知识最深的极限。

警惕名气包括理想

问:你成名很早,对于“名气”这个词怎么看?是否认为它会打搅私人生活?

蒋方舟:我不这样认为啦。这是自己的选择。写书是我的终极目标,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化学反应。其实,有名气好不好,在于你是否享受这个过程。我看潘石屹主持节目,也想,他都那么有钱了,干吗还干主持?可他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快乐和成就感。主持对我而言就是个很大的负担,新书宣传期的几次演讲,我的声音都在不断地减弱(笑),尽管感到累和疲惫,但我会完成这件事情。那些读者排队购书,可能一生中只有一分钟或者一次和你接触的机会,你为什么不能做得好一点呢?我确定,我是不享受这个过程的,但也谈不上痛苦。

问:因为名气,你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个过程你享受吗?

蒋方舟: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意识到,因为读者都是面目模糊的。但去大学和书店时,我被读者簇拥着,忽然意识到读者是存在的,我是一个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人,他们会拿出本子记录我的每一句话—感觉好像一个意见领袖,不自觉地想为他们写点什么。但我要抵抗这个。名气或者所谓的理想,都是应该警惕的。

问:你在警惕什么?

蒋方舟:不能被某种身份套牢,被社会责任所绑架。好像某位“名博”,社会上发生什么事他就必须写一篇长博,因为大家在期待他的“最高指示”。出于本心和天然的情感去写作与被公众追逐着去写作,是完全不同的。

问:现在很多人都在求关注和点击量,而你强调写作的初心。

蒋方舟:看到年轻人在机场多半看成功励志的书,我就会愤怒:为什么要让这些东西霸占他们的思想?小时候写作文时会有很多包含价值观的东西:比如失败也是一种成功,放弃也是一种得到……各种心灵鸡汤。与其让这些给当代年轻人“灌心”,不如自己写点别的东西,这样想就会产生类似于责任感的东西。

问:那你会提供如何不一样的一款呢?

蒋方舟:任何一款都没有对错优劣。有人就是要看“30岁之前要嫁个好男人”或“如何成功”之类的书,而我提供另外一种可能性:你不想创业,不想那么早嫁人,也不急着向其他的价值观和可能性靠近或者妥协……你就是很文艺,可能跟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但这样的你也能活得不错。

我在成长中接触过这样的人,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如果一直按着这条路走下去都还不错,我会很感激这样一路走来的自己。

问:我看你在新书里提到,有位台湾企业家的儿子在哈佛大学毕业后去当了一名厨师,说:“爸爸,我不欠你的了,我要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当时还想安慰那位父亲。

蒋方舟:起初会觉得,这个儿子不是很没出息吗?但很快就能理解了。不是说所有年轻人都要去当厨师,但这种想法的存在很重要,意味着生活总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个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可能有人问,为什么就放弃了?就向世俗妥协了?其实,向世俗妥协的程度好比光谱,可能有一百多种,哪有那么多对立对抗。

问:你也有向世俗妥协的那道光谱吗?

蒋方舟:当然妥协过,非常大程度的。包括参加高考,读清华,毕业后工作……你们看到的我人生的每一次重要决定,可能都是符合世俗规律的,但一定不符合我的天性。

问:你的天性会让你怎么决定?

蒋方舟:我会把自己放逐,写作,到处玩儿,到处旅游。不过选择天性也不一定会带来很大快乐。选择了内心期待的那条路,也许还不如现在好呢。

爱我的方式也很重要

问:有网友曾问,如果你没有一个作家母亲,出生在穷乡僻壤,作品有机会出版吗?你怎么看待陌生人的质疑?

蒋方舟:网上传老妈给我代笔那会儿,网友晒出一张照片,是我在英国和阎连科老师、腾讯一位编辑的合照,他说你们一家三口都是骗子,都去死。但他根本不认识谁是谁……(笑)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不是特别容易被影响的人。

我在新书沙龙上谈到一件事,高三时我和父亲发生争执,我就摔了门进卧室,把门反锁上,我父亲拿把菜刀砍门。清华BBS上就有人回应:“怎么没被砍死啊。”以前我想,你们越这样,我就越那样,会把这个当燃料。现在很少看(这些评论),觉得无所谓。

问:你不怕被故意曲解吗?

蒋方舟:记得刘晓庆参加一个节目,说大家都想了解一个名人,但没有人想了解一个真实的刘晓庆。是啊,真实有那么重要吗?真实真的有可能达到吗?真实的你,就比想象中的更好吗?生活在误解中不是一件坏事,起码你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包括你真实的脆弱。

问:你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当责骂来自最亲的人,怎么安慰自己?

蒋方舟:我就在本子上跟自己对话。每次冲突后一会儿,父母就会来哄我。至今唯一的影响,可能就是很喜欢跟比我年长的人待在一起,在另一段亲密关系里得到补充,这样能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包容。我过了12岁,就很少任性了。

问:你是天才儿童,都以为你受尽宠爱,其实成长环境还挺严苛?

蒋方舟:怎么说呢,跟一般人理解的严苛不一样。我妈妈不在意我的学习成绩,甚至在我的专栏写作量太大时,会帮我办理退学,她现在对我的收入也没有要求。但是如果我看太多电视连续剧她就会愤怒,她希望我的精神维持在一个较高的高度,不要庸俗和堕落。父亲一般不管我,不看我写的书,但一旦发现我跟他的要求相去甚远,连人际关系都搞不好,就会担心。

问:和父母,终究要和解吧?

蒋方舟:和解是当你意识到父母衰老的时候。父亲在自己的环境里如鱼得水,到了北京后就很茫然,不知所措,我认为很威严的母亲也是这样。母亲刚来北京时,坐地铁,不知道如何用票,被困在栏杆那里,很着急,甚至想翻过去,动作很笨拙,我当时看着很难过。而我爸出门买东西,去了3趟都没买到……所有的对立就全部消失了。

问:你觉得父亲爱你吗?

蒋方舟:他是爱我的,但爱我的方式也很重要。印象很深刻的是,小时候,我爸从不给我买东西,包括零食、玩具。我七八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箱“娃哼哼”饮料回来,哈哈,我觉得这事特别有一种隐喻性—爸爸很努力地在爱,就是给不对。

没有人往前走一步就解决掉所有问题

问:你最欣赏的导演是拉斯·冯·提尔(代表作《黑暗中的舞者》《狗镇》),为什么是他?

蒋方舟: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一部电影《五道电影难题》,这是重拍一个老导演的短片,他跑到世界各地,用了好几种方式,最后还给自己写了一封信,是用那个老导演的口吻说:“这是我们共同的难题。”他对别人很残忍,对自己更残忍。

问:你为何会欣赏这种对自己的残忍?

蒋方舟:这还是儿时阅读留下的印象。小时候看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他很喜欢痛苦。每次生活把他重重摔下的时候,他都很享受,也许作家就是这样,有一种舍我其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尼采也说,爱慕人生,其实是爱慕人生的每一次痛楚。后来看再多小清新的文章,听再多轻巧的音乐,还是会回到对艺术家的原始定位:作为艺术家,就应该享受人生的每一次痛苦,命里就应该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孤独,这是他的使命。所以我看到艺术家向荣誉妥协,甚至向舒适和平静的生活妥协,都会特别生气,觉得他们变了!

问:参加工作后,你觉得作家的心态还应当如此吗?

蒋方舟:是,我依然认为他们是对的,可能我不一定能做到。我采访孟京辉,他就觉得太能挣钱的东西是不对的。至少在精神上我会觉得艺术家们是对的,不会嘲笑他们:何必把自己弄成这样呢?

问:艺术家是社会痛感的第一层皮肤。你的经历颇为顺利,接触、采访的人也都很高端,怎样去触碰真实生猛或者风口浪尖的生活?

蒋方舟:一般从网络了解。真正去接触的很少,我很感兴趣的自己也会过去,比如高考之后第二天我就去了汶川。

问:听说有些志愿者去了之后搬运尸体,3天就彻底崩溃,逃离了。

蒋方舟:我去的时候,大部分尸体已经被清理了,北川的万人坑也已经被水泥封住了,劣质音响放着佛教音乐,还有一栋楼的一层整个儿都没有了,但你知道尸体会在那里。从新城到北城有段路,堰塞湖泄洪之后,走过去还是能看到尸体,或者被树枝穿透的孩子的手。

问:你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灾难,最大的心理冲击是什么?

蒋方舟:当时有很多感触,回成都的大巴上放着小品和相声,身边的人都在笑。我觉得过分,但人家也不是灾民,就是成都本地居民,但过了一两个小时,自己也会跟着笑。

最大的冲击就是这个自省:你居然能轻易快速地从这么大的灾难和情绪里走出来。你发现的那个当下,也是过去的一个瞬间,你的道义可能想让你停留在那个有负罪感的时刻,但生活的潮水会把所有的瞬间冲到遥远的地方,你以后的生活可能就再与它们无关。

问:人有时没有办法,只能负重前行。

蒋方舟:是,人生还是你过你的,我过我的,这是让我比较难过的地方。当别人在经历苦难的时候,快乐是有罪恶感的,我现在也会有这种感觉。

问:那些地震后涌现出来的劳模,没日没夜工作,偶尔谈及失去的家人,就突然涕泪纵横,其实他一个人总是陷在深渊里。作家对这样的苦难能做些什么?

蒋方舟:赫尔曼·黑塞有一段话,大致意思是:人总要经过一个阶段,从天真无罪到有罪到绝望到解脱,但解脱后的心灵还是要回归现实,仍然经历现实生活中各种原则的折磨,没有人往前走一步就解决掉所有问题。尽管不知道将会遇到什么事情完全激发你的痛苦,你还是得走下去。



(文化责编:赵雅敏 )
标签:蒋方舟 少年成名 天才 名气 虚荣 2014年02月25日 14:32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